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西藏纳木错过去200年来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纳木错浅钻沉积硅藻研究,结合青藏高原湖泊现代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对过去200年来的湖水盐度(电导率)变化进行了定量重建。纳木错在小冰期冷期为淡水环境;小冰期结束后,湖水盐度开始增加;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盐度增加幅度更加明显。过去100年来湖水盐度的增加与钻孔粒度变化所揭示的入湖径流量的增多,反映了增温背景下湖泊水文的响应特点。温度的上升,一方面引起了流域冰雪融水补给量的增加,但另一方面,湖泊水量平衡明显偏负,说明小冰期结束以来,尤其是最近40年,冰融水的增加并不足以弥补湖泊水量的负平衡。由此提出蒸发量在湖泊水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温度是影响湖泊水文变化的关键因子。区域湖泊综合对比结果进一步表明,不同湖泊盐度和水文变化趋势一致,反映了封闭湖泊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共同响应特点。  相似文献   
42.
不同前处理对湖泊沉积物粒度测量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选择两个不同湖泊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前处理后的测量结果,比较了各种前处理方法的优劣,并提出两种较好的前处理方法.结果显示不同湖泊沉积物和同一湖泊的不同样品对各种前处理方法的响应并不相同,从整体上来看,经过去离子水浸泡后并用超声波分散的方法效果最好,目前最常用的传统的前处理方法结果也较好.测量结果还显示,经过(NaPO3)6处理后再用超声波分散容易使频率分布曲线出现细粒次峰,产生双峰分布的型式,原因也许与(NaPO3)6的分散作用使颗粒絮凝作用减小,增强超声波对颗粒的直接撞击作用,使颗粒被击碎从而产生双峰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43.
西藏纳木错植物物候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纳木错流域1O种代表性植物2007年和2008年的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植物生殖物候的基本特征及气候条件对其的影响.植物最早5月中旬进入开花期,大部分植物的盛花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开花的最适温度范围为8.5-8.9℃,花期延续到9月下旬.从6月上旬开始,大部分植物进入果期,多数植物果期与花期重叠.纳木错具有高寒地带植物物候的普遍特征:生长期较短(5个月左右)、早花现象、晚花现象.同2007年相比,2008年雨季提前,虽然气温偏低,大部分植物花期和果期普遍缩短5 d左右,但物候期提前约20 d.植物物候的年际变化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对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更敏感.  相似文献   
44.
西藏纳木错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来源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测定纳木错现代植物和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正构烷烃,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明确了表层沉积物中烷烃的主要来源,并初步分析了它们在湖泊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沉水植物所含烷烃以n-C21-C25为主,具有n-C23的峰值;陆生植物主要含n-C27-C33烷烃,具有n-C29或n-C31的峰值;但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和香柏(Sabina pingii)的主峰碳却是n-C33烷烃,这在以往研究中鲜有报道.在纳木错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具有典型的n-C31和n-C23双峰分布形式,来源于低等菌藻类、沉水植物以及陆生植物,其中碳数小于C20的短链烷烃主要来源于低等菌藻类,其空间分布均一,由低等菌藻类的浮游生活型所决定;长链烷烃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含量从滨岸到湖中心逐渐减少,这与其在运移和沉积过程中受微生物的持续降解作用有关,此外,来源于陆生植物的n-C27-C33烷烃因河流汇水面积和流量不同而存在空间差异,这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5.
1 Introduction The TP is a spectacular field laboratory for analyzing fundamental processes of geodynamic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s well as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Kutzbach et al., 1993). Being the largest and highest continental plateau with a mean …  相似文献   
46.
选取青藏高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岩石经过预加工处理后,使之处于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强热辐射变化的环境中,以调查寒冷条件中的岩石在强烈热辐射作用下的表现。实验表明,寒冷条件下较强的热源辐射可以产生快速的环境温度变化,并导致相应的岩石内部温度变化,这种变化幅度可以使矿物产生强烈的胀缩并导致岩石内部结构的破坏。岩石的组构决定着其风化的进程,这表现在不同类型的岩石在水饱和与盐饱和的条件下,实验后的超声波传输速率与重量变化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7.
