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4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16 aircraft missions were conducte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in separatedays of late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of 1996 and 1997.The paper deals with detailed analysis ofthe variation in vertical/horizontal distributions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particles and their sizedistribution at 0—5 km above ground,and with the relations to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documented in general.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show different distributionfeatures in vertical above and below the cap of the mixed layer: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ssubject to a range of forming mechanisms,displaying a multi-modal pattern:the horizontalconcentration experiences remarkable variation: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stratificationshave conspicuous influence on the concentr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相似文献   
232.
云对云中大气臭氧影响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一个较详细的气相光化学和液相化学耦合的箱体模式, 研究了云层对云中大气臭氧的影响过程。这一过程可分解为三个因子来考虑: 因子A (云的辐射效应), 由于云的存在改变太阳光辐射通量, 使得对流层光化学反应减弱或增强, 从而降低或增加臭氧浓度; 因子B(云的吸收效应), 云层中液态水对大气臭氧及其前体物 (NOx、NMHC、自由基等) 的直接吸收作用; 因子C(云的液相化学效应), 吸收进入云中的物质发生液相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大气臭氧浓度。数值研究结果表明: 上述三因子对云中臭氧浓度影响的程度差别很大, 并且与云层的物理结构有密切关系。讨论了云的吸收及液相化学效应影响臭氧浓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3.
马力 《地球》2020,(1):31-33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乙亥年末,北国飘雪,遥望银装素裹的崂山,又是一番心驰神往。祖国有不绝的风景,地质人有不老的心情,热爱探索让我们永葆活力。都说硕士毕业是人生的分水岭,我却有与地质道不完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234.
下扬子独立地块海相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舟  梁兴  马力  张廷山  徐克定 《地质科学》2006,41(3):523-548
强烈的燕山期造山运动使下扬子独立地块海相原型盆地和前陆盆地被改造成冲断、剥蚀严重的燕山高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形成张裂断陷盆地叠置,最终使其成为具有由前白垩系挤压冲断体系和上白垩统—新近系伸展断-坳陷体系组成双层结构的改造型残留叠合盆地。这既造成下扬子海相古生-中生界油气地质高复杂性,又造就了残存于晚期上白垩统—新近系断-坳陷盆地下伏的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优势。各个古近纪伸展断陷往往是独立的海相烃源含油气保存单元,古近-新近系区域盖层共同构筑的沉积重建型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具晚期混源特色的海相有效烃源是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晚期成藏的基础,时空匹配的有效成藏组合是晚期成藏的必要条件。南黄海、苏北盆地是下扬子区沉积重建型整体封闭体系最好的构造单元,也是海相烃源晚期成藏的主要场所,印支和燕山运动不整合面上下、浦口组、泰州组和阜宁组一段是海相烃源古生中储或古生新储晚期成藏的主要层位,盐城、阜宁、海安、高邮、溱潼和黄桥—如皋断陷保存单位是首选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235.
四川盆地地闪与对流性降水和雷达回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江琳  马力  青泉 《气象科技》2014,42(1):118-124
利用ADTD型闪电观测资料、SWAN拼图资料及成都CINRAD/SC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对2009—2011年12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的100个地闪、强降水个例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时间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负地闪频数和降水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较一致,有单峰、多峰的特征;负地闪频数越高,出现强降水的可能性越大;持续性强降水开始之前6~30min,83%的事件伴随有负地闪频数突增并持续性增长的现象,56%的事件有负地闪频数峰值出现,地闪频数突增对持续性强降水的开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负地闪频数峰值出现之后的6~30min,67%的事件有出现降水量峰值,负地闪频数峰值的出现可预示雨强峰值的迅速到来;此外,在强回波移动方向的前方常伴有弱的负地闪活动,负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35dBZ以上的强回波区,且移向与强回波的移动方向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