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近八十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徐群 《气象学报》1965,37(4):507-518
作者对1885—1963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作了划分。从划分结果来着,梅雨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于20—25°N之间,极锋和雨带稳定于长江中下游附近。 梅雨可分为早梅雨和典型梅雨二种,后者为一般所熟知的出现于6,7月间的梅雨,前者是一种异常的雨带北跃过程。早梅雨出现于5月中、上旬,典型梅雨期平均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梅雨期的年际变动甚大,发现它有2—3年短周期,11—13年左右的波动和世纪振动。此外,对近八十年梅雨的气候概况也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徐群  施丹平 《大气科学》1993,17(4):462-468
上年6月南方涛动指数(SOI)和盛夏(7-8月)我国东部季风雨带位置及江淮下游雨量存在显著的相关,经过分析,发现此种遥联是通过长达15个月的如下海-气相互作用形成的:偏强(弱)的南方涛动会伴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偏低(高);此种趋势会从上年6月持续到次年初春,而同时冬季中太平洋中低纬经向海温梯度(△T)即趋向减弱(增强),向中高纬的热量输送偏少(多).△T和随后春夏各月北半球100hPa高度场和500-100hPa厚度场的相关计算表明,正高相关区从热带中太平洋区逐步向东亚中纬输送,这可能反映出高空热量经由一系列行星波西传并于盛夏抵达东亚中纬,从而影响到100hPa层青藏高压东部的伸缩、我国东部季风雨带的南北位置和江淮下游的旱涝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最大的一次平流层气溶胶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群 《气象科学》1993,13(3):327-336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针对1991年6月中Pinatubo火山喷入平流层的气溶胶云及其演变所进行的大量卫星遥测和地面探测结果,并就此浓火山云对大范围气候的后延强迫作用所作气候数值预报结果与实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后期以来,尤其进入80年代,全球气候显著增暖,但从北半球以至我国来看,此种增暖主要出现于冬季,而在盛夏的东亚—西非季风雨带却呈现出明显南移趋势。经严格统计检验并获得数值试验的支持,发现此种南移趋势及伴随的华北和Sahel区雨量的减少,与北半球—我国晴空太阳直接辐射的减少趋势有关。后者的出现是近年来火山活动频繁和大气污染加剧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徐群  曹鸿兴 《气象》1977,3(4):8-10
应用什么方法和途径制作长期天气预报,国内外都存在不同的看法。现在方法繁多,一方面说明目前还缺乏成熟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说明这里确实蕴藏着可以取得进展的潜力。通过对1951—1974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和伏旱长度等5组资料分别和上一年10月到当年6、7月逐月北半球500毫巴各网格点(20—85°N范围内10经距×5纬距)高度值计算相关系数,我们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梅雨—伏旱各指数和同期、前期各月北半球100毫巴高度场的相关分析发现:(1)夏季各月超长波系统—南亚高压的强弱及位置,直接操纵着梅雨的起迄迟早和伏旱强弱;(2)秋冬100毫巴中低纬环流特征,对次年梅雨和伏旱的趋势有显著的超(过)半年(的)韵律。初步分析表明,这是下垫面较持久的冷热源,通过和大气环流的一系列相互作用,在地—气系统内形成的“复合”大气慢波的一种现象,其初始位相较早显示于能灵敏反映下垫面冷热源状况的100毫巴中低纬环流上。  相似文献   
18.
徐群 《气象科技》1984,(5):24-28
(一)长期预报能否取得质的进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掌握长期天气过程形成、演变的规律。目前,我们在寒潮、台风路径的短期预报方面已达到基本可信的水平,就是因为已经基本掌握了寒潮、台风的短期天气过程。长期天气过程自然复杂得多,但只要我们始终沉迷于统计技术,而不从基本原理上掌握长期天气过程演变的来龙去脉,长期预报工作就始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苏联莫氏学派从她二十年代建立之时起就重视长期天气过程的划分和分析研究,他们在环流分型、划分自然天气季节、探索前后各月(季)优势环流型的继承规律和韵律关系,可以说这是长期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9.
瓯江河口浅滩促淤估算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瓯江河口变态物理模型,进行浅滩围涂工程促淤方案的清水试验研究,分析了瓯江口水沙特征值,提出适合该河口的淤积厚度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A 3D,time-dependent,baroclinic,hydrodynamic and salinity model was implemented and applied to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ine system in the East China Sea.The model was driven by the forcing of tidal elevations along the open boundaries and freshwater inflows from the Oujiang River.The bottom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vertical eddy viscosity were adjusted to complete model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in simulations.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reproducing observe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the water surface elevation and longitudinal velocity,presenting skill coefficient higher than 0.82.This model was th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freshwater discharge on residual current and salinity intrusion under different freshwater inflow conditions in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y.The mode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iver channel presents a two-layer structure with flood currents near the bottom and ebb currents at the top layer in the region of seawater influenced on north shore under high river flow condition.The river discharge is a major factor affecting the salinity stratification in the estuarine system.The water exchange is mainly driven by the tidal forcing at the estuary mouth,except under high river flow conditions when the freshwater extends its influence from the river’s head to its mou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