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89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87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91.
夏季中国南方流域性致洪暴雨与季风涌的关系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陶诗言  卫捷 《气象》2007,33(3):10-18
中国淮河以南地区夏季最易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这种致洪暴雨一般出现在沿着河谷走向的静止锋上。在引发致洪暴雨的环流系统中,季风涌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提供了暴雨产生所必须的水汽。分析了1998、2003、2005及2006年中国南方流域性致洪暴雨和东亚季风涌,以及与赤道附近大气环流的30~60天振荡(称作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活动的关系。当来自赤道印度洋的MJO引起南海地区西风的加强;南海西风的加强,触发中国南部大陆出现季风涌;季风涌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交绥,造成静止锋上的致洪暴雨。由此提出我国南方夏季流域性致洪暴雨中、短期预报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2.
全国酸雨观测网未知水样考核结果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客观统计方法,整理分析了1992年以来全国酸雨观测站网的11次pH未知水样和2次电导率未知水样的考核结果。分析显示,采用稀释和pH调制的标准缓冲溶液作为pH未知水样,其测量偏差随pH标准值的变化不显著,历年的测量标准差均小于0.2pH单位。pH未知水样测量偏差的波动状况指示出观测台站仪器和人员的技术状态变化,对仪器更新、人员培训以及新业务规范的执行等业务建设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显著的正面响应。对pH未知水样测量偏差的统计还显示,2001年后pH平均测量偏差出现负偏态分布特征,该特征在总体偏差较大时尤为明显,说明部分技术状态不良的台站往往容易出现较大的系统性负偏差。根据考核结果,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方法,计算除1992年外各次考核的pH值测量的修正绝对中值偏差为0.03~0.10pH单位,1992年和2006年电导率测量的修正绝对中值偏差为4%~5%。修正绝对中值偏差的逐年波动情况反映了全国酸雨观测网pH测量的总体偏差也明显地受台站技术状态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3.
梁涛  卢仁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03-2023030003
崤山北部早白垩世侵入岩的简单年龄结果中包含了复杂地质信息,六个岩株的侵位年龄集中于~130 Ma和~145 Ma两期,复杂的单颗粒锆石年龄谱为反演区域构造背景提供了新途径。白石崖岩株锆石的U- Pb年龄和微量元素特征不仅对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深部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建立崤山北部燕山期侵入岩的精细的年代学框架和整合的成因模型提供新限定。白石崖岩株定年样品BSY03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三次LA- ICP- MS锆石U- Pb测试中分析了77个测点,其中73个有效测点的年龄值分成~132 Ma(15个)、~145 Ma(49个)和~158 Ma(9个)三个年龄组,形成了锆石年龄谱,最晚一组加权平均年龄132. 1±1. 0 Ma为白石崖岩株的形成时代。3组年龄锆石均显示了轻稀土亏损和重稀土富集的特征,整体为Ce正异常及Pr、Nd负异常,~145 Ma和~158 Ma两组锆石的稀土总量分别为694×10-6 ~ 2213×10-6(平均值1309×10-6)和950×10-6~ 1849×10-6(平均值1360×10-6),~132Ma组锆石的稀土总量变化范围介于429×10-6 ~ 2210×10-6,平均值为1495×10-6。3组锆石总体的形成温度为539 ~ 748 ℃;~158 Ma组锆石的温度较高,为601 ~ 748℃(平均值662℃); ~145 Ma组和~132 Ma组锆石的温度分别介于539 ~ 717℃(平均值629℃)和553 ~ 701℃(平均值633℃)。锆石测点的Er、Yb、Lu和Y含量随年龄由早及晚的整体变化趋势均为升高,~132 Ma和~145 Ma组锆石的Ce4+/Ce3+值分别介于13. 2 ~ 121(平均值69. 7)和27. 6 ~ 107(平均值70. 3),~158 Ma组锆石的Ce4+/Ce3+值介于3. 53 ~ 81. 4,其由早及晚的整体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白石崖岩株的形成受控于崤山北部岩石圈拆沉作用,深部岩浆/流体因此得以释放,促成上部处于未完全固结晶粥状态的岩浆/流体库发生混合再活化作用,重获上侵能力的岩浆/流体卷携多期锆石(如~158 Ma和~145 Ma的锆石)在浅部构造有利部位固结成岩,并晶出~132 Ma锆石。  相似文献   
194.
