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冰川/积雪-大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杨兴国  秦大河  秦翔 《冰川冻土》2012,34(2):392-402
冰川和积雪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或区域气候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冰川/积雪-大气相互作用研究,是研究冰冻圈物理过程及其对气候系统反馈作用的必然需求,也是研究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可为全球(区域)气候和水文模式提供冰川/积雪面的地表特征参数.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冰川/积雪面辐射特征、能量通量计算方法和平衡特征等方面开展了许多观测试验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结果.但是在准确获取辐射通量、研发普适性较强的反照率参数化方案、复杂地形条件下能量通量的计算,以及发展分布式能量平衡模式等方面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仍面临许多技术难点,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敦煌戈壁冬夏季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利用敦煌戈壁夏(2006年7月)、冬(2007年1月1—10日)季观测得到的微气象资料,比较了夏、冬季敦煌戈壁的地表辐射平衡、能量平衡特征。分析了地表反照率(Albedo)与土壤特性的关系,发现地表反照率和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呈反相关;冬季地表反照率和土壤湿度的线性相关差,夏季地表反照率和土壤湿度的线性相关性好;地表反照率和土壤热通量呈反相关,并且冬季二者的拟合性好于夏季。分析了降水前后各能量通量的变化,发现阵雨时感热H是变小的,降雨过后H和净辐射Rn有明显的增大,土壤热通量Gn在降雨过后也有增大,潜热LE变化微弱,对阵性降水强迫后的非平衡态的张弛时间大约为3 d。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43,自引:17,他引:126  
宋连春  张存杰 《冰川冻土》2003,25(2):143-148
利用英国东安哥拉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的Hulme最新的1900-1998年的全球降水量资料,分析了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量处于下降通道中,后期略有回升;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有相反的趋势;20世纪后期西北地区中西部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多趋势,东部降水量持续偏少,干旱连年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   总被引:197,自引:30,他引:167  
利用西北地区建站至2000年常规气象观测站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揭示了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趋势作了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风速变化及风能资源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王毅荣  张存杰 《高原气象》2006,25(6):1196-1202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25年风速气候资料和风塔周年资料,研究了该区域近地面风速及风能的演变和分布。结果表明:河西走廊绿洲内风速下降十分明显,而其它高山站风速比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减少趋势;风速变化具有周期振荡特点;垂直风速差由近地面向上减小,高层风速极大(小)值滞后于低层;风速随高度按自然对数规律增大,风能距地面8 m层内随高度变化迅速;该地区4~12 m/s风居多,是风能的主要贡献者;2~4月风速最大,1,5月最小;该地区风能丰富,10~70 m层内年风能储量在2200 khW/m2以上。  相似文献   
16.
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2003年10月—2005年7月获得的近地层梯度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法,计算了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结果表明,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夏季中午左右分别达到5.6×10-3和6.7×10-3。受下垫面植被的影响,在一年中呈现出双峰型特征,第一峰值出现在春小麦拔节—黄熟期,次高值出现在10月初。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平均值分别为2.9×10-3和3.1×10-3。当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总体输送系数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相反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总体输送系数高于戈壁、平原草地和海洋下垫面的值,但低于青藏高原草地和城市下垫面的值。  相似文献   
17.
丁一汇  张强  张存杰 《干旱气象》2010,28(3):247-249
Co-sponsored b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MA), People's Government of Gansu Province of China,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and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id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ACS-3) is successfully held here in Lanzhou, the capital city of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Thanks to the organization of Gansu Meteorological Bureau (GMB), so far, the conference has got valuable scientific outcomes through the past two days' active discussions and deliberations.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水分供需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FAO-PM公式,计算了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并分析了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气候区的水分供需状况。结果表明,甘肃省主要农作物需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增加,最大值在极端干旱的安西及敦煌一带,为515mm;最小值在徽县及成县盆地一带,为282mm。农作物全生育期日需水量呈单峰型。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需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对于雨养农业区,考虑到土壤水库的供水作用后计算的农作物水分供需特征更接近于实际状况,虽然玉米的需水量大于小麦,但由于其关键需水期和最大需水期与降雨时段相吻合,其水分供应状况反而优于小麦。而对于灌溉农业区,虽然目前的地表水资源总量上可以满足其流域内作物需水量,但实际已挤占了生态用水,导致水分供需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旱涝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99,自引:10,他引:89  
张存杰  王宝灵 《高原气象》1998,17(4):381-389
根据西北地区83个台站1961-1990年月降水量资料,对降水距平百分离,降水标准化变量和Z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怼Z指数的旱涝等级标准进行了重新确定,认为经修正后的Z指数更适合于西北地区单 站各旱涝时段的划分。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近30年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张存杰  宁惠芳 《气象》2002,28(3):28-32
通过对甘肃省1971-2000年共30年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发生日数的分析,给出了年平均和四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沙尘天气形成的原因。分析发现,从武威开始,经景泰、白银、会宁到天水、徽县存在一个沙舌区,是浮尘天气的多发区。该沙舌与甘肃中部至陇南的干舌基本吻合,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地形走向基本一致。该沙舌的存在是甘肃省中东部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