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珠江口水中铀的分布规律及其同位素组成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用α谱法首次进行珠江口水中铀分布规律及其同位素组成研究的结果。在此调查的区域内,铀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21—2.25μg·L~(-1),均低于我国南海海水和黄河口水的铀含量,且铀的分布随着盐度、pH的增大而增加。由实验数据,我们得到描述铀含量与盐度、pH相互关系的二元回归方程。铀含量随着活性硅、溶解铁以及浊度的减少而增大。珠江口水中的~234U/~(238)U活度比值是守恒的,其平均值为1.12土0.04。  相似文献   
12.
运用~(230)Th_(ex)和~(230)Th_(ex)/~(232)Th方法测定柱状样NS87—11样品的沉积速率分别为1.51cm/10~3年,1.06cm/10~3年,结合N元素的含量以及Th/U比值,氧同位素资料等讨论本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特征,认为本柱样中更新世以来经历海平面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格局,古气候反映暖→冷→暖→冷→暖。  相似文献   
13.
南海沉积物中U,Th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南海深海中的两个柱样进行了分析。沉积速率分别为6.2cm·ka-1(317-82-25柱)和4.2cm·ka-1(90-37柱),均明显大于其他深海沉积速率,说明了南海这个边缘海的“放大效应”。此外,还分析了采自珠江口至外陆架的表层样,总结出从几元素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从河口一陆架边缘~半深海,U,几含量的变化趋势均为多~少一多,Th/U比为小→大→小;而碳酸盐含量则显示出少→多→少的分布规律,即U,Th的含量与碳酸盐含量成反比,这可能是碳酸盐的所谓“稀释效应”所致。铀含量随柱样深度的变化曲线基本上与氧同位素曲线相吻合,其相关系数达0.67,证明U含量变化可能具有气候意义。Th的高含量点亦落在冷期之内。文中还探讨了水中铀的来源去向,说明了它能反映气候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东部风能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站1971-2004年逐日4次定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2005-2006年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近地面风速及风能的演变和分布。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环境风速的气候变化比较稳定,但探测环境变化较大的站点风速下降十分明显;风能分布具有山区最大、沿河西走廊峡管和荒漠地带次之、中部武威绿洲盆地最小的地域分布特点;南部山区年平均风速均大于等于3.5m·s^-1、全年各月平均风速均大于等于3.0m·s^-1,且全年风向、风速跃变小,习平均有效风能时数大于等于13.9h,年平均有效风能时数大于等于5000h,因此具有较大的风能开发利用价值;北部荒漠和沙漠地区年平均风速为2.7m·s^-1,一年中3~7月风速较大,日平均有效风能时数为8.7h,年平均有效风能时数为2913h,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82.7W·m^-2,具有季节性风能开发利用价值;位于绿洲盆地的凉州区由于各项风能参数均较小,不适宜进行风力发电。根据河西走廊东部地域和气候特点,分析了风能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杨晓玲  丁文魁  张义海 《高原气象》2010,29(5):1331-1337
利用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乌鞘岭及其东坡永登和西坡古浪的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乌鞘岭及其东坡永登和西坡古浪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鞘岭、永登、古浪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线性上升率分别为0.27,0.04和0.36℃.(10a)-1,19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尤为明显。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来看,冬季增温大于其它3个季节,冬季低温日数减少的幅度比夏季高温日数增加的幅度更大,因此冬季增温对气温的升高贡献最大。同时发现,乌鞘岭及其东、西坡气温的升高可能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与人类活动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关系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东部气候变化及资源利用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1961~2000年日照、气温、降水、蒸发等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40年来,气温呈持续升高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升温加速,冬季升温最为显著,春、秋季次之,夏季升温幅度最小。日照、降水呈增加趋势,蒸发呈减少趋势,但增减幅度均不大。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河西走廊东部生态、农业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常规静校正方法是先做低降速带校正,再做从高速层顶界面到统一基准面的校正。当高速层顶界面起伏剧烈和高速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时,这种静校正计算方法就不能很好解决静校正问题。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技术是在静校正计算时,在高速层顶界面之下引入一个圆滑的参考面,这样可以在低降速带校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静校正精度,确保成像效果和构造精度。该项技术在中国西部复杂地表区推广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系统介绍了中间参考面的意义、应用条件及参数的选取,同时展示了部分典型效果对比资料。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60-2015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逐日最低、平均气温资料,通过固定阈值和百分位阈值法定义了低温事件,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低温事件的强度、极值和日数的变化特征,统计结果显示,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和植被覆盖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低温事件的空间分布均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均为高寒山区天祝强度和极值最强,日数最多,绿洲平原区凉州强度和极值最弱,日数最少。河西走廊东部年代和年低温事件强度和极值呈减弱趋势,日数呈减少趋势,2010-2015年减弱和减少的趋势尤为明显。年低温事件强度、极值和日数的时间序列均存在着周期性变化,但都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只出现了转折年份。两种标准的低温事件均出现在1~3月和11~12月,强度、极值和日数高峰值均在1月或12月。年低温事件存在一定的异常性,正常低温事件强度、极值和日数的年份概率在64.3%~80.4%,对安全生产造成危害的低温事件强度、极值偏强和特强年份的概率在7.1%~16.1%,日数偏多和特多年份的概率共为16.1%。本研究可为低温的预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可为地方政府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对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东部近50a沙尘暴成因、危害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31,自引:18,他引:13  
利用我国沙尘暴多发区,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民勤、武威等四站建站以来近50a的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河西走廓东部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时空特点、成因及造成的危害情况,指出河西走廊东部的沙尘暴天气主要是由大风天气过程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干旱气候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造成河西走廊东部两亿多元的经济损失,使50多人丧生。为了有效地预防或减轻沙尘暴的危害和损失,最后提出沙尘暴天气的防御对策是:建立沙尘暴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早发现早预防;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实施人工增雨增雪作业;恢复生态植被,控制土壤沙化,减轻沙尘暴危害。  相似文献   
20.
海拉尔盆地含火山岩地层复杂岩性剖面构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拉尔盆地是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断裂发育、物源多且近、地层相带变化快、纵向多层位。这些地质特征导致海拉尔盆地岩性剖面结构复杂,不仅存在着火山熔岩和一般陆源沉积岩,且广泛发育火山过渡岩性。在岩石岩性多样纷杂、录井取心标定资料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合理的复杂岩性剖面已成为该盆地储层评价的关键。尽管常规测井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岩层岩石颗粒成分及分布状况,同时又可提供岩层纵向上的连续变化趋势,但若给出高精度的纵向岩层岩性剖面,仍存在两项关键问题: 1)各测井项目对复杂岩性的反映能力问题, 2)沉积厚度薄、成分复杂的过渡岩性的识别问题。本文将岩层地质沉积信息作为测井资料识别岩性的约束条件,系统建立岩性剖面的有约束连续模式识别技术,实现了海拉尔盆地复杂岩性剖面的高精度构建。经过取心井的验证,综合岩性判别符合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