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4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392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359篇
地质学   566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7篇
  1935年   6篇
  1932年   4篇
  192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圆弧形凹陷地形表面覆盖层对入射平面SV波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Fourier Bessel级数展开法,给出了表面具有覆盖层的圆弧形凹陷地形对入射平面SV波散射问题的一个解析解,并利用该解分析了不同深宽比凹陷地形表面覆盖层刚度和厚度对入射SV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凹陷地形表面覆盖层的存在,即使厚度很薄,也会显著增加对入射SV波的放大作用,该放大作用可达到单一凹陷地形的2.5倍以上.覆盖层刚度和厚度的变化对入射平面SV波也具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2.
中国西南天山山前的晚新生代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天山是研究现今陆内造山作用及过程、陆内变形、陆内强震及其预测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场。西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新生代褶皱-逆断裂带基本上由一南冲弧形推覆构造系统和一向北反冲的构造系统组成,由北而南主要由以下4个运动学单元组成:(1)新生代复活的喀拉铁热克山-天山南脉古生代造山带,其快速变形和抬升可能起始于23-26Ma前,持续至13-16Ma前。(2)向南逆冲的西南天山前陆薄皮主冲断带,包括木兹杜克弧形薄皮推覆体和依柯冲断带,前者代表了向南薄皮逆掩的天山型岩系,地表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飞来峰群,在14Ma前曾有过大规模活动,最小缩短量约为20-35km,最小缩短速率为1.4-2.8mm/a;后者代表了向南叠瓦状薄皮逆冲推覆的前陆古生代基底(塔里木地台型沉积岩系)卷入构造,其西段在距今14Ma时曾有过强烈活动。两者共同组成了一复杂的双重构造;新生代地层也卷入变形。(3)喀什-阿图什弧形反冲褶皱-逆断裂带,由3排向北(天山)反冲的左阶雁列展布的第四纪地表滑脱褶皱组成,仅在大山口以西发育。该构造带形成于距今约1.4Ma以后。依什拉克喀拉乌尔断裂以南,博古孜河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5.8mm/a,翁库尔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8.6mm/a。(4)塔里木克拉通下盘块体,向北西方向缓倾,内部变形较小。里木块体西北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其学问基底高角度逆断裂和走滑断裂控制了盆地新生代沉积的厚度,导致西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变形样式、变形时间以及变形缩短量沿走向的巨大差异性。迈丹-喀拉铁克断裂和阿图什断裂带均为岩石圈规模断裂,研究区的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两条断裂带以及它们之间的西南天山前陆冲断带上。  相似文献   
123.
大别造山带140~85 Ma热窿伸展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热年代和差异冷却特性表明, 140~85 Ma大别造山带进入热窿伸展作用时期, 由此引发基底广泛熔融、北淮阳剧烈火山喷溢以及合肥盆地断陷等过程. 这次热窿事件包括强热伸展阶段(140~105 Ma)和晚期衰退阶段(105~85 Ma). 在强热伸展阶段, 热窿区集中在大别/红安地块, 并以大别地块热窿作用最为强烈, 某种意义上可将红安地块视为大别热窿翼部. 大别热窿构造包括麻城-岳西热轴、穹核组合及其外围翼部, 热轴平行造山带延向展布, 北淮阳与高压/超高压(HP/UHP)岩石构成下滑翼部, 岳西、罗田热窿核分别占据麻城-岳西热轴东、西两端, 它们最终成型时代不一致. 热窿伸展进程伴随着大别强热中心沿着麻城-岳西热轴迁移摆动, 如果将热窿事件与造山带根部拆沉相联系, 这种拆沉作用应以间歇性、迁移性、规模性与区域差异性为特征. 在伸展衰退阶段(105~85 Ma), 大别造山带仍显现穹状热窿布局, 但其伸展强度、岩浆活动显著减弱. 解析热窿伸展作用, 对于认识大别HP/UHP岩折返模型、"南北大别界限"以及造山过程机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4.
在压力3 GPa, 温度1450~1600 K, 应变速率10-4~10-5 s-1条件下, 对深俯冲带和上地幔中两种重要岩石(榴辉岩和方辉橄榄岩)的流变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 获得了榴辉岩在超高压条件下的流变参数, 应力指数为3.4, 活化能为480 kJ/mol, 活化体积为12 cm3/mol. 实验结果表明具有中等石榴石含量榴辉岩的流变强度与方辉橄榄岩的流变强度在上地幔浅部条件下基本相当, 是多晶绿辉石岩强度的2~3倍和多晶石榴石岩强度的一半. 随榴辉岩中石榴石含量的逐步增加, 岩石的整体流变强度也不断增大.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 计算了不同板块汇聚速率条件下深俯冲大洋岩石圈在不同深度层次上的流变强度, 以及橄榄岩和榴辉岩上地幔流变强度随深度的变化. 研究表明, 俯冲洋壳从下覆的上地幔拆离出来最有可能发生在缓慢俯冲的热俯冲带中; 而快速俯冲的冷俯冲带, 俯冲地壳与上地幔之间在强度上是耦合的, 发生拆离的可能性不大. 过渡带是上地幔中除岩石圈地幔外的高强度和高黏度层.  相似文献   
125.
