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夏季江淮地区雨量与印度洋海温联系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近50a(1951-2000年)来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雨量与印度洋海温年际遥相关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季节的印度洋海温与夏季江淮地区雨量之间的联系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PDO冷位相(1951-1976年),同期夏季和后期秋季南印度洋海温与夏季江淮地区雨量的负相关最显著;而在PDO暖位相(1977-2000年),从前期春季到后期秋季热带印度洋表现为持续的正相关,其中同期夏季赤道东印度洋SST与夏季江淮地区雨量的正相关最大,前期春季热带西印度洋SST异常对夏季江淮地区雨量变化有重要的预示性,后期秋季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强度与夏季江淮地区雨量变化密切相关。它反映了印度洋海温和东亚季风降水之间年际相关的不稳定性,季风系统中年际和年代际振荡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这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PDO和伴随的亚非大陆和印度洋地区之间海陆热力差异的年代际变化对印度洋海温和东亚季风降水年际联系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2.
杨秋明 《大气科学》2006,30(1):131-145
用近51年(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传播特征的差异,并讨论对应的全球500 hPa环流低频波列传播途径的变化及可能原因.同时提出年际振荡强度不稳定指数,讨论了中国降水和全球500 hPa高度准2年周期振荡(QBO)强度时间不稳定的空间分布.通过主振荡型分析(POP)发现,在PDO冷位相(1951~1976年),准2年时间尺度的中国降水POP1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长江中游地区,对应的500 hPa低频场是大西洋欧亚波列(AEU)和西大西洋遥相关型(WA)以及南太平洋副热带波列(SSP);在PDO暖位相(1977~2001年),POP1的活动区域迅速北移并扩大到整个长江和淮河流域,对应的500 hPa低频场变为欧亚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北大西洋波列(EUP-SI-SNA).因此,PDO冷暖位相中影响中国降水准2年主振荡模态的低频波列的传播途径和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DO对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主要模态(POP1)及其伴随的全球500 hPa环流低频波列活动区域的时间变化有重要调制作用,与两个半球中纬度西风气流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由振荡强度时间变化指数分析表明,中国降水QBO强度不稳定区域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下游、浙江东部、广东东部、华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北侧附近地区,这些地区降水QBO的强度随PDO位相转变而发生显著的年代际突变.对于全球500 hPa高度,其QBO强度不稳定区域在南太平洋中高纬度、副热带南北大西洋地区和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北半球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以及南北半球热带和副热带东太平洋地区,表现为对于赤道的非对称空间分布,特别是南北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地区500hPa环流QBO强度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呈现正负反向变化的空间结构,而且南北极附近地区的QBO强度在PDO暖位相显著增强,反映了全球大气环流QBO强度与PDO相互作用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33.
运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对欧亚地区1948-2007年冬季海平面气压距平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欧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异常变率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当非线性主成分取不同的异常值时,对应的空间气压异常分布型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同时,第一非线性模态(NLPC1)年际振荡强度和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初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以后,年际振荡强度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4.
热带海表面温度长期变化与中国降水异常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秋明 《海洋预报》1999,16(4):7-25
用奇异谱分析(SSA)揭示了1951~1989年期间全球热带海陆面温度旋转空间分布型主要的长期振荡过程及其对北半球500hPa环流和中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热带海陆面温度存在四种显著的旋转空间分布型:ENSO、NAU、TAL、SA型,其活动区域分别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印度洋,澳大利亚北部洋面、热带大西洋、中国南海附近,重要长期变化分别表现为线笥增加、减少,35年左右和6~8年周期振荡,中国降水场的主要响应区域在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北和东北地区、江淮下地区,它是由热带这四种不同区域热源异常与不同时间尺度的大气环汉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同时,由旋转奇异异值分解(RSVD)研究了前期冬季太平洋海温和夏季中国降水量主要耦合相关型及其长期变化特征,发现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民尺度海温异常对后期夏季中国降水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我国中东部盛夏气候异常前期成因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盛夏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异常变化及其引起的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我国中东部一系列气候灾害,本文就其前期隔季遥联因子作了统计研究;发现此类因子不仅随时间有变化,且因所研究资料样本大小而异。从近20年1~3月500hPa高度场和同期我国月降水场上找出的此类中α尺度因子,对盛夏西太平洋副高南北活动和我国中东部气候年际变化起着主要贡献。这揭示出在人类活动加速发展的80年代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中纬度一些区域,其陆一气作用可能会相隔1~2个季节,制约着盛夏我国中东部气候的年际异常。  相似文献   
36.
冬半年欧亚雪盖变化对东亚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杨秋明 《气象学报》1998,56(5):627-634
对1973~1994年期间欧亚雪盖和东亚500hPa高度距平资料进行旋转扩展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冬半年欧亚雪盖异常与后期夏半年东亚环流分布连续演变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期秋冬春季欧洲、中亚和东亚中高纬雪盖异常不同的动态变化激发出具有不同持续性的东亚低频流型,而夏半年东亚副热带环流纬向扩展型演变与前期冬半年欧亚雪盖异常无关。  相似文献   
37.
用1973~1994年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东半球主要流型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多(少)雪年份东半球温带地区30~50天低频振荡强度以及夏季中国降水量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冬季东亚中纬雪盖强度呈线性增加趋势且迭加较显著的准2年周期变化,它的变化和初夏500hPa低频流型逐候演变之间同时存在线性和非线性相关,并且多雪时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30~50天振荡强度增强,而东北亚地区减小。  相似文献   
38.
用50年 (1951~2000年) 观测资料, 分成1951~1976年和1977~2000年两个时段, 研究了江淮地区夏季 (6~8月) 雨量与北半球500 hPa季平均环流时滞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 同时提出了遥相关不稳定指数, 讨论了遥相关不稳定性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这两个时段遥相关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且前一时期时滞遥相关强度明显强于后一时期, 特别是江淮地区夏季雨量与前期冬季西太平洋型 (WP) 的相关仅在1976年以前显著, 1977年以后迅速减弱消失, 而对于后一时期, 与春季欧亚遥相关型 (EU) 的相关明显加强。另外, 后一时期江淮地区夏季雨量与夏季EAP波列的相关明显强于前一时期。它反映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 对东亚季风降水和环流年际相关的影响, 这种遥相关的不稳定性与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振荡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9.
北半球夏季500hPa候平均高度场的遥相关和环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秋明 《大气科学》1993,17(2):148-154
本文用10年(1980—1989)夏季北半球500hPa候平均高度场资料进行遥相关分析,得到东亚太平洋型(EAP)和西欧型(WE)两种遥相关型及西亚-太平洋-大西洋振荡,并对高度场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讨论了环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0.
200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高温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我国和世界范围内,部分地区出现了盛夏异常高温天气。本文主要从环流特征和南京近百年气温资料,以江苏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异常高温成因,作了天气和气候的分析。经研究分析,造成2003年异常高温时段的副热带高压形势是符合历史同期出现高温天气的环流特征的。唯2003年高温时段的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较历史同期显著偏强。从气候方面分析,2003年盛夏南京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仍未突破近百年来出现高温年的历史纪录。就南京地区而言,无论是7月下旬~8月上旬的持续高温,还是8月中旬紧接而来的低温冷夏天气,都显示出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历史同期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