青藏高原错鄂湖2.8 Ma来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吕厚远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234-240
青藏高原错鄂湖近2.8 Ma来的孢粉组合揭示出7次大的植被类型的演变过程, 反映了至少5次大的构造抬升过程, 分别发生在2.58, 1.87, 1.17, 0.83和0.3 MaBP前后. 在0.8 MaBP以前, 该区的海拔高度一直处在4000 m以下, 之后高原大幅度隆起, 进入了冰冻圈, 奠定了现代高原面的基本格局. 大的植被类型的演替主要是受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48.
近150a来南红山湖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西昆仑山南红山湖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恢复了南红山湖区近150a来的环境变化。19世纪50年代初-19世纪80年代中期,气候受小冰期末次波动的影响,以冷湿为特点。19世纪80年代中期-1997年,处于小冰期后回暖期,以暖干趋势为主。其中19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20年代初,以暖干为特点;20世纪20年代初-20世纪中叶,气候较干燥,而且温度与湿度的结合较复杂,属于冷干-暖湿交替的气候类型;20世纪中叶-1997年,气候总特征以暖干为主,尤其是1990年以后,温度升高趋势明显,气候干燥。从近150a湖泊变化的整体趋势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南红山湖在逐渐萎缩。就湖区的气候变化与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所恢复的气温、降水变化及与较近的两个站点的气象记录进行了对比,认为该地区与古里雅冰芯地区受相同的气候系统控制;高原上区域间存在气候差异;应开展多尺度、高分辨率的多种代用资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49.
藏南沉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通过对藏南沉错粒度参数的分析 ,并结合与其它环境代用指标的比较 ,可以将本地区约 1 40 0年来环境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约 5 93A.D.~ 82 1 A.D.是湖泊水位相对较高而且变化频繁的时期 ,反映了波动较大且比较湿润的气候状况 ;约 82 1 A.D.~ 1 343A.D.是一个较长的气候相对稳定时期 ,粒度指示该阶段湖泊扩张 ,湖面升高 ,反映了湿润的气候状况 ;约 1 343A.D.~ 1 892 A.D.是一个气候波动十分剧烈且频繁的时期 ,其中约 1 60 2 A.D.前后可能出现了一次短时间的流水突然增加 ,而在这前后各有一个浅水阶段 ( 1 343A.D.~ 1 5 1 2 A.D.和 1 670 A.D.~ 1 892 A.D.) ,反映了湖泊补给程度的减弱 ;1 892 A.D.~1 998A.D.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湖面变化不太明显 ,而 1 892 A.D.前后具有一个明显的补给水动力减弱的变化。粒度参数所反映的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得到了其他环境代用指标较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50.
西藏纳木错沉积物单水方解石出现前后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在西藏纳木错水下60m处钻取一支332cm的湖芯,沉积物皆为灰黑-黑色碳酸盐粘土。对湖芯1cm间隔取样并进行X射线、扫描电镜、Sr/Ca和碳酸盐含量的分析。研究发现,纳木错湖底0~258cm沉积物中出现了单水方解石,扫描电镜下该矿物晶形完好,这是个亚稳定矿物,具有重要环境意义。利用碳酸盐含量(24.12%~54.52%)、Sr/Ca比值(<0.006)、方解石中Mg含量(MgCO3mol%<3.325%)、石膏、粘土矿物(伊利石和镁绿泥石)、单水方解石成因和沉积速率讨论了单水方解石形成前后湖泊环境的变化。2.1cal.kaB.P.单水方解石开始出现,此时纳木错湖水性质推断为pH>8.6,mol Mg/Ca>6.5,Ca2+和SO2-4离子浓度足以沉淀少量石膏,演化至现代,表层湖水性质为pH=9.4,mol Mg/Ca=10.03~15.03,SO2-4浓度较高,Ca2+含量低,不足以沉淀石膏。单水方解石出现之前的3.0~2.1cal.kaB.P.时期,沉积速率低(0.134mm/a),蒸发作用强度不稳定,湖水温度低,矿化度呈上升趋势。该矿物出现后的2.1~1.7cal.kaB.P.时期,沉积速率快(1.639mm/a),矿化度稳定,气温低,1.8cal.kaB.P.温度达到最低值,为气候冷事件的表现。较快的沉积速率(>1.168mm/a)是纳木错单水方解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碳酸盐沉积加快和入湖碎屑物质增加是沉积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