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6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南部非洲过去40年在地球空间信息学/测量学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描述了技术变化带来的全球效应以及南部非洲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所取得的成就,并介绍了南部非洲地球空间信息教育领域所取得的进展。1957年,南非发明了第一个可以穿透雾和雨进行测量的微波电子测距仪EDM(electroni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从桩土接触面法向作用力着手,应用工程实测资料,对大型钻孔灌注桩桩土接触面法向作用力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讨,得出桩土接触面相互作用的法向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对所测三个深度处应力值进行与时间关系的曲线拟合,得出桩土接触面法向作用力按σ=Ae^-Bt+C规律递减,且当时间趋于无穷大时,稳定于C值;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该法向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稳定值与深度相关程度很高,而与地层参数之间关系不大;应用有限元数值计算证实了实测数据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3.
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被是流域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全球变绿最突出的黄淮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82-2016年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利用Mann-Kendall等趋势检验方法检测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Budyko-Fu公式构建黄淮海流域水热耦合模拟模型,分析模拟径流对Budyko-Fu模型参数ω的敏感性;基于参数ω与气候、植被等要素的统计关系,建立利用气候季节性指数和NDVI计算参数ω的经验公式,利用弹性系数法,识别参数ω对NDVI变化的响应,利用复合函数链式求导法则研究NDVI变化对黄淮海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982-2016年黄淮海流域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NDVI增加会使模型参数ω增加,进而导致径流量减少;NDVI每增加10%,黄淮海流域径流量平均减少8.3%;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气候越干旱、植被条件越差地区的NDVI变化对径流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34.
目前关于恰功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流体演化过程及成矿机制,尤其是铁-铅矿体的成矿作用尚缺研究.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矿物进行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以及H-O同位素测试.进矽卡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00~550℃;盐度为15.5%~20.9% NaCleqv,其中S型盐度高达56.5% NaCleqv;气液相成分均为H2O.退化蚀变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50~420℃;盐度集中于14.1%~16.6% NaCleqv,少量为2%~8% NaCleqv,而S型包裹体盐度亦高达55.8% NaCleqv;气液相成分均为H2O,液相富含HCO3-和CO32-.石英-方铅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38~343℃,对应盐度为3.1~13.9% NaCleqv,其中含CO2三相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集中在290~310℃,盐度为1.6%~11.2% NaCleqv.石英-方解石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242~360℃和1.7%~11.8% NaCleqv,气液相成分均为H2O.H-O同位素显示:进矽卡岩阶段δDH2O为-106.4‰~-113.2‰,δ18OH2O为6.2‰~8.0‰;退化蚀变阶段δDH2O为-84.8‰~-130.1‰,δ18OH2O为2.7‰~5.5‰,退化蚀变阶段δ18OH2O值相对进矽卡岩阶段低;石英-方铅矿阶段δDH2O为-95.3‰~-103.8‰,δ18OH2O为-1.6‰~-0.7‰;石英-方解石阶段δDH2O为-67.4‰~-101.0‰,δ18OH2O为-0.8‰~0.6‰.结果表明流体整体具有从高温、中-高盐度逐渐向低温、低盐度演化的特征,矽卡岩期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出溶;矽卡岩期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并与围岩发生反应是磁铁矿沉淀的重要机制,石英-方铅矿阶段流体温压下降是方铅矿沉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5.
汉南杂岩余家山铜镍矿位于望江山基性岩体的西南部,地处扬子克拉通北缘西端。矿区内出露的岩体成岩成矿时代和源区性质不明,从而影响了对本矿床成因的认识。本文分析了矿区内出露的典型含矿岩体和围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Lu-Hf同位素数据,结果表明其成矿时代接近或稍晚于约(791±4)Ma,成岩时代约为(808±7)Ma。且含矿岩体的εHf(t)值在+9.5~+10.9之间,平均值为+10.7,一阶段Hf模式年龄为924~974 Ma;围岩的εHf(t)值在+8.7~+11.1之间,平均值为+9.9,一阶段Hf模式年龄为927~1018 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表明,余家山铜镍矿基性岩体由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亏损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生成,可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36.
首先,对建设工程规划核实测量工作的流程和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阐述了当今建设工程规划核实测量面临的难度与挑战,并对该成果质检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最后,结合其难点和质检情况分析,对建设工程规划核实测量的管理、生产和质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7.
基于村庄资源现状与人口特征识别,以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现状”与“人口特征”两方面分别评估各村发展现状,结合二维组合聚类方法提出4种一级村庄发展类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方法进一步识别出8种不同的二级村庄发展类型。结果表明,新兴县村庄资源现状与人口分布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县域东北部村庄的发展情况较好,相同类型的村庄相互集聚;在村庄发展需求差异化识别方面,各类村庄的发展需求呈现多元化。研究检验了新兴县现有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村镇资源配置,提高乡村生活保障,提升村庄智能化治理能力等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8.
水田和旱地土壤氧化甲烷的温度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温度对农耕区土壤氧化CH4的影响,文中分别采用2种旱地(吉林暗棕壤和河北潮土)和2种水田土壤(江西水稻土和安徽水稻土)样品进行了4个温度下(5、15、25和35℃)氧化高浓度CH4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4种土壤氧化高浓度CH。的最佳温度为25~35℃,除江西水稻土外,其余土壤在5和15℃没有表现出氧化高浓度...  相似文献   
39.
西藏冈底斯朱诺斑岩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淼  孙祥  郑有业  郭峰 《岩石学报》2015,31(5):1335-1347
冈底斯是我国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带,东段已发现一系列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且研究程度较高,而西段仅发现朱诺一例大型斑岩铜矿床,且研究程度较低,这不利于冈底斯东西段的对比研究。本文对朱诺矿床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包裹体测温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并与冈底斯东段的驱龙斑岩矿床开展了对比。研究表明朱诺矿床共发育四种类型包裹体,分别为富液相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LV)、富气相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VL)、含子晶多相(LVH)及富CO2三相(C)包裹体。从成矿早期到晚期(即由A脉向B脉至D脉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350~550℃、250~350℃、250~300℃,盐度为5%~55%NaCleqv、5%~40%NaCleqv、2%~10%NaCleqv,显示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呈递减趋势。而在B脉阶段,在显微镜下同一视域内可见不同类型(LV、VL、LVH)的包裹体共存,并且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而盐度变化较大特征,这是流体沸腾的明显标志,预示压力的降低及硫化物的沉淀。通过压力估算得到朱诺矿床A、B、D脉阶段的成矿深度分别为2.9km、2.7km、2.3km。通过与驱龙铜矿的对比,朱诺矿床硬石膏发育相对较弱,预示成矿流体氧逸度相对驱龙矿床低,此外二者在包裹体类型、温度、盐度等方面相似,但朱诺的成矿深度比驱龙的略浅,这在冈底斯西段总体剥蚀程度相对东段低的背景下是有利于矿床的寻找。  相似文献   
40.
人机协同的自然资源要素智能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准确掌握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支撑.目前,基于遥感影像的自然资源要素提取,主要依赖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与外业逐图斑核查的方法,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人为因素多,已不能适应自然资源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一体化调查监测的新要求.本文顺应人工智能协作方法智能化发展新方向,总结分析了深度学习智能提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以及人机协同发展新方向研究现状,从分析自然资源要素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智能计算后台+智能引擎+人机交互前台"人机协同智能提取技术框架,阐述了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探讨了人机协同智能提取云平台构建思路,以期为自然要素智能提取提供新一代人工智能方法及思路,提升自然资源要素提取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