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甘肃黄土高原帕尔默旱度模式的修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是甘肃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的发生包含许多复杂过程和条件,因而研究一个考虑因子较为全面的干旱指标较为困难。本文在美国帕尔默旱度模式和中国修正的帕尔默旱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区特点,从建模资料站点、可能蒸散计算、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径流计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正,并利用甘肃黄土高原12个站点的资料,建立了适用于本区的旱度模式,以期为本区的干旱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32.
引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简称“干旱所”)是面向基本气象系统和社会服务的国家级公益类专业气象科学研究所,其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甘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七五”期间,根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特点,为适应兰州区域气象中心建设和气象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更名为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2002年作为科技部首批国家级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33.
甘肃省河西地区环境蠕变的若干事实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揭示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环境蠕变的若干事实,指出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恶化和气候异常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4.
甘肃河东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甘肃雨养农业区11个站点的土壤湿度资料及其相关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降雨量的补给和作物土壤水分状况.该区域土壤含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小, 变异系数增大.土壤水分不足区水分变化主要集中在90 cm以上, 而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区、作物生育关键期土壤水分不足区和土壤水分充足区水分变化深度可达180 cm左右.雨季降雨量对土壤水分补给率的地域变化范围为15.3%~41.7%; 补给率除受降雨量的影响外, 土壤类型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子.除成县、临夏和西峰外, 其余各站在小麦生育期水分亏缺量均超过100 mm, 占需水量的30%~50%.  相似文献   
35.
河西东部绿洲农作物生物量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地处干旱绿洲的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农业气象试验站1994—2001年农作物玉米生物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绿洲农作物生物量年际、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叶、穗、株干重的年内变化呈S型曲线,叶、叶鞘、茎、穗、株鲜重及叶鞘、茎干重的年内变化表现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一缓慢增长一下降的趋势;各生物量数值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存在不一致的年际变化,而生物量年内变化趋势在不同年份基本保持一致,但阶段变化速率有一定的年际差异。研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农作物生物量变化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物学进程及其生物量积累产生了一定的扰动.并且在不同生物量的不同生长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计测得的地面降雨量 (P) 和自记雨量筒测得的次降雨量 (P′) 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而且地面雨量大于雨量筒测量的次降雨量, 平均雨量订正系数K为0.037.当降雨持续时间小于6 h时K值在0.04~0.045之间, 不同降雨持续时间之间差值不大; 当降雨持续时间大于6 h时, K值为0.027.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 降雨订正系数呈下降趋势.根据不同降雨强度下的降雨订正系数对甘肃河东19个气象站6~9月的雨量修正结果表明, 各站降雨量比次降雨量多11.7~27.4 mm, 区域平均降雨量比次平均降雨量高18.4 mm.  相似文献   
37.
利用甘肃雨养农业区 19个代表站点的 4 0a降雨量资料 ,结合weibull、gringorfen等概率统计分析的方法 ,对这一地区的降雨概率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甘肃雨养农业区各站年降雨量与其概率对数相关显著 ,可以利用所得关系式计算任一概率下的降雨量 ;各站年降雨量服从正态分布 ,也可用正态法求算任一概率下的降雨量 ;甘肃雨养农业区年平均有效降雨量理论上可以满足小麦生育期的作物需水量。  相似文献   
38.
我国西北地区地面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及分布的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4,他引:17  
通过对西北地区70个代表站1961—1990年最高、最低气沮距平值的计算和分析,认为我国西北地区沮度变化主要以冬季夜间变暖为主,变暖的趋势和全球基本一致。另外还发现西北地区最高最低气沮的变化在高海拔地区较为显著,新疆乌鲁木齐及青海省德令哈两地的最高、最低气沮变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近30年来的最显著区。  相似文献   
39.
旱作春小麦农田蒸散与能量平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蒸渗计等仪器设备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旱作春小麦农田的蒸散耗水状况。得在降水基本正常的年份,农田水分收支基本平衡,农田休闲期蒸发耗水约占期间降水的70%。旱作小麦的实际蒸散耗水峰值期与小麦生理需水峰值期并不一定吻合。与有灌溉条件的春小麦相比,平均日蒸散量偏小。各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系数与平均日蒸散强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小麦主要生育期的地表能量平衡分析表明:潜热耗能占主导地位,乳熟-黄熟生育时段以感热、潜热耗能为主的出现几率各为50%。由于旱作春小麦株冠不能完全覆盖棵间裸地,地表向下的热量传输耗能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相似文献   
40.
甘肃中部旱作农田地表能量收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甘肃中部旱作农田多年积累的波文比能量平衡及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平均气候状态及不同天气状况下旱作春小麦农田不同生育期的辐射能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晴天状况下的旱作春小麦农田,能量平衡各分量、总辐射、直接辐射、大气透明度系数P2等项中,每个要素在不同生育期的日变化趋势都是相同的,但是在量值上却存在差别,一般都是随着春小麦生育进程的变化而逐渐增大;2)在春小麦各生育期内,晴天波文比的日变化趋势相同。波文比值夜间大于白天,白天上午又相对大于下午,一日中波文比的最小值出现在下午3~4时左右。从整个生育期来说,波文比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而逐渐增大,但是潜热交换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感热输送只是处于从属地位,白天波文比总是<1;3)晴阴天不同天气状况下,农田地表获得的能量在量值上存在差别,阴天时总辐射、净辐射的日总量值一般为晴天时的30%~40%,可利用能量的分配规律在不同天气状况下不同,晴阴天潜热与感热的变幅约在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