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334篇
海洋学   11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回顾了一些数学地质的基本理论方法(即基础数学方法、多元统计、地质统计学、人工神经网络、分形理论)以及它们在大洋多金属结核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并探讨了其今后的主要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52.
153.
我们研究了有机质降解、甲烷厌氧氧化(AMO)与硫酸盐亏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这些过程影响和控制白云石化作用的机理。利用ODP175航次在西非大陆边缘若干个富集有机质的站位中的研究数据,我们确定了AMO发生的深度和反应速率与白云石形成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根据CH4和SO4^2-的在沉积物中的扩散通量计算了AMO的反应速率以及根据Mg离子的扩散通量计算了白云石形成速率。研究表明,白云石的形成速率相对比较稳定,不随其形成的深度而变化,这显示了Mg、Ca离子扩散通量不会受到深度的限制。根据计算的logIAP值,我们得出白云石的logKsp值在-16.1~-16.4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白云石的形成部分受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MO)和甲烷生成作用相互竞争的控制,这两个作用控制着流体中溶解a32的种类。通过硫酸盐的还原作用,沉积物中AMO过程增加了环境中CO3^2-的浓度,有利于白云石的形成,而甲烷生成作用增加沉积物中孔隙水的CO2的活度,抑制了白云石的沉淀。甲烷生成作用和AMO作用一起控制着沉积环境中CO2和碱度,从而决定了富含有机质的海洋沉积物中白云石的形成。此外,我们建立了在AMO作用和白云石形成机理之间存在的关系模式,运用这种模式,可以计算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白云石的稳定常数,并且可以预计白云石形成区域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4.
应用濒海陆基水池中8个围隔生冬系实验袋研究污染物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d,Cu,Pb,Zn,Hg的混合物对草食性桡足类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浓度增到高值,抑制作用更为强烈.低浓度沉积物对草食性桡足类的生长发育同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浓度增到高值,抑制作用也更为明显,两类污染物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生态系的结构,肉食性桡足类对污染物的反应并不明显,但幼形类住囊虫(Oikipleura sp.)对低,高浓度混合重金属则较为敏感,而对低、高浓度的沉积物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应迹象.  相似文献   
155.
大嵛山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生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林金美 《台湾海峡》1995,14(1):57-61
本文鉴定了1990年5、8、11月和1991年2月采自福建大存山岛海域的48价浮游植物样品,记录浮游植物115种,其中蓝藻2种、硅藻90种、甲藻22种和金藻1种。其月平均细胞总量为89.54×104个/m3。年高峰出现于春季5月,达236.65×104个/m3,次高峰为夏季8月,达113.19×104个/m3,最低谷出现在冬季2月,仅有3.75×104个/m3。  相似文献   
156.
众所周知,在海水的理化因子场和环流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此做了某些分析和推论.在这基础之上,计算了1976-1981期间黄海温盐度资料序列的均方差并用于流系的分析.文中给出了黄海西部4个季度的表、底层海流示意图,并对环流结构做了一定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7.
海南岛东西陆架秋季悬浮体分布特征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8月到10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海南岛周围进行了近海底质和悬浮体的调查。利用悬浮体调查数据对比了海南岛东西两侧陆架悬浮体浓度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东西两侧陆架的悬浮体在垂向上的分布形式基本有3种:增加型、C型和稳定型。海南岛东西侧陆架在悬浮体浓度分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自然条件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物质来源对悬浮体体积浓度分布也有较大影响。悬浮体体积浓度在局部的高值、高梯度区与流系(如暖涡和上升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东侧陆架,盐度分布与悬浮体的浓度分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8.
福建西洋岛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定分析了于1990年5、8、11月和1992年2月采自福建西洋岛海域的72份样品。记录浮游植物127种,其中蓝藻1种、硅藻105种、甲藻20种、金藻1种。浮游植物月平均细胞总量为51.42×10^4个/m^3。其年高峰出现于夏季8月,达137.05×10^4个/m^3,低谷出现在冬季2月,仅有6.96×10^4个/m^3。  相似文献   
159.
东海浮游甲藻类的分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林金美 《海洋学报》1994,16(2):110-115
报道了东海(28°~32°N,127°E以西)浮游甲藻类122种,分隶于13科17属.其中高温高盐种占82.8%,广温广盐种占15.6%,低盐近岸种占1.6%.东海浮游甲藻细胞总量的季节分布,以夏初6月为最高峰,冬季1月为最低谷期,并对其生态特性以及与水文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描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0.
简要介绍了准地转(→Q)矢量分析方法,并用NCEP 1°×1°格点资料计算了(→Q)矢量、(→Q)矢量散度场及(→Q)矢量锋生函数等物理量.从(→Q)矢量流场、(→Q)矢量散度场水平和垂直分布,及(→Q)矢量锋生函数场分布等方面,对2005年5月5日福建前后两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Q)矢量分析方法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