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乌干达K油田位于Albert盆地,由于钻井数较少,地震资料品质差,沉积储层空间分布预测存在严峻挑战.根据岩心、测井、古生物、重矿物、粒度分析等资料综合分析后认为,乌干达K油田属滨浅湖环境,发育受边界断层控制的近源扇三角洲沉积,物源方向位于油田东南部,以低能长期的水下分流河道牵引流搬运为主.在沉积主控因素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可容纳空间变化、物源供应及沉积物搬运等参数定量表征,并在年代地层框架约束下,通过正演模拟,再现地质历史时期地层沉积演化过程,建立了三维储层砂岩分布概率模型,进一步认识了研究区各层砂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将沉积演化模拟的砂岩分布结果转化为三维地质建模的定量控制条件,对沉积相模型进行约束,建立了更符合沉积认识的高精度相控地质模型,实现了扇三角洲储层砂体定量预测与表征.  相似文献   
82.
徐伟 《世界地理研究》2010,19(1):176-176,175
由杜德斌教授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是一本非常及时、新颖、而赋有创新意义的综览世界经济体系和地理格局的区域经济地理教材。区域地理教科书传统上侧重于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描述、突出区域间差异性的归纳与总结,这类教材虽然具有地理事实与知识丰富多样,但学生在这类课本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以知识点的繁琐记忆为主,对区域地理现象的形成机制的认识和地理过程的理解把握相对就十分缺乏。  相似文献   
83.
南极 GRV 021788橄辉无球粒陨石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橄辉无球粒陨石是一类特殊的无球粒陨石,既具有高度分异的火成特征,又具有原始球粒陨石的特征。南极格罗夫山GRV021788陨石由橄榄石、辉石以及少量的富碳基质、不透明矿物组成,具有橄辉无球粒陨石典型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包括橄榄石晶体三线共点的接触和富镁还原边等。GRV021788的主要矿物的化学成分为:橄榄石Fa23.2~Fa1.5,易变辉石Fs21.2Wo10.6~Fs18.7Wo10.7。橄榄石颗粒有明显的反环带结构,而易变辉石的反环带则不明显。黑色填隙基质富碳,含金刚石和石墨。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特征表明GRV021788是一橄辉无球粒陨石,属单矿(monomict)Ⅰ类(Fa23.2~Fs20.4)橄辉无球粒陨石。陨石的形成机制与多阶段部分熔融-堆积模式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84.
徐伟 《气象科技》2014,42(4):719-724
对上海金山1981—2010年湿热型高温和干热型高温的基本特征以及背景场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人体舒适度讨论两类高温对人们生活工作影响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1干热型高温由强大副高控制,地面处于高压顶后或顶前的晴空区;湿热型高温由较强副高控制,地面多处于低压底部,易受水汽影响。2干热年较湿热年,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偏强,南亚高压偏东、偏北、偏强,夏季风较强,尤其是南风分量偏强显著,下沉运动偏强。3湿热年纬圈方向900hPa以下为上升运动,利于对流活动的发生。4两类高温皆有全天持续热不舒适特点,白天湿度作用明显,湿热型高温持续极热特征突出,严重不舒适感强烈;夜间主要受温度影响,干热型高温造成不舒适感较大。  相似文献   
85.
针对传统基于像素的变化检测方法的缺点,以及底层特征表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对象BOW特征的变化检测方法。首先,将经过预处理操作的两期影像进行波段组合得到组合后影像,再考虑地物光谱特征和几何空间信息对组合后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获得相对应的对象基元;同时,分别提取两幅影像的底层特征(包括影像各波段的均值和方差以及灰度图像的6种纹理特征)。其次,将对象视作文档,像素的特征向量视作单词,利用BOW模型构建影像对象的中层表达,即对象的BOW特征。最后,通过相似性度量算法比较相应对象的BOW特征,从而识别出影像上的变化区域。本文利用2组WorldView-2影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变化检测结果较为完整,精度优于对比方法。本文方法基本能够满足变化检测的需求,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的数据挖掘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6.
