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rural urbanization in China. As the main reception base and important tourism attraction, tourism village is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system. Integrating the method of PRA(Participatory Rural Assessment), GIS technology and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duced by tourism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tourism villages in Yesanpo tourism area.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emergence of a "core-periphery" pattern of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The closer to the core scenic spot, the higher degree of land-use intensity the village shows, as well as the more mature tourism function and greater change in landscape pattern. In particular, Gougezhuang shows an increase of the floor area ratio from 0.17 to 0.44, with the most mature tourism function and the lowest authenticity index of 0.448. Liujiahe has gone through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construction land area from 17.3564 ha to 34.1128 ha, with moderately mature tourism function and relatively stable authenticity index of 0.566. Shangzhuang has the lowest construction land scale and intensity, with the poorest tourism function and most well-preserved landscape authenticity index of 0.942. Overall, in terms of the spatial morphology, the three villag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own", "semi-urbanization"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respectively, in corresponding to three land development types: "intensive reconstruction type", "enclave extension type" and "in situ utilization type". The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s of these three villages imply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t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also have great representative value for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ourism area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2.
东北地区野外地质工作地点分散,通讯不畅;进入陌生区危险性大;流动性大,管理不便。将北斗卫星技术引入东北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建立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野外-驻地-中心三级网络,不仅可以实现无人区和无通讯信号工作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与外界的通讯,还可以进行有策略的多路线业务互动。存放于北斗卫星服务系统中的安全预警预案数据库,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有安全诉求的终端所在区域推送安全须知和突发事件处置方案。野外作业人员通过北斗卫星蓝牙接入模块,在通讯信号覆盖不到的区域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重要的通知、公告等信息。系统在东北地区的示范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3.
工程地球物理勘探随钻测量钻机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我国工程地质勘察钻机的技术水平,研制了JDD-100型全液压动力头式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多功能钻机。钻机具有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回转钻进、高频振动回转钻进等功能,配有钻进参数检测和自动钻进控制系统,可随钻检测9个钻进参数,并可随钻测量地层密度、地层电阻率等地球物理参数。根据回转动力头的结构和液压马达的工作特性,研制了适用于全液压钻机的输出扭矩检测方法。经实验,钻机对黏土层、卵砾石地层、破碎层的适应性较好,复杂地层的勘察速度提高1.5倍。  相似文献   
134.
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对吉林西部进行为期6年(2004-2009年)的环境调查基础上,采集了217个土壤剖面,获取了2 170个土壤样品的平均容重、含水率和有机碳含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的垂向分布特征、原因和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垂向分布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大致可分为“下降型”、“上升型”和“不变型”3种。呈下降型的草地、农田、湿地等SOC含量主要富集在0~30 cm耕作层,并随深度增加而快速下降;滩地为上升型,良好的水文条件和相对茂盛的植物为有机质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变型包括盐碱地、林地和沙地,SOC含量处于全区最低水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很大,从大到小依次为水田、草地、旱田、湿地、退化草地、滩地、林地、沙地、盐碱地,其中水田为(169.25±17.70) t/hm2,盐碱地为 (26.50±10.00) t/hm2。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5.
通过对石嘴山台伸缩仪2008年至今资料的分析,绘制一系列典型异常图像,主要从自然、仪器、人为、不明原因等四方面简要总结了各种干扰的形成原因,此外从同震记录方面分析总结了伸缩仪典型异常图像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6.
以重庆巫山箭穿洞近水平巨厚层危岩体为例,通过地质环境条件、基座位移及应力监测数据等分析,总结归纳了危岩体目前的变形和受力状态,发现危岩体的强度仍在持续降低。同时,运用FLAC2D模拟手段,设置了初始天然、初始饱和、临滑、失稳4种模拟工况,研究了危岩基座岩体及泥质条带灰岩层面对危岩体阻滑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座泥质条带灰岩层强度的持续降低将会使得危岩体处于临滑乃至失稳状态。该稳定性分析也为进一步的防治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7.
本文以宁夏区域地震台网为例,分析了波形互相关法在判定重复地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通过构建三维非均匀体模型并利用谱元法数值模拟地震波的传播,统计了不同台站观测到的地震对波形互相关系数的分布,进一步研究了互相关系数与非均匀体性质及震源机制解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利用波形互相关法判定重复地震比地震定位方法更有效;互相关系数在不同台站的取值与震源附近三维非均匀体强度和直达波与尾波的振幅比有关,对于相同的震源间距,较弱震源、较弱非均匀体或者较强振幅的直达波均会导致波形互相关系数变高,因此应选取更高的互相关系数阀值来判定重复地震。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平均台间距为30—50 km,通过选取直达波较弱的台站或只截取尾波窗口计算互相关系数并设定较高的阀值,利用波形互相关法可有效地判定ML1.0—3.0重复地震,进而为重复地震的监测与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8.
基于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获得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应变率场、滑动亏损等结果,陇中盆地构造区北部的主张应变、剪应变,祁连块体中部和柴达木块体西部的主压应变、剪应变,羌塘块体东部的主张应变、剪应变均达到1998年以来的高值。西秦岭北缘断裂闭锁部位分布不均。除阿拉克湖-托索湖段外,东昆仑断裂其他部位滑动亏损降低,但整体较高;除托索湖段和玛曲段外,其他部位闭锁率分布均匀;秀沟-玛曲段维持较高的滑动亏损。六盘山断裂滑动亏损和滑动速率升高。东昆仑断裂秀沟-玛曲段、六盘山断裂固原-泾源段、海原断裂哈思山-马厂山段、阿尔金北缘断裂肃北宽滩山段、祁连山北缘断裂玉门和肃南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天水段与鸾凤段可能存在闭锁。  相似文献   
139.
利用加密自动站、闪电定位仪、FNL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8—2020年汛期(4—9月)天津地区出现的47次雷暴大风过程的时空分布、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天津地区雷暴大风多出现在北部山区和东部沿海,高发月份为6—8月,多出现在傍晚到前半夜,持续时间多为1~4 h;(2)天津地区雷暴大风的天气形势主要有西北气流型、冷涡型、低槽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其中冷涡型出现频次最高;(3)造成天津地区雷暴大风的对流风暴类型主要有非线状多单体风暴、线状多单体风暴(不包含飑线)、飑线、弓形回波和普通单体风暴,其中飑线数量最多,飑线和弓形回波是造成雷暴大风极端值的主要风暴类型;(4)当最大反射率因子为61 dBZ、强回波中心下降率为260 m·min-1上下时发生雷暴大风的可能性最高;(5)根据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可对15.4%的非线状多单体风暴、14.3%的线状多单体风暴和22.2%的飑线雷暴大风提前30 min发布预警。  相似文献   
140.
杨晓君  张楠  陈宏  从靖  徐威 《干旱气象》2019,37(1):146-152
基于2015—2017年常规海洋气象观测资料、天津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TJ-WRF)预报产品、EC数值预报及其集合预报产品,建立了渤海BP神经网络两级海风预报模型,该模型在大量历史样本的拟合训练基础上分别实现小风和大风与相关因子间的非线性映射,其结果有较高的预报准确率。一年的业务试用期间,该模型对各风级、各预报时效的预报能力基本稳定,预报误差较使用该释用技术前数值模式误差有所减小,72 h内风速平均绝对误差为1. 72 m·s-1;对灾害大风的预报准确率仍能保持较高水平,8级风风速平均绝对误差仅为1. 77 m·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