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41.
42.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Goniopora reef profile at Dengloujiao, Xuwen County, Leizhou Peninsula, the northern coa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ggests that a series of high-frequency, large-amplitude and abrupt cold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Holocene Hypsithermal, an unusual phenomenon termed “Leizhou Events” in this paper. This period (corresponding to 14C age of 6.2-6.7 kaBP or calendar age of 6.7-7.2 kaBP), when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were ideal for coral reefs to develop, can be divided into at least nine stages. Each stage (or called a “climate optimum”), lasting about 20 to 50 a, was terminated by an abrupt cold nap and (or) a sea-level lowering event in winter, leading to widespread emergence and death of the Goniopora corals, and growth discontinuities on the coral surface. Such a cyclic process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a >4m thick Goniopora reef fla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rust subsided periodically but the sea level was rising. The reef profile provides valuable archives for the study of decadal-scale mid-Holocene climatic oscillations in the tropical area of South China. Our results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high-frequency climate instability in the Holocene Hypsithermal, and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olocene climate.  相似文献   
43.
将点权核度与点权核的概念引入水资源系统。通过对节点根据功能的大小来赋权,以便从功能和结构两方面出发,对系统内各元素的重要性进行测度,从而找出系统的核心工程。并利用该定义,研究了系统的层次结构的确定方法,给出了建立系统层次结构的算法。  相似文献   
44.
森林沼泽景观区区域化探异常追踪方法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森林沼泽景观区中低山亚景观条件下,通过4个研究区的试点工作认为:①以找寻小型以上规模矿床为目的的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加密测量为佳,采样粒级-10~+60目,采样密度3—4点/km^2。②采用B层残坡积土壤测量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采样粒级-20目,采样密度4点/km^2左右;采样布局为沿山脚和山脊的不规则测网。③在倒石堆发育区,可以采用采样密度6—7点/km^2渗湿土测量方法进行异常追踪。④泥炭测量难以获得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测区找矿前景信息,在区域化探异常追踪阶段最好不要选用。  相似文献   
45.
针对海洋磁力测量数据中存在的高斯噪声,采用基于交叉证认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进行噪声去除。首先对磁力数据进行小波分解,利用交叉证认方法自动识别小波分解的信号层与噪声层,然后对噪声层小波系数进行阈值处理,进一步提取噪声层中的有用信息,最后进行小波重构得到去噪信号。同时提出了一种改进阈值处理函数,能够改善传统软、硬阈值函数存在的缺陷,提高重构信号的精度。实验分析表明,当噪声水平小于1.5nT时,相比于传统软、硬阈值函数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该方法可更好地去除海洋磁力数据中的高斯噪声,并可较好地保留数据中的有用细节信息,使数据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6.
为了准确提取较大范围的塑料大棚分布信息,以地处太湖流域的常州市为例,利用Landsat8影像,基于塑料大棚光谱特征分析和可分离性分析,选取Landsat8影像7个OLI多光谱波段、1个TIR热红外波段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归一化裸土指数、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等3个常用遥感指数,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新塑料大棚指数(new plastic greenhouse index,New PGI)。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在样本区域,基于高空间分辨率影像制作的塑料大棚参考图,New PGI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4. 9%,Kappa系数为0. 74;在整个常州市,基于Google Earth影像选取的验证样本点,New PGI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1. 28%,Kappa系数为0. 78;且相比于现有塑料大棚指数,New PGI在复杂地表覆盖情况下塑料大棚的提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7.
土体各相之间物理化学作用对环境及能源等岩土工程都有重要影响,有效应力原理是解决上述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而目前的有效应力表达式无法描述由于物理化学作用引起的土颗粒间接触应力的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最近提出了一个平均粒间应力表达式可以表述非饱和土内部的物理化学作用。为了实现该平均粒间应力的定量化计算并验证其稳定性和有效性,首先阐述了平均粒间应力表达式中各部分的物理意义。通过参数分析,得到了平均粒间应力各部分随含水率和孔隙盐溶液浓度的变化规律。推导出了表面力势中表征固液界面相互作用部分的计算公式,实现了平均粒间应力的定量计算。计算了临界状态时的非饱和土平均粒间应力,并应用平均粒间应力对非饱和土化学力学加载试验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临界状态时平均粒间应力与剪切强度具有唯一关系,应用平均粒间应力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平均粒间应力公式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8.
基于RTK的水文地质勘察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文地质勘察中需要测量水文地质观测点的平面坐标与高程,RTK测量可以满足其平面坐标精度,而能否满足、怎样满足其高程精度值得探讨。将RTK测高技术应用于水文地质勘察测量中,通过对测量成果统计与检核,发现只要采取一定的质量控制措施,满足RTK测量条件,在测量过程中注意检核,RTK高程就可满足水文地质勘察测量的精度要求,并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9.
兖州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兖州地处鲁西南大平原,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境内有煤矿4个,截至目前因采煤造成土地塌陷2000余公顷,常年积水660余公顷,平均水深4m,绝产面积达1200 hm2,并以每年130余公顷的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50.
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岸礁的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雷州半岛西南海岸的珊瑚礁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全新世中期之初海侵以来形成的岸礁,灯楼角岸段岸礁沿灯楼角岬角两侧共长11.5km,宽500-1000m,厚约5m,珊瑚化石的优势种是Gonioporasp。本海区的海水温度,盐度,透明度和环境质量,均适合造礁石珊瑚生长,采集到活珊瑚8科16属25种,其中优势种是Acropora humilis,Porites lutea,Prities pukoensis和Favia speciosa。岸礁可分为礁坪和礁前向海坡两个地貌单元。内礁坪上有薄层细砂堆积的“沙帽”,主要由陆源碎屑沉积物,其次为生物碎屑组成。礁的^14C年龄主要为7120-4040aBP。在全球变化引起表层海水温度增高和海平面上升的条件下,由于大陆架深层水的影响,琼州海峡的沿岸水受到调节,夏季不致过热,冬季不致过冷,所以本区造礁石珊瑚仍能生长和繁殖,珊瑚礁仍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