为提高我国海洋空间规划和海域使用管理水平,文章以国土空间为视角,分析海洋功能区划融入"多规合一"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多规合一"是基于对国土空间的统一分区和用途管制,对现有规划体系的有机融合、升级和重构;海洋功能区划是我国法律确定的海洋管理基本制度,在实现用海有度、有序和有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养殖用海空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具有法律依据,其"综合分区+目标管控+用途管制"的核心理念与"多规合一"一致,分区分类方式有利于现有规划体系的衔接,在保护性、前瞻性和陆海统筹等方面的不足亟须在"多规合一"的过程中改进;"多规合一"可参考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一个规划"和"一套标准"。  相似文献   
87.
宋章强  杜晓峰  徐伟  卢欢  陈丽祥 《地球科学》2020,45(10):3663-3676
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混合沉积在渤海海域古近系普遍发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基于90余口已钻井,结合地震、测井以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以渤海海域古近系钻遇的混合沉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特征与成因背景分析,建立了混合沉积发育模式.研究表明:渤海古近系混合沉积发育近岸混积扇、近岸混积滩坝、远岸混积滩坝3种沉积相、7种沉积亚相和14种沉积微相.近岸混积扇以发育混积沟道为典型特征,岩性为含生屑的砂砾岩或中粗砂岩,为陡坡扇三角洲环境短源水道废弃后与生物碎屑间歇性间互沉积;近岸混积滩坝,为近源搬运沉积的陆源碎屑与盆内碎屑之间的混合沉积,典型沉积特征为发育高陆源碎屑含量的各种粒屑滩或坝;远岸混积滩坝为典型的以富含生物碎屑为主的混合沉积,陆源碎屑含量低,一般为盆内低隆或孤立潜山之上原地生长生物与少量供给的陆源碎屑发生的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发育模式和规模受古气候与古水体环境、古构造与水动力、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古地貌条件等共同控制,其中古地貌特征起主导作用.混合沉积发育模式的建立,对混积型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崔璨  李佳怡  崔军茹  徐伟  王丰龙 《热带地理》2020,40(6):1004-1014
从城市异质性视角,以一线城市上海和二线城市南京为例,基于2013年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调查和南京市住房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剖析了两地青年住房产权获得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研究发现,两个城市青年住房产权获得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与南京相比,上海青年居民的住房获得存在更大的区位和制度壁垒,受城市区位、户口、制度因素影响更大,而受教育水平、工作流动性等市场因素以及年龄、是否育有子女等生命历程因素的影响较小。上海,作为一线城市,户口制度仍然处于精准严控阶段,落户门槛相对较高,另外住房价格高企,上海的青年群体在住房产权获得中同时面临着制度层面和市场层面的双重严苛考验。而在二线城市南京,户口政策相对较为宽松,青年群体的住房产权获得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较小,而市场因素更加主导。  相似文献   
89.
浊流是远距离沉积物运输的一种重要方式,海底浊流广泛存在于海底峡谷或海沟。马尼拉海沟位于南海东北部,是一条正在活动的板块汇聚边界。独特的地理位置(亚热带—热带)和气候条件(台风频发),使得马尼拉海沟浊流频发,然而,现今对马尼拉海沟的浊流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对马尼拉海沟北部水深3747 m处重力柱岩心(GEO6)进行高精度的粒度及沉积学特征分析,探讨马尼拉海沟浊流沉积规律。GEO6岩心底部细颗粒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14C的AMS年龄为1405 a B.P.。高精度的粒度分析(0.25 cm)和沉积学特征显示: GEO6岩心记录有至少11次浊流沉积(T1-T11),且这些浊流都有明显的底部粒度最粗(砂质粉砂或砂)、向上粒度逐渐变细的正粒序特征,只有T8沉积体为反粒序特征,可能为异重流沉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研究认为1.4 ka B.P.以来,研究区频繁的台风带来了大量陆源松散沉积物堆积在马尼拉海沟上游(高屏峡谷),不稳定的构造环境及地震频发导致这些松散沉积物垮塌并向下游马尼拉海沟输送,在海沟内形成频繁发育的浊流沉积体。  相似文献   
90.
徐伟 《地理教学》1999,(2):37-37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常用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