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247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01.
杨庄岩体空间上与白杨河铀矿密切相关,岩体形成后遭受强烈改造。本文针对该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主量元素特征上具富碱Alk:8. 40%~8. 97%、特别是富钾K2O:2. 74%~4. 10%、富铝 Al2O3:12. 32%~13. 54% 、低钙CaO:0. 23%~1. 61%、贫镁 MgO:0. 04%~0. 11% 、极度低磷的特征,ΔOX值较高(多>1),指示岩石的氧逸度比较高;明显富集LILEs(如K、Rb、Pb等)和U、Be、Mo元素,富集Nb、Ta元素,严重亏损Ba、Sr、Eu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为95. 22×10-6~121. 89×10-6。所有样品均表现出强烈Eu的负异常(δEu:0. 05~0. 11),具海鸥型稀土配分,显示具有高分异的特征。花岗斑岩的Th/U比值在2. 9~11. 6之间,变化范围非常大,表明岩体中铀有不同程度被浸出。铀与稀土、锆以及铌的协变图解显示出一定正相关关系,铀在活化迁移的同时,稀土、锆以及铌也发生一定程度的活化迁移。α径迹蚀刻实验结果显示,基片上蚀刻径迹清晰而集中,说明杨庄岩体中铀、钍等放射性元素主要富集在矿物相中,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检查的结果显示,这些主要含铀矿物含UO2为:锆石:0. 24%~0. 45%、铌锰矿:0. 49%~0. 76%、钍石:1. 56%~2. 09%、氟碳铈矿0. 17%~0. 3%、磷钇矿:0. 08%,且这些矿物多显示出被改造的痕迹,常见的矿物结构有:溶蚀港湾状结构、浸蚀结构等。进一步分析认为,白杨河铀矿沥青铀矿之所以富集Zr、Nb、REE、Ti乃至W等元素,即与杨庄岩体含铀矿物的“遗传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602.
提出基于航片与多功能差分GPS-PDA相结合进行土地调查的方法。该方法将正射影像数据与现有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从而发现土地变更图斑,再利用系列多功能差分GPS-PDA,通过外业工作软件对变更图斑进行属性与位置信息采集,最后生成更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该方法可以实现外业数据的实时采集录入,并已成功应用于该市丘陵地区的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中。  相似文献   
603.
珠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发生的时空特征及传播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珠海市卫生健康局公开发布的9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通过26个疫情聚集单元的时空特征分析和4类典型传播路径的案例剖析,深入探讨了珠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发生的时空规律和传播路径。结果表明:1)珠海的疫情发展与武汉的人口流动与管控密切相关,由于管控及时,目前仍以疫源区直接输入和家庭聚集扩散为主要传播方式,在有限范围内扩散。2)存在输入一代家庭聚集传播、输入一代非家庭聚集传播、输入二代家庭聚集传播、输入二代非家庭聚集传播4种不同的传播路径,且以第一种为主要方式,但非家庭聚集传播的路径复杂,应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3)对输入性病例从输入到发病的滞后周期以及聚集单元最长发病时间间隔来看,有少部分病例或携带者可以突破14 d限制,应警惕目前普遍采用的14 d隔离措施可能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604.
气候变化情景下油茶生长的适宜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军  刘光旭  肖彤 《热带地理》2020,40(5):868-880
基于气候情景数据与油茶标本,运用MaxEnt模型分析全新世中期、当代与未来阶段油茶生长的气候适宜性特征,将概率分布结果由不适宜到最适宜分为4个等级,分析了各时段空间分布变化与最适宜区北界变化、几何中心变化及位移情况。结果如下:1)MaxEnt模型的AUC值为0.848,评估结果达到“好”的标准,说明该模型可用;年降水量、最湿季降水量、最暖季平均温、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最干月降水量、最湿季平均温和最冷季平均温等是7个主要环境因子。2)中国油茶主要适宜生长于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经纬度范围为30°N以南、107°E以东地区;适宜及以上等级占研究区面积的34.9%~61%;适宜性变化,空间上西南地区波动明显,面积上稳定和降低类占比较高。3)油茶最适宜区北界位于亚热带中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北界各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变化较小,而秦岭、渝、贵和桂等地变动较大,整体趋势为全新世中期至1980s向南推移,未来情景下2050s和2070s缓慢向北推移;几何中心在全新世中期时位于湖南郴州,至1980s时向东南方位移至广东韶关,至2050s时向东北位移至江西吉安,并相对稳定。4)基于气候情景数据和MaxEnt物种分布模型分析中国南方地区油茶气候适宜性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605.
