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受到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德国的国家发展轨迹迥异于欧洲其他国家。1871年德国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其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复杂而波折,演进历程又始终伴随着对“到底什么是德国?而德国又在哪里?”的讨论与思考。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德国先后采取了多种地缘战略,不同的地缘战略选择又直接影响着国家战略和民族命运,或迅速崛起,或迅速衰落。本文以历史上德国所采取的地缘战略为主线,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地缘战略的产生背景、主要策略和重要影响。总结出特殊的地缘区位、落后时代的政治体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良莠不齐的哲学根基和高度发达的教育科技五个因素为德国地缘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剖析在这些地缘战略影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德国在地缘战略的构划、制定、实施等方面形成的强烈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42.
梁明  王武星  张晶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7):2691-2704
利用GPS和GRACE观测数据研究了日本MW9.0地震的震后变形特征.GPS观测显示,区域震后位移呈现随指数函数变化特征,变化速率符合大森公式的衰减特性;近五年的震后水平位移累积已达到东向60~165 cm,南向20~65 cm的量值,距震中较远站点已超过同震变化量,且震后变形仍然持续.GRACE观测到显著的震后重力变化,地震破裂两侧的重力变化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但海洋侧的变化速率较快.联合震后余滑和黏弹性位错理论对震后变形进行了模拟,探索了GPS和GRACE观测的综合应用方法.研究发现,综合考虑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效应可以对日本地震的震后变形做出较合理的解释,震后初期余滑起主要作用,1至2年以后逐渐减弱,黏滞性松弛作用逐渐增强.在震后变形模拟和区域黏滞性结构反演中形成GPS和GRACE观测结合应用的方法,先基于震后GPS形变估算区域黏滞性结构,而后利用GRACE观测修正深部的黏滞系数,并综合利用这两种观测微调浅层黏滞系数,最终确定区域黏滞性结构.基于该方法反演了日本震源区的地幔黏滞性结构,地震断层破裂两侧的流变参数存在差异,大陆侧的地幔顶层黏滞系数在1.0×1019 Pa·s量级,而海洋侧的则略小于大陆的,在6.0×1018 Pa·s量级.  相似文献   
43.
张晶  祝意青  武艳强  张希  杨国华 《地震》2018,38(1):1-16
应用GPS、 水准、 重力和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 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分析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形变场、 重力场变化形态, 分析主要活动断裂带应变积累状态, 识别强闭锁、 高应变积累段, 结合大震对区域应变积累的影响, 估计未来10年尺度中国大陆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44.
45.
多源、多通道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应急救灾和部队机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给出了道路通道的多边形表示以及多边形内的点应满足的条件,并基于Dijkstra算法给出了求解多边形通道内最短路径的一个改进算法.另外,当多个通道的最短路径存在共同边时,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6.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去产能整合煤矿的增多,复采工作面临空窄煤柱采动失稳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为此,针对辛安煤矿复采1402工作面辅运巷道5号钻场临空窄煤柱稳定性控制的工程难题,运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5号钻场临空窄煤柱稳定性采掘扰动响应特征,提出5号钻场临空窄煤柱动态注浆加固技术方案并开展现场应用和效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402工作面辅运巷道掘进对5号钻场临空窄煤柱稳定性影响较小;在1402工作面回采期间,距5号钻场18~6 m范围,临空窄煤柱集中垂直应力由非对称马鞍形分布逐渐过渡为拱形分布;距5号钻场6 m时,临空窄煤柱承载叠加垂直应力超过煤体强度,塑性区完全贯通,极易破坏失稳;现场采用MP364型注浆材料及专用注浆设备对5号钻场临空窄煤柱前后5 m区域进行加固,动态注浆始终超前工作面10 m,通过深孔窥视和气体监测手段验证临空窄煤柱良好的封堵固化效果,保障了工作面安全回采,为我国整合矿井类似条件下煤柱稳定性控制提供借鉴和参考。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47.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震间位错反演和小波技术分析了鲜水河断裂西北段的跨断层形变资料(1986—2013).结果表明: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断层长期运动为跨断层资料的主要信息,且符合负指数函数的运动规律,随着断层深度的增加,滑动量逐渐减弱.从炉霍段、道孚段到乾宁段,断层闭锁程度逐渐增强.2001年昆仑山M8.1地震发生后,鲜水河断裂西北段地壳浅层(地表以下30km)的左旋走滑明显减弱,到2013年的累积减弱量为3~13mm.5·12汶川M8.0地震发生前,断层滑动出现周期4~5年的增强信号.4·20芦山M7.0地震发生前,断层滑动首先出现低频信号(4~5年周期)增强,随着地震发生临近,强信号频率逐渐升高,直到出现周期为1年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48.
本文通过端点效应压制的Hilbert-Huang变换, 对大同及沁源台布置的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的印尼8.6级地震激发的应变地震波形进行时频分析, 结果显示印尼8.6级地震的主震和8.2级余震的应变地震波序列各个震相具有不同的时频特征: ① 地震波到达之前的所谓“环境噪声”部分, 瞬时频率低, 瞬时振幅小; ② P波初至时, 高频成分突然增加, 振幅也随即增强; ③ S波到达时, 频率有所降低而振幅剧烈上升; ④ 面波到达时, 振幅进一步剧烈上升达到整个序列的极大值; ⑤ 尾波部分振幅逐渐降低, 但与噪声部分相比频率依然偏高, 振幅依然偏大。 本文也将应变地震波与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进行对比, 虽然应变地震波与地震波波形和Fourier谱具有极高的相关系数, 但从Hilbert-Huang变换得到的边际谱上看, 应变地震波与地震波有显著的区别, 应变地震波比地震波记录的低频成分相对更多。 通过Hilbert谱, 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非平稳信号的局部特征, 对于突变信号的地震波, Hilbert-Huang变换是一个较好的时频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49.
营口地区数值预报降水产品定量检验和预报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天气在线、日本传真图、美国全球预报系统(以下简称GFS)、以及T639等数值预报降水预报产品,采用统计学方法和天气学方法,按照预报时效、预报降水量级、影响系统等不同方面对营口地区的降水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以便更好的利用数值产品做好降水预报,提高营口地区的降水预报准确率。结果表明:从整体角度看各种数值预报产品预报准确率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但天气在线和GFS预报效果相对较好且稳定,日本传真图次之,T639稳定性最差;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均存在预报偏小的情况,特别是对暴雨的预报效果均不太理想,稳定性差、量级偏小;小雨量级降水空报和漏报明显;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对高空槽和冷涡漏报情况较明显,主要为小雨量级。  相似文献   
50.
日本9.0级地震前后华北形变场变化特征与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晶  刘峡  方颖  刘琦 《地震》2012,32(2):64-72
本文分析了华北主要断裂带基于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同震位移场的应变变化, 结合华北地区近几年形变异常分析日本9.0级地震前后华北地区形变场的变化特征, 分析了日本9.0级地震对华北地区的影响以及未来值得关注的地区。 日本9.0级地震的发生使得华北地区EW向主压应变有所释放, 不同地区的同震响应存在差异, 部分趋势性变化在日本9.0级地震后有所恢复, 目前郯庐带中南段及附近区域的挤压应变背景和断层活动水平增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