碳酸盐岩微观孔隙的空间组构研究是储层性能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基于二维图像进行碳酸盐岩孔隙空间组构研究的工作层出不穷,基于三维图像进行碳酸盐岩孔隙空间组构三维重建和基本统计特征表征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拟以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和震旦系毛田组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微纳米CT扫描,结合图像识别等计算技术,运用多重分形理论,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在三维立体空间上的几何形态、非均质性与复杂度等特性进行定量表征,刻画了孔隙组构的空间展布规律.研究显示,2个样品孔隙组构在三维空间上分布不均一,具有明显的分形与多重分形分布特征;所得多重分形参数能定量刻画孔隙空间上大小孔隙的相对分异情况,能为孔渗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5.
传统温盐深测量及采水作业中,通过水样现场化学测试获取水体附加参数的方法具有低效、不适宜气体测量、结果分辨率低等缺点。结合前人在附加传感器应用上所做的工作,借鉴国外海洋物理调查的先进经验,提出将水样现场化学测试与传感器方法相结合的多参数CTD测量模式。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群M海山的应用试验证明,该模式能满足富钴结壳环境调查的需求,更加高效、准确、精细地揭示多项环境参数特征。  相似文献   
196.
闫友谊  向涛  范建福  等 《江苏地质》2015,39(3):367-372
在大量收集矿区钻孔、探槽等地质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探矿者(Minexplorer)软件建立了湖南沅陵县思通溪矿区的矿体三维模型,采用地质块段法、地质截面法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分别进行储量估算。结果显示,利用探矿者软件进行储量估算可视化效果好,便于操作,计算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97.
王莹  张克银  甘其刚  等 《江苏地质》2015,39(4):543-551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具有储层致密、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裂缝对储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电成像测井的手段,对工区内7口重点井须家河组二段发育的天然裂缝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下列结论:(1) 该层位裂缝主要有3组:T3末期的NE—SW向裂缝,K1末期的NW—SE向裂缝,N-Q时期的ESE—WNW至ENE—WSW向裂缝;(2)从线密度横向分布的角度分析,大致表现为距离断裂系统越近的位置裂缝的线密度越大的特点;(3) 主要发育低角度以及高角度斜交裂缝,水平缝发育较少,垂直缝不发育;(4) 裂缝线密度的不均质性较强;(5) 中砂岩是裂缝的主要载体,裂缝在粗砂岩、中砂岩中发育得更好,页岩最不利于裂缝发育;(6) 粗砂岩中发育裂缝的井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裂缝随层厚的增加而增多的趋势,中砂岩、细砂岩和页岩中裂缝随层厚的增加而增多的特点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有些井细砂岩中发育的裂缝表现出不随层厚的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8.
在平均风速基本满足近海风力发电需求的前提下,近海大气边界层百米高度处极端风速的合理估算成为中国海上风电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低纬度海域台风极端风速的广泛研究不同,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对于台风影响相对较少的中纬度海域,极端风速的科学认识明显不足。研究以江苏近海为例,通过频谱分析技术,定量刻画了数值模拟风速能谱在高频波段的能量衰减和截断特征;进而利用风速能谱曲线在频率域的积分及其在高频波段的补偿,实现无观测区域年最大风速的估算。与台风风场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综合考虑了中国中纬度海域受寒潮大风和热带气旋大风影响的复杂、特有气候特征,建立了一套可推广应用的近海大气边界层百米高度处极端风速估算的新方法。据此推算了江苏近海100 m高度处50年一遇的极端风速。结果表明:受寒潮大风影响,江苏北部海域的50年一遇风速超过40 m/s;少量北上的热带气旋则造成响水和如东附近海域40 m/s,甚至44 m/s以上的50年一遇风速;中部盐城附近海域的50年一遇风速则普遍低于35 m/s。研究成果不仅为该海域近海海洋工程的开发设计及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科学认识和大气边界层科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9.
为全面了解中国南海海区海雾的分布特征,为南海海雾气象服务提供基础背景资料,利用2011—2016年1—3月FY-3B气象卫星资料的雾监测产品,分析了中国南海海区海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南海海雾具有特定的区域特征,中国南海海雾多出现在华南沿海、北部湾沿海、琼州海峡和海南岛东北部沿海海区,南海南部海域出现海雾概率低;南海出现高频次海雾的时间多发生在2月,1月次之,3月最少。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南海海雾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200.
针对台风登陆后常有的显著非对称性特征,以2012年10号台风“达维”为例,利用常规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天气学、统计学方法,定量地分析了非对称性台风在登陆后结构的变化及其对风雨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台风非对称结构对风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相对于台风中心不同象限量值上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在其量值分布形态的差异上;台风“达维”非对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位于东部象限的强上升区和西北象限的下沉稳定区;右前侧低空暖湿输送带和对流不稳定层结是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