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31.
随着地震资料品质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在四川盆地内部发现了多方向、多级别的走滑断裂,但整体研究程度低。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利用断层构造精细解析方法,识别出川西梓潼地区中-下三叠统含膏盐层之下发育小位移、弱走滑断裂,具有“沟源、控藏”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梓潼地区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走向的走滑断裂,并以NE向的具有压扭性质的断裂为主导,具有纵向滑移距小、分层剪切、倾向摆动的结构特征,平面上表现为不连续的、线状展布特征。梓潼地区NE向走滑断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龙门山与川西地区中—新生代应力场的变化以及边界断裂运动学方式。基于叠接段构造变形样式和雁列力学模式,厘定NE向走滑断裂以左行为主,与龙门山主断裂印支晚期逆冲兼左行走滑运动方式一致,对应开始形成时间为印支晚期。走滑断裂可有效输导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向上运移,有利于栖霞组、茅口组等储集层的油气聚集,形成该区多层系含气局面,为寻找川西海相天然气勘探新类型打开思路。  相似文献   
132.
文章主要以辽宁抚顺深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前后地质特征、灾害成因的分析、防治等为基本的行文过程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煤矿闭坑前后地质灾害发生主要受到岩体的断层、松软结构、水文水量等制约,同时边坡的稳定性较差,在边坡表破容易发生局部变形,伴随开采深度的增加,半坡的可塑性逐渐增强,地表沉降等变形较大,要及时按照区域条件进行搬迁,避免地质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3.
新疆西天山伊犁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及盆地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西天山伊犁地区作为中天山微板块的一部分,呈"倒三角形"被缝合带或断裂带所围限。其上广泛出露的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是研究西天山石炭纪盆地性质和天山古生代造山作用演化过程最为直接的载体。本文通过对石炭纪火山—沉积剖面的岩石组合、地层序列、构造环境及盆地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伊犁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岩与下伏地层(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或前石炭纪褶皱基底)之间呈广泛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火山—沉积岩系由下到上可以划分为2个序列,分别对应于盆地伸展—裂陷演化的两个旋回:序列Ⅰ:大哈拉军山组底部扇三角洲相、向上出现2次爆发相—喷溢相的火山喷发旋回,阿克沙克组底部扇三角洲相,向上过渡为滨浅海相—开阔台地相;序列Ⅱ:伊什基里克组由下到上由3次爆发相—喷溢相的火山喷发旋回构成,东图津河组为浅海陆棚相。西天山伊犁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反映了后碰撞伸展环境下的裂谷盆地充填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4.
135.
西天山伊犁地区广泛出露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火山-沉积岩系, 其内赋存了金、铁、铜等重要的金属矿床。但迄今为止, 关于大哈拉军山组形成构造环境还存在很大的争议。通过区域地层对比, 研究区大哈拉军山组与下伏地层之间存在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其底部自下而上依次发育砾岩、粗砂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碳酸盐岩、安山岩。沉积学和层序序列分析显示, 该组底部的陆源碎屑岩建造组合形成于扇三角洲沉积环境, 进一步可划分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 向上出现的碳酸盐岩形成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环境。这种沉积物由粗到细、水体由浅到深, 沉积环境由陆相变为海相的地层充填序列, 反映了一种裂陷拉伸的动力学背景。因此, 西天山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火山-沉积建造形成于后碰撞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136.
内蒙古中部苏尼特左旗地区大石寨组酸性火山岩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2件流纹岩样品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72.1±3.1Ma和271.4±1.7Ma,说明大石寨组流纹岩喷发于早二叠世。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εHf(t)值为+10.8~+13.1;Hf-Nd同位素耦合关系计算显示,其与同期形成的大石寨组玄武岩Nd同位素组成特点非常相似。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流纹岩高Si O_2,贫Ca O、Fe_2O_3*和Mg O,大部分样品属于过铝质、钙碱性流纹岩;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中等,具明显的负Eu异常,富集Cs、Rb、Th、U和Zr,亏损Ba、Sr、Nb、Ta、P和Ti,指示其是富水的钙碱性基性地幔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苏尼特左旗流纹岩形成于大陆岛弧背景。  相似文献   
137.
西天山广泛出露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其与下伏地层(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或前石炭纪褶皱基底)之间呈广泛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通过对这些角度不整合面及大哈拉军山组底部冲洪积相碎屑岩或陆相火山岩特征的研究,认为该不整合面代表了一次强烈的褶皱、隆升造山事件;不整合面之上初始沉积物地层序列是天山石炭纪后碰撞裂谷盆地新一轮沉积旋回的起点。取自大哈拉军山组底部粗碎屑岩中夹层安山岩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为359±2.3Ma,这一年龄值不但限定了这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时代,而且代表天山后碰撞裂谷盆地的开启时间。因此,天山古生代洋陆转换时限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之交,随后,天山造山带进入后碰撞裂谷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8.
本文通过对影响减灾能力的因素分析,建立了宏观地震减灾能力层次分析模型。其中目标层为生命损失;准则层为工程抗震能力、社会经济减灾能力、应急救援与恢复能力;指标层为抗震设防能力、防御次生灾害能力、居住地类型、人均GDP、三产比例、地震预报、工程预警、救援医疗、物资储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在遭遇第一水准烈度、第二水准烈度和第三水准烈度时各项指标减灾能力的权重值。结果表明,三种情况下抗震设防能力的权重都是最大的,因此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最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9.
在西天山伊犁地块北缘琼阿希河谷中首次发现硅化木,对硅化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根据地层中腕足、珊瑚化石的鉴定结果,将地层的时代定为早石炭世维宪期,因此该硅化木的产出层位为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硅化木产于阿克沙克组底部黑色薄层状泥岩、粉砂岩中,这套岩性组合形成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间湾。伊犁地块北缘阿克沙克组底部扇三角洲沉积环境的确定和硅化木化石的发现说明:研究区早石炭世维宪期不是一套连续的海相沉积,而是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研究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古陆地不远。这一发现对于重新认识伊犁地块早石炭世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0.
针对断层区煤巷顶板破断问题,分别建立了正断层和逆断层构造区的顶板弹性深梁力学模型,研究了顶板应力分布规律,并以Mohr-Coulomb破坏准则为判据,分析了不同顶板压力、支护强度、跨高比等因素下的顶板破断机制。理论分析表明,顶板深梁最大有效剪应力随跨高比增大而增大;其随跨高比不同而呈现出3种不同破断模式;穿越断层的巷道在断层区域应尽早使用强力支护系统,提高支护强度;穿越正断层的巷道在断层面附近应当提高护表效果。根据理论分析结论提出,在煤巷断层区使用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可对顶板围岩进行及时强力支护,实现“先控后让再抗”,既能有效发挥支护系统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上述支护对策应用于巨野矿区断层区煤巷支护方案设计中,有效防止了顶板事故的发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