几乎75%的犹他州人居住在沃萨奇断层附近。地球科学家们已经证明这个断层一再发生7级或更大的强烈地震,而且将来会继续发生下去。犹他州努力增加公众对地震危险的意识,使得居民和团体领导人在未来地震中将采取行动来保护生命和减少损失。1847年当第一批疲倦不堪的摩门教移居者到达犹他州盐湖城的土地上时,他们宣布这就是选中的地方。然而,他们并不知道  相似文献   
126.
W.S.Fyfe 《现代地质》2001,15(2):122-123
仅以此文悼念陈光远教授。陈光远教授毕生献身于地质科学 ,是一位卓越的地质学家。本人与中国同行的交往始于 1 973年 ,当时我应邀参加了华北地台古老变质岩系的地质旅行。后来我又多次访问中国 ,并于 1 996年在北京成功地主持召开了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陈光远教授是我有幸结识的杰出的中国同行之一 ,在我访问中国期间他曾带我参观考察了他多年从事研究工作的矿区。陈光远教授毕业于西南联大 ,并在瑞典获得副博士学位 ,回到祖国后一直致力于地质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为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发表的成果及著作涉及金矿、铁矿等许多领域 ,尤其突出的是他编著的胶东金矿省矿物学填图图集开拓了找矿矿物学的新篇章。陈光远教授生前曾多次获奖 ,他的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他是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地质学会的终身会员 ,并被推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光远教授去世前正在与我合作进行有关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中加合作项目 ,他的去世也是该项目的巨大损失。可喜的是孙岱生教授及其同事将负起重任 ,完成陈光远教授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7.
128.
129.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tests two models for estimating net radiation(or the radiation balance)on sloping surfacesof alpine environments.They are an empirical method based on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 radiation and globalsolar radiation and a flux-by-flux method involving the estimation of all the individual components of radiation budgetindependent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pirical method is capable of predicting hourly net radiation on sloping sur-faces to within about±53 W m~(-2) under all sky conditions.During clear sky conditions,it could predict net radiation onslopes to within±58 W m~(-2) or 16% of the measured values.The flux-by-flux method,although it did not perform aswell as the empirical method,performed adequately and could give estimates of net radiation on slopes with root meansquare error of less than 74 W m~(-2)(20%)and a mean bias error of 27 W m~(-2)(7%).  相似文献   
130.
本文对一个中纬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层状降水区的微物理结构,结合雷达、卫星和其他飞机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CC层状区内某些部位盛行冰晶聚合体,它们分布在相当厚的过冷气层内(0.5—-14℃或更冷).冰晶聚并过程足层状区内降水质点增长的主要机制.它起源于较高较冷的气层,在冰晶聚合体下降途中聚并效率渐趋增强,在0℃层附近形成一大的冰晶聚合带. 层状区中云滴液态含水量一般低于0.3g·m~(-3).0℃层以下降水质点数浓度较低,平均为0.8L~(-1)(2D-P资料)和2.3L~(-1)(2D-C资料),相应的平均体积中值直径分别为1.0和0.6mm.在0—-10c气层内,冰质点平均数浓度为27L~(-1)(2D-P资料)和133L~(-1)(2D-C),远人于0℃层以下的雨滴数浓度,相应的平均体积中值直径为0.8和0.4mm.冰质点数浓度随高度向上增加,在飞机垂直探测的顶部(6600m高度)观测到最大数浓度52L~(-1)(2D-P资料)和289L~(-1)(2D-C资料).冰质点大小则相反,是随高度下降而增大的.在0℃层附近冰晶聚合体较大较多,冰质点中15%以上是聚合体,2D-P探头观测的冰质点平均体积中值直径达1.8mm. 滴谱分析表明,负指数律分布能较好地拟合所有观测的降水质点大小谱分布.对水滴,斜率参数λ平均为17(±3.6)cm~(-1),相对变差不超过20%,在云模式研究中可以近似地假定λ是常数.然而,对冰质点样本,λ值可相差3倍以上,小能当作常数处理.至于截距参数N_0,不论是水滴还是冰晶样本,都是变量,其值可有2—3个数量级之差.但是,N_0与λ之间数值上相关很好,据此可以将降水质点谱简化为单参数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