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北部断阶带在近40年的勘探实践中一直未获商业发现,近年来在阳江东凹与恩平凹陷北部相继获得重大油气发现,且油气具有远源富集特征。本文提出"断裂复合汇聚脊"是该地区新近系油气远源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断裂复合汇聚脊"是受多条断裂切割复杂化的一类汇聚脊,具有4个特征:(1)汇聚脊三面分别被恩平17洼、恩平21洼、恩平14洼等三个已证实或潜在富生烃洼陷环绕,油气来源充足;(2)汇聚脊西侧发育7条北倾的反向断裂,东侧发育6条南倾的顺向断裂,整体由南向北逐级抬升,两侧地势较低,油气能从多个方向持续汇聚;(3)汇聚脊南端的断裂深切洼陷,且新近纪强烈活动,能将洼陷内部的油气大规模调节至新近系;(4)汇聚脊东西两侧断裂上升盘发育一系列断鼻圈闭,利于捕获油气。勘探实践证实,断裂复合汇聚脊是该地区油气远源富集的关键要素,由此作者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该模式丰富了新近系油气成藏理论,这一发现对珠江口盆地类似地区的勘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2.
根据长江口南汇近岸水域17个站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资料,阐述了该水域近底层泥沙的流速、悬沙浓度的分布和变化。经无量纲潮流动力值的计算表明,研究区存在一个包络南汇边滩先向东南继而向南延伸的舌状高能量区,与高悬沙浓度分布区相一致。通过对悬沙运动和涨、落潮周期流向的分析,揭示了长江口向杭州湾底层泥沙输移的规律,其底层泥沙输移主要集中在低潮位时段,输移时间约占潮周期的36%,其中以南汇边滩向杭州湾输移的时间为最长,大、小潮都在5h以上,与其相关联,在芦潮港水域下层存在着一股东西向的高悬沙浓度的水体。据盐度、潮流、悬沙浓度等要素,并结合絮凝沉降分析得出,南汇边滩的沉积强度是潮滩>潮下带>深水区;边滩舌尖前缘水域的泥沙沉积时间与水体出现向东偏南或向西流的时间一致,这可视为近年来南汇水下沙嘴向东偏南伸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3.
以山西省旅游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统计指标为基础,通过构建旅游业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3个指标,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山西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2003—2014年山西省旅游业拉动效应逐渐增强,预测2020年旅游业依存度将达到79.5%;从空间维度来看,与周边省份相比,山西省旅游业拉动效应在2003—2014年间显著提高,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各市自身GDP为基数测算和分析,山西11个市旅游业拉动效应整体上势头强劲,但各市之间发展不均衡;以山西省全省GDP作为基数测算和分析,则各市旅游业拉动效应呈现出不同态势。  相似文献   
84.
采用组合控件Mapx与Mapxtreme解决应用型GIS系统是开发方式的一大突破,特别是对于数据处理的实时性与应用型要求比较高的专题系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采用组合控件开发的‘气象雨量信息查询与分析系统’不仅实现了雨量信息的综合管理,而且根据气象信息算法模型实现了特定内容的GIS显示与分析,并在网络上进行结果发布,使得系统在速度、效率和应用方面满足了气象部门的实际需要。从总体使用效果来看,综合运用控件Mapx与Mapxtreme不仅可以弥补单一控件在功能开发方面的缺陷,而且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促进新应用功能的产生。  相似文献   
85.
分布式AGS的性能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rcGIS Server(AGS)是一个用来构建集中管理、支持多用户的企业级GIS应用平台。由核心的ArcOb-jects构建,是对ESRI其他两个应用服务器ArcSDE和ArcIMS的一个补充。本文运用负载测试和瓶颈检测技术,分析了影响AGS响应时间的因素和运行性能的瓶颈,接着从软件(地图缓存和地图服务)和硬件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最后提出了高可用的分布式AGS系统架构。  相似文献   
86.
