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上年6月南方涛动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趋势的隔年遥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群 《海洋学报》1990,12(1):100-106
前期南方涛动指数(SOI)对汎期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弱,脊线的纬度及脊点的经度均有显著作用[1],因此,它对每年夏季江淮流域的旱涝分布也可能存在相当的影响.为此,分别计算了上年1月至当年7月各月SOI(其值的确定见参考文献[1])与夏季江淮流域12组雨量的相关值.  相似文献   
32.
徐群  杨义文 《海洋与湖沼》1982,13(4):358-369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拦河蓄水的湖泊型天然水库,自五个年代以来陆续建立了一系列控制工程,但由于季风雨的变化无常,汛期上游来水量年际间仍有很大的变幅。据蚌埠水文站测得的7—8月平均流量,雨涝的1954年和1956年分别为干旱的1966年同期的36倍和28倍。因此,如能及早掌握汛期上游来水量大小,对于洪泽湖水量的合理调  相似文献   
33.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对水沙动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估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对周边海区水沙动力环境的影响,针对人工岛设计及工程海区水沙特性,建立了整体潮流泥沙物理模型,系统研究了人工岛建设引起的动力地貌演变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受岛体阻水影响,潮流在人工岛两端分别形成双向绕流,流速明显增大,并在岛桥结合部与岛隧结合部发育局部冲刷坑;人工岛背水面同时存在多个大小不一的强紊动小尺度回流,并具有不断形成、发育、发展到消亡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受人工岛自身位置、形态、尺度以及工程海区地形、水流、泥沙等因素影响,港珠澳大桥东、西两个人工岛引起的动力地貌演变效应,既在变化规律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又在影响形式与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4.
近52年淮河流域的梅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资料表明梅雨期不仅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区,也会出现于淮河流域中南部。为此应用淮河流域分布均匀的5站日雨量资料结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季节进程划分出近52年(1953—2004年)淮河流域梅雨期。该处梅雨期和长江中下游沿江区一样十分显著,其平均入梅及出梅期分别比长江中下游沿江区推迟5 d和7 d,其梅雨量年际丰枯是形成该地区汛期旱涝的主要因素。江淮流域梅雨在多数年趋势一致,但有1/4年份淮河梅雨与长江中下游沿江区距平符号相反。1979年附近淮河梅雨出现突变,即由此前的梅雨偏少、出梅偏早趋势突变为有较大振幅的2.2~2.3年短波振荡,梅雨量大及出梅迟年明显增多。在1979年前后也因此出现了两段梅雨异常期:1958—1966年淮河枯梅期和1979—1987年淮河丰梅期。进一步发现7月东亚中纬沿海槽的伸缩对淮河梅雨量、出梅的影响比鄂霍次克海高压及乌拉尔高压更显著。  相似文献   
35.
1980年夏我国异常气候的出现是中纬上空的火山灰云和正处于11及22年周期峰值的强太阳活动分别对各纬带大气环流一系列强迫作用而综合形成于亚洲特定地理区域的结果;其中,强太阳活动激发西太平洋副高夏季偏强西伸,而中纬上空火山灰云及7月中下旬大耀斑爆发两者都迫使盛夏北半球维持经向环流,100hPa和500hPa的波脊出现于能灵敏响应太阳活动的西半球中纬,而加深的波槽则出现于对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最敏感的亚洲大陆东岸,冷空气不断南下和强盛的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气流持久交锋于长江中下游上空,形成该地区的雨涝和冷夏。  相似文献   
36.
北太平洋纬向热力差对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群  吴贤坂 《大气科学》1986,10(1):97-106
近29年长江中下游入梅期、梅雨量和出梅期各指数与前期各月的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普查,显示出各梅雨指数首先和当年初夏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纬向热力差有关.凡北太平洋中、低纬海温距平场西正(负)东负(正),则倾向于加强(减弱〕初夏东亚—东太平洋的海陆热力梯度,纬向垂直环流偏强(弱);长江中下游入梅早(迟),梅雨量大(小).此种海温场的纬向热力差距可分别追溯至1—2季前以至一年前;即上年初夏以来,北太平洋反气旋式海洋环流东半环的冷洋流趋向偏强(弱),当年冬春西半环的暖洋流也偏强(弱),则随后的入梅提早(推迟),梅雨量  相似文献   
37.
近年来世界气候异常在低纬度的表现十分突出,这就是引起大范围饥馑的热带西非的持续干旱和赤道东太平洋上增多的厄尼诺(E1—Nino)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它们都和北半球太阳直接辐射自六十年代以来渐趋减少的趋势密切联系。由于1963年以来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以及大气中人工气溶胶含量的日益增长,两者都促使北半球太阳直接辐射呈现稳定降低的趋势;夏半年减少的大陆加热量就会迫使夏季风减弱、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及ITCZ均趋向偏南,从而在西非和赤道东太平洋分别促成了Sahel区的持续干旱和El—Nino现象的增多趋势。近年来我国华北盛夏雨量的减少估计也与此有关。这类气候特征且有可能在今后较长时间内继续维持。  相似文献   
38.
徐群 《气象》1976,2(3):17-19
长江中下游地区若出现持久性干旱和洪涝,就对农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影响很大,为此,与天斗争,作好汛期长期天气预报是极为重要的。经分析发现,夏季如果长江中下游出现大旱大涝,其前期1—3月的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的温度分布,都有显著不同的特征。本文在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经过近七年来预报实践,效果较好。 预报点聚图的建立和实践检验 一个地区出现异乎平常的持久旱涝,是由于大气环流出现了反常现象,且这种反常环流十分稳定和长期维持。这种大范  相似文献   
39.
太阳常数、火山灰和长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群 《气象》1983,9(6):7-9
地球上一切风云变幻的总能源在于太阳。如果从太阳辐射出的能量通量有所变化,则地球上的天气气候势必出现相应的演变。过去一般认为,在地球距太阳一天文单位处,在没有大气吸收的情况下,垂直于太阳光束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不变的,因而称之为太阳常数。但1970年前,对它的估计有相当出入(1.92—  相似文献   
40.
徐群 《气象》1992,18(9):17-20
从年、季、月以至中期等多种时间尺度,探索、分析了1991年江淮流域入梅期异常偏早的成因。发现以前冬黑潮区为中心的北半球低纬暖洋流和暖空气异常偏强,热带中、西太平洋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是重要因素,其次还应考虑到5月13日太阳质子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