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张强凹陷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国胜  周永胜 《地震地质》1997,19(4):54-352
通过对张强凹陷及邻区露头构造形迹和岩心裂缝测量的应力分析,把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划分出自太古代以来的8个构造期,确定了各期构造应力场状态及构造组合形式,认为晚侏罗世及白垩纪古构造应力场是断陷盆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应力场,晚侏罗世为近东西向拉张的构造应力状态;阜新组沉积期末至泉头组沉积前,由东西向拉张转为近东西向挤压,导致断陷阶段结束和上侏罗统变形;白垩纪为东西向挤压,早期区域整体沉降,晚期大面积隆升遭受剥蚀。早第三纪期为北西-南东向挤压,晚第三纪以来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新生代的两期应力场仅使一些断裂继续活动,变形强度小于前两期  相似文献   
122.
崩纳藏布砂金矿的主要成矿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3.
本文用1951—1988年黄淮海地区50个台站的温度资料,采用定量分级方法,探讨了这一地区近40年的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温随时间变暖和夏温随时间变冷的趋势比较明显,年温的变化趋势是60年代冷、80年代暖;温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振动,年温和冬温的周期均为6—8年与2.2年,夏温为3年、8—9年和2.2年;建立的冬(夏)温回归模型,揭示出冬(夏)季亚洲纬向环流指数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是影响该区冬(夏)季温度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4.
Ieco.  JP 曲玮 《世界地质》1991,10(1):81-83
西非克拉通因其地体增生始于晚元古代直至晚古生代而引人注目。克拉通可能形成于约3000Ma,是太古代时期发育的一个相当宽广、古老地盾的二部分。Eburnean(Bitrimian)构造热事件(约2200~1800Ma)形成了新的增生地体,大陆序列的沉积与含叠层石碳酸盐岩的发育在约1000至700Ma交替进行。在约800~700Mn原始地盾解体过程中,西非克拉通以案时方式完全个体化(包括南美San Lurs地盾),其残留部分被大洋域所围绕。它的裂开边缘的行为相当于一个威尔逊型旋回的被动边缘,这一旋回在约680~600Ma之间通过与其它解体碎片的连续碰撞而结束,从而产生了克拉通周围的大洋、岛弧和陆缘地体的增生。这些碰撞和增生非常明显:(1)在北部(摩洛哥的Anti-Atlao)约680Ma(Leblanc,1980),呈东西走向;(2)在东部约600Ma沿南北走向的Pharusion和Dahomeyian造山带(向南延伸至San Luis克拉通周围的巴西造  相似文献   
125.
126.
白超英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0,4(4):351-355
1990年6月14日苏联斋桑7.3级强震发生在重力异常梯度带的拐弯处;强震前存在明显的M_s≥3.5级地震围成的空区;空区走向为北西西向,与斋桑强震发震构造走向一致,长轴约170km。1990年2月14日4.0级地震可视为信号震。最后初步讨论了阿勒泰活动区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27.
滨海核电厂运行时会有少量的放射性核素通过液态途径进入海洋环境中,在掌握其海域水动力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放射性核素迁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某核电站近岸海域的水下地形和水文条件,通过潮位、流速、流向的率定,构建水动力环境模型,模拟研究区的潮流运动过程和特征,为放射性核素迁移扩散提供基本流场背景。以核素131I为例,采用恒定速率1Bq/L活度浓度持续排放,用实测两个半月潮模拟核素迁移过程,分析放射性核素131I在该海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推移,核素逐渐向外海域扩散,但扩散速度较慢;随着距离增大,海域中核素活度浓度呈几何倍数快速下降;厂址东北方向岸边核素活度浓度较高,在一个月后逐步达到稳定,约比排放活度浓度低两个数量级。2)涨潮时核素活度浓度范围较小,落潮时核素活度浓度范围快速扩大,相同核素活度浓度面积为涨潮时的2~3倍。3)排放初期,各处核素活度浓度均随时间迅速增加,随后趋于稳定;不同位置的活度浓度随着潮汐交替涨落,不断波动,涨潮时活度浓度较低,落潮时活度浓度较高;不同位置的平均活度浓度随着潮汐交替涨落,不断波动,大潮期间活度浓度较高,小潮期间活度浓度快速降低。  相似文献   
128.
热带太平洋海域感热,潜热通量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9.
海面温度变化影响台风"海棠"强度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台风"海棠"5 d的数值模拟,研究海表温度(SST)变化对台风强度的影响。与NCEP月平均海表温度相对比,在中尺度大气模式中引入热带测雨卫星(TRMM)微波成像仪(TMI)/先进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E)来考察SST对台风"海棠"路径和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天变化SST的试验模拟的台风强度和路径整体效果不错;模拟的台风路径不敏感于SST的变化,而台风强度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由于台风移动引发的SST冷却的幅度大小,而且取决于SST冷却区域的相对位置。在台风"海棠"强烈发展过程中,台风中心右侧冷却区对台风中心气压影响很小;台风强烈发展过后,SST冷却区开始影响台风强度,但造成台风中心气压下降幅度不大,6 h内台风中心气压减弱约3.9 hPa。海面热量通量和海面风速与SST的分布都有良好的相关性:在SST变化为正值的暖水区,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都是一个正的通量分布的极值区,并有风速极大值区域存在;在台风右侧相应的冷却区,则存在着负的通量异常和风速极小值区域。  相似文献   
130.
利用1997年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韩国资源研究所合作在南黄海东南侧泥质沉积区所取得的两个全取芯钻孔(SYDP102,SYDP103)资料,对SYDP103孔黏土矿物进行了专门研究.结果表明,该孔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型,其物质来源于长江、周边陆源区及相邻海域细粒物质的再改造沉积.沉积区的涡旋作用是本研究区黏土矿物沉积的动力因素.该孔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和含量变化,与冰消期以来的孢粉组合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反映了气候特征决定了黏土矿物的形成组合特征,并与全新世全球性四个气候期(北方期、大西洋期、亚北方期、亚大西洋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