针对单一点云数据建模时自动化程度低、模型不够完整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三维重建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地面激光点云与空地影像相结合,在对多源数据进行预处理、坐标系统一、数据融合配准、目标特征提取与识别的基础上,实现模型重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面激光点云+空地影像融合建模能得到更加精确、完整和美观的实景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606.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物分级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物信息自动提取是遥感应用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但由于受到成像条件不同、背景地物复杂、建筑物类型多样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使得建筑物的自动提取仍然十分困难。为此,在综合考虑影像光谱、几何与上下文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与形态学相结合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物信息分级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影像的多尺度及多方向Gabor小波变换结果提取建筑物特征点;然后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构建空间投票矩阵来度量每一个像素点属于建筑物区域的概率,从而提取出建筑物区域边界;最后在提取的建筑物区域内应用形态学建筑物指数实现建筑物信息的自动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高效、高精度地完成复杂场景下的建筑物信息提取,且提取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都优于效果较好的PanTex算法。  相似文献   
607.
基于天津港主航道连续观测点31 d的实测海流资料,利用调和分析对主航道潮流和余流特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同步风速资料研究风对表层余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航道附近属于弱流海区,表层平均流速为31.4 cm/s,流速总体上由表至底逐渐减小,流速方向大致集中在NW—SE向。(2)观测海域潮流以正规半日往复潮占主导,优势分潮为M2,浅水分潮较为显著,涨潮流流速大于落潮流流速。(3)观测期间表层平均余流流速为2.8~13.8 cm/s,随着深度增加余流流速逐渐减小,方向大多为NW向。该站表层余流受风的影响显著,东南风将使余流方向偏向西北。  相似文献   
608.
2017年5月2日~6月27日,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采用野外模拟实验方法,布设了108根PVC管,在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碱蓬(Suaeda glauca)互为伴生种条件下,移栽两种植物,在每根管中,优势种的种植密度分别为4株和2株,伴生种的种植密度为1株;在无伴生种条件下,优势种的种植密度为1株。考虑黄河三角洲地区氮沉降情况,以尿素作为外源氮,设置了0 g/m^2氮、15 g/m^2氮和30 g/m^2氮3种外源氮输入量,开展了碱蓬和盐地碱蓬的生物量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有伴生种条件下,当每根PVC管中优势种的种植密度为4株和2株时,随着氮输入量提高,碱蓬和盐地碱蓬平均单株生物量都显著增高;在无伴生种的条件下,当外源氮输入量为15 g/m^2氮和30 g/m^2氮时,碱蓬生物量[(58.050±2.560) g/株和(58.740±3.170) g/株]显著高于无外源氮输入[(20.850±0.640) g/株],盐地碱蓬生物量[(82.640±1.330) g/株和(111.960±6.400) g/株]显著高于无外源氮输入[(37.500±1.750) g/株]。外源氮输入量提高促进了盐地碱蓬和碱蓬生物量的积累,盐地碱蓬生物量增加幅度更大,对盐地碱蓬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09.
福建宁德晴川湾海域水母群落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8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宁德晴川湾海域浮游动物调查的4个航次数据,分析该海域水母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水母对宁德晴川湾核电站安全生产潜在的风险。结果表明:宁德晴川湾海域水母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优势种演替均存在季节变化,春、夏、秋、冬该海域水母种数分别为7种、16种、9种和3种,丰度均值分别为(45.48±8.24)个/m3、(50.26±12.13)个/m3、(3.68±1.91)个/m3和(0.18±0.07)个/m3,首要优势种分别为印度感棒水母(Laodicea indic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耳状囊水母(Euphysa aurata),优势种类组成季节演替明显。春季和夏季水母的丰度与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呈极显著相关,在夏季其数量与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数量呈显著相关(p<0.05,R=0.363),秋季和冬季水母群落的丰度主要受盐度的影响。秋、冬季该海域盐度、温度均较低,水母的丰度也较低。根据宁德晴川湾核电站附近海域水母分布特征,以水母丰度50 个/m3为风险阈值考虑,夏季为潜在高风险季节,需重点关注距核电站冷源取水口5~20 km海域;其次是春季,重点关注距取水口2.5~5 km海域;秋季和冬季基本不会因水母而引起核电站冷源安全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610.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城市扩张和形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其经济、政治和环境系统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对监测区域范围内城市扩张和形态变化的比较研究却极为有限。基于欧空局气候变化倡议项目最新发布的1992—2015年300 m分辨率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1992—2012年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2000—2015年LandScan人口数据,本文首先分析了1992—2015年“一带一路”陆域城市用地增长的空间格局和十大分区城市用地面积的动态。其次,通过分析3个时间点(1992年、2003年和2015年)上同心环内城市用地密度的时空变化,量化了“一带一路”沿线80个城市的扩张和形态变化。最后采用3种统计模型(线性、幂律和指数函数模型)来分析城市用地面积、加权灯光面积和城市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结果显示,“一带一路”陆域城市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1992年的0.24%上升至2015年的0.56%,并且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是“一带一路”监测区域城市化的主要贡献者。同心环内城市用地密度从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呈递减趋势,且城市间的空间分布完全不同。中国、欧洲、非洲、西亚、东南亚和印度6个分区人口数超过100万的城市间比较显示,除了中国城市形态变得分散,其他分区城市形态总体变得紧凑。分析结果也显示,夜间灯光信号所反映的城市经济活力和城市人口分布趋势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城市空间扩张和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