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冰川表面辐射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资料比较稀少的偏远山地冰川进行地面综合气象观测对于研究冰川变化极其重要.珠穆朗玛峰(27.98°N,86.92°E,海拔8844.43 m)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喜马拉雅山脉中段,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环境脆弱,是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的敏感区,同时也是现代冰川作用中心.2005年5-7月和2007年10月-2008年1月在珠穆朗玛峰北坡东绒布冰川积累区(28°01'N,86°57'E,海拔6560 m)开展了综合气象观测研究.分析表明,在东绒布冰川积累区春末夏初月平均气温从5月的-11.3℃上升到7月的-3.4℃,秋冬季月平均气温则从10月的-11.3℃下降到次年1月的-19.0℃.秋冬季主要受西风气流影响,盛行西风或西北风,而且风速较大,1月最大风速达到35 m/s;而在印度季风爆发后主要以南风或西南风为主,风速相对较小.由于海拔高、冰雪面与云之间的多重反射以及复杂地形影响导致地面总辐射较大.春末夏初和秋冬季总辐射平均值分别达到635和502 W/m2.尤其造成5-6月正午前后10 min短波辐射平均值发生超太阳常数的现象比较频繁,最长持续时间接近3 h.晴天由于周围地形作用可使地面总辐射增加140-310 W/m2,约占短波辐射的10%-23%.春末夏初和秋冬季平均反射率分别为0.72和0.69.云和空气湿度对大气长波辐射的影响比较显著,导致大气长波辐射同样具有日变化特征.在地表辐射平衡中云对地面净辐射起负效应.除在秋冬季阴天日平均净辐射为负值外,其余时间均为正值,说明净辐射是地表能量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2.
珠穆朗玛峰北坡冰川表面不同季节气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极端高海拔地区获取定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于研究山地冰川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极为重要。2005年5月1日-7月22日(春末夏初)和2007年10月2日-2008年1月19日(秋冬)在珠峰地区海拔6560m的东绒布冰川积累区进行了包括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和气压在内的气象要素观测。对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气温和湿度与附近较低海拔定日气象站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证明了在极端环境下获得的气象观测资料的合理性。春末夏初月平均气温从5月的-11.3℃上升到7月的-3.4℃,秋冬季月平均气温则从10月的-11.3℃下降到次年1月的-19.0℃。在春末夏初受印度季风影响,湿度呈持续增加趋势,月平均湿度混合比从5月的1.4g/kg增加到7月的5.4g/kg;而在西风环流控制下的秋冬季湿度呈缓慢降低,月平均湿度混合比从10月的1.4g/kg降低到次年1月的0.5g/kg。春末夏初主要以阴天为主,秋冬季则是晴天占据主导地位。西风环流控制时东绒布冰川盛行西北风,风速较大,极端最大风速可达35m/s。而受印度季风影响时东绒布冰川以南风为主,风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3.
引 言计算机安全学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工作设备的环境安全。为了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操作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计算机及其附设的工作环境安全必须得到保证。金融系统尤以计算机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使用比较广泛、承担的工作比较重要而显得突出。为此 ,甘肃省有关政府职能机构曾于 1 998年、1 999年和 2 0 0 0年组织了对兰州市金融部门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防静电设施的专项检查 ,2 0 0 0年的检查历时近一个半月 ,大多数专业银行都全部或部分接受了检查。1 检查方式和范围从计算机安全学的角度出发 ,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  相似文献   
24.
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概述了国内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FIFE、LBA、HEIFE、IMGRASS、TIPEX及GAME-Tibet等具有代表性的陆面过程试验的科学目的和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提出了陆面过程试验存在的局限性及在今后应该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25.
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辐射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23  
 利用实测辐射资料揭示了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夏季辐射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夏季晴天辐射比较强烈,总辐射最大瞬时值超过1 000 W\5m-2,有时甚至超过太阳常数。春小麦下垫面平均总辐射与典型晴天的日变化比值在0.6~0.8之间,净辐射比值在0.4~0.6之间,在裸地时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表明在半干旱区云和降水对地表辐射的影响比较大。此外,日平均反射率起伏较大,最大为0.24,最小为0.11;春小麦下垫面的地表反射率为0.17,裸地为0.20。植被叶表面的水珠会导致反射率增大,而风速的增大会引起反射率的突变。受土壤湿度及太阳高度角和天气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反射率日变化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6.
甘肃河东地区降雨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河东地区降雨强度的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6-9月雨量是年降水量的主要来源。降雨强度以≤2mm/h为主,>10mm/h雨强对雨季雨量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河东地区东南部6-9月各级雨强的雨量为正距平,河东地区北部6-9月各级雨强的雨量为负距平。各级雨强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与雨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7.
陇东黄土高原土壤储水量与蒸发和气候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长期土壤湿度和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在近20年来,陇东黄土高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的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逐年减少的趋势,个别季节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年际变化的速率具有季节和空间差异性。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着降水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与温度的关系不密切,与降水的关系密切。变暖不是陇东黄土高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逐年减少的气候因素,降水的逐年减少才是陇东黄土高原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逐年减少的气候因素。陇东黄土高原的土壤干旱化与地表蒸发关系不大,降水的逐年减少可能是土壤干旱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地表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各项的平均日变化、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热通量日变化、总体输送系数平均日变化及其与稳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白天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其次为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最小;随着小麦的生长,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增加,感热通量则呈下降趋势,波文比呈下降趋势;在10m高度处,在小麦地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的平均值为6.03×10-3,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h的平均值为3.40×10-3;在裸地,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的平均值为5.18×10-3,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h的平均值为4.08×10-3。在同一观测高度上,Cd小麦>Cd裸地,Ch小麦相似文献   
29.
甘肃黄土高原帕尔默旱度模式的修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是甘肃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的发生包含许多复杂过程和条件,因而研究一个考虑因子较为全面的干旱指标较为困难。本文在美国帕尔默旱度模式和中国修正的帕尔默旱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区特点,从建模资料站点、可能蒸散计算、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径流计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正,并利用甘肃黄土高原12个站点的资料,建立了适用于本区的旱度模式,以期为本区的干旱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30.
引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简称“干旱所”)是面向基本气象系统和社会服务的国家级公益类专业气象科学研究所,其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甘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七五”期间,根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特点,为适应兰州区域气象中心建设和气象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更名为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2002年作为科技部首批国家级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