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宁夏太阳辐射特征及太阳能利用潜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桑建人  刘玉兰  林莉 《中国沙漠》2006,26(1):122-125
分析宁夏1961—2004年的实测资料和计算各站的太阳辐射,结果表明,宁夏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北部多于南部,且直接辐射多、散射辐射少,太阳能可利用日数多,太阳能装置的利用率较高。利用主成分综合分析,银川的太阳能及其可利用状况在全国排名第3位,固原排名第12位\.由此可见,宁夏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条件优越,综合利用太阳能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桑建人  刘玉兰  邱旺 《中国沙漠》2006,26(6):953-958
对宁夏引黄灌区10个测站1961\_2004年水稻生长发育期5~9月的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长期的气候明显变暖。t检验表明,5~9月日平均气温的突变发生在1993年,突变后的气温比突变前升高了0.8℃。在水稻生长发育各阶段,气温都有所升高,但没有超过水稻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引黄灌区水稻的温度敏感系数在5月、7~9月上旬为正值,尤其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大,此阶段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有利,6月、9月中下旬为负值,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有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为高产品种的引进创造了条件,降低了水稻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使水稻单产变率减小,保证了水稻的高产稳产。就宁夏引黄灌区而言,气候变暖对水稻单产的贡献为2.51%。  相似文献   
13.
以2000—2009年416次银川市发生的灰霾天气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期NCEP逐日再分析海平面气压场、500hPa形势场资料,分析了银川市灰霾天气发生的变化特征及易产生灰霾天气的中层环流形势和地面气压场分布特征,给出了灰霾天气预报思路。分析发现:银川市灰霾天气平均每年发生近42d,最多可达61d;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且季节变化明显,秋冬季是灰霾和持续性灰霾天气易发季节,特别是每年的11~12月;灰霾天气多发生在环流形势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当500hPa宁夏处于西北气流、平直西风气流、西南气流中,地面位于锋前暖区或气压梯度较小区域或锋面过境前后易出现灰霾天气,有时受暖高压脊控制也可以出现灰霾天气。在灰霾天气易发季节,当出现有利于发生灰霾天气的环流背景和地面气压场分布特征时,要综合分析大气环流形势演变、高低层系统配置状况、大气层结稳定状态和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并结合卫星云图等观测资料来确定灰霾天气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发病率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统计分析,选取影响银川地区高血压病发病率的主要气象因素,将其作为输入变量经多层前馈型神经网络的BP(Back Propagation)算法进行学习训练,建立了疾病发病率的人工神经网络(ANN,Artifical Neural Net)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误差较小,为疾病发病率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宁夏层状云降水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确定人工增雨作业的最佳(时段)方案,利用2004—2006年4—9月全区25个气象站观测到的层状云、(银川、固原)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D)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降水实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在"东高西低"和"西风气流"天气型下稳定性层状云降水概率为65%;中部干旱带层状云降水最大概率74%~85%;同时得出层状云降水指标,为宁夏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河套干旱地区夏季边界层结构特征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洋  常倬林  桑建人  左河疆 《冰川冻土》2015,37(5):1257-1267
利用2013年夏季7月爱尔达K/LLX802J型机动式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获取的三维风场资料和银川站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对河套干旱地区夏季边界层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爱尔达K/LLX802J型机动式风廓线雷达能较好的反映并分辨出夏季河套干旱地区边界层内大气湍流和风场的演变过程.夏季7月河套干旱地区边界层高度白天平均为2127.2 m,夜间平均为1760.7 m,白天边界层高度比夜间平均高366.5 m.河套干旱区夏季地表非绝热加热对边界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800 m以下,800~2000 m高度边界层则主要受昼夜交替和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夏季7月河套干旱地区边界层风速在300 m以下随高度增加而增大,离地500 m以下边界层易在北京时间07:00-11:00和18:00-21:00时段发生风速切变;300 m以下边界层白天盛行西南偏南风、夜间盛行南风,300~2000 m高度边界层白天和夜间均盛行东南风;离地300 m以下边界层易在夜间21:00-23:00时出现风向切变.夏季7月白天河套干旱地区边界层大气垂直速度在300 m高度以下随高度增加而增大,由0.3 m·s-1增大到0.6 m·s-1,夜间边界层大气垂直速度在200 m高度以下随高度增大而增大;300 m高度以上边界层大气垂直速度无论昼夜随高度变化均较小.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宁夏25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逐时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逐6 h 0.125º×0.125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6年5月11日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其热力、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风和扬沙呈现出时间位相上的不一致性,沙尘超前大风约6 h。(2)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锋区、700 hPa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3)大风在不同阶段对扬沙起不同作用,在初期有利于扬沙的传输,后期对扬沙起抑制作用。(4)动量下传和变压风是大风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感热通量通过加强地面湍流形成混合层,从而引导动量下传是其间接原因,动量下传的重要机制是对流层高层高位涡的下传,过程风力最强时位涡高值区(≥2.0 PVU)由200 hPa下传至520 hPa。(5)扬沙的产生主要是冷平流和感热通量形成的热力不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变压风和动量下传大风是扬沙的输送机制,次级环流缺失和冷平流中心过低(750 hPa)对沙尘输送高度的抑制作用是沙尘天气偏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银川市PM_(10)等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银川市大气自动监测站首年连续 2 4 h观测资料 ,从大气逆温、大气降水和大风扬尘的不同角度 ,分析其各自对大气污染物的增加和减少所做的贡献 ,进而给出贡献率  相似文献   
19.
宁夏气温变化趋势及环流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宁夏20个气象站1961-2004年基本气象资料,结合同期NCEP/NCAR全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近44 a气温变化趋势及气温偏暖和偏冷时段的环流背景场特征,以及气温典型偏高和偏低年的环流差异特征进行合成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宁夏气温总体呈上升态势,60年代,气温为偏冷时段,90年代以后处于气温显著上升的偏暖时段;在偏冷时段,极涡位于贝加尔湖北部,河套地区受贝加尔湖东部低压底部平直气流控制;在偏暖时段,东亚大槽相对偏东,河套地区受较强的西北气流控制.气温偏高年,乌拉尔山冷低压强度偏弱,亚洲北部的冷空气主体偏北,河套地区主要受偏东气流控制,宁夏处于温度正距平区;气温偏低年,极地到贝加尔湖附近冷空气东移南下,河套地区西风明显加强,宁夏位于强的温度负距平中心的底部.气温偏高和偏低年的环流分布特征与偏暖和偏冷时段的环流背景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六盘山区5个气象站(原州区、西吉、六盘山、隆德和泾源)1989—2018年和彭阳气象站1999—2018年能见度资料以及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六盘山地形云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布设的雾滴谱仪和六盘山气象站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六盘山区雾的年、季、月、日变化特征及典型雾过程中雾滴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六盘山区雾具有明显的年、季、月、日变化特征,六盘山气象站年平均雾日数为118.5 d,是六盘山区雾高发区,六盘山区雾发生日数最高的季节为秋季,发生日数最高的月份为9月,08时是一天中雾发生最多的时段;冻雾主要发生在11月8日至翌年4月22日,暖雾主要发生在5月5日至10月11日;六盘山气象站典型冻雾和暖雾在成熟阶段持续时间长,发展和消散持续时间短,且在成熟阶段雾滴谱谱宽拓宽,其平均粒子数浓度为4.58~107.57个·(cm)-3,液态水含量为0.001~0.049 g·m-3,平均有效直径为3.75~12.22μm,粒子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均小于南京、湛江、茂名等地;冻雾从发展到消散阶段粒子数浓度均大于暖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