从构建能直接用于空间分析及辅助决策的栅格中间层数据入手,将其划分为地形基础因子、地形特征、专题应用栅格中间层,用层层递进的栅格中间层数据驱动空间分析全流程,并依据影响因素确定性与否,提出二值化与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方法,进而形成栅格中间层支持的空间分析解决方案,以期为地理空间辅助决策提供更加完备的数据支持,减少空间分析处理的技术难度,实现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提高空间分析辅助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87.
中国海草的“藻”名更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草(Seagrasses)是地球上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然而,高等植物海草在中国经常被冠以低等植物"藻"的名称。中国海草现有22种,隶属于4科10属,其中科名、属名和种名分别有3科、7属和16种是以"藻"命名的,易让人们把海草误以为是海藻(Seaweed),造成混乱,同时给中国海草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值此"第十一次国际海草生物学研讨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Seagrass Biology Workshop)首次在中国举行之际,国内众多的海草研究专家得以共聚,有机会共同探讨中国海草的"藻"名更改。经过研讨,专家们形成一致意见,建议将这些被命名为"藻"的海草统一命名为"草",以期促进我国海草研究与保护的全面推进。随着未来中国海草种类与分布的深入调查,以后新发现的海草种类名称建议也统一命名为"草"名。  相似文献   
88.
南海西南部是南海构造复杂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为深入认识马来盆地及南海西南部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基于最近公开发表的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对马来盆地内69个模拟井进行系统的构造沉降史重建,发现马来盆地构造沉降史可以分为张裂期快速沉降、裂后早期异常快速沉降、裂后中期慢速沉降以及裂后晚期缓慢沉降等4个阶段。分析表明马来盆地属于叠加了翼部小幅断裂走滑作用的张裂型沉积盆地,马来盆地裂后早期的快速构造沉降很可能是因加载作用导致的岩石圈非弹性屈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9.
入海径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入海径流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基于全球376条外流河逐月流量、ERA5-LAND再分析资料和10个全球气候模式,构建基于SSA-BP神经网络的降水径流关系模型,分析全球入海径流量在历史时期(1961—2020年)和未来(2021—2100年)3种情景(SSP1-2.6、SSP3-7.0和SSP5-8.5)下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全球尺度上,1961—2020年,多年平均入海年径流量为37423 km3。2021—2100年,全球入海年径流量在未来3种情景下均呈增加趋势,SSP1-2.6情景下趋势显著。与基准期相比,21世纪末期增幅最大。(2)洲际尺度上,历史时期,非洲入海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北美洲呈显著增加趋势。2021—2100年,亚洲、北美洲在3种情景下呈增加趋势,大洋洲呈减少趋势,其余各大洲情景间差异明显。(3)纬向分布上,历史时期,南北半球低纬度变化趋势不显著;北半球中纬度呈弱减少趋势,南半球中纬度呈显著减少趋势;北半球高纬度呈显著增加趋势。2021—2100年,从低到高...  相似文献   
90.
礼乐滩是礼乐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晚渐新世礼乐地块裂离北部陆缘后开始发育礁灰岩.为认识这些长期浸没海水中的礼乐礁体及其下伏地层的热状态与热演化特征,在详细分析礼乐滩钻井测温数据和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的基础上,对一条穿过礁体的骨干剖面进行了构造热演化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礁体区钻井2000~4500 m深度范围内温度介于30~90℃之间,井底与海底之间的平均地温梯度仅10℃·km~(-1)左右,地温梯度随深度逐渐增加,3000~4000m深度段地温梯度介于32~37℃·km~(-1);礁体下伏地层有机质曾经经历了比现今所处温度更高的古温度.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孔高渗的礁体上部因与周围低温海水发生热交换,导致地层温度降低、地温梯度和热流降低甚至为负值;与海水热交换作用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并最终停止,地层温度逐渐升高,地温梯度和热流值趋于正常;现今钻井3000~4000 m深度段地温梯度约为35℃·km~(-1),基底热流可能介于65~75 mW·m~(-2),平均约为70 mW·m~(-2);礁体发育区有机质热成熟度主要是在礁体与周围低温海水发生实际热交换前获得的,礁体与海水热交换作用导致地层温度逐渐降低,有机质热成熟度增长缓慢,现今生烃门限深度明显大于邻近的北1凹陷中部区域的门限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