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3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301.
302.
目的:观察扶正灸结合温阳升白汤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0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80例。对照1组单用西药治疗,对照2组在对照1组治疗基础上加扶正灸治疗,对照3组在对照1组治疗基础上加温阳升白汤治疗,治疗组结合对照1、2、3组方法综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1组为75.0%,对照2组为85.0%,对照3组为80.0%,治疗组为95.0%,治疗组与对照1、2、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白细胞计数、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2、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灸合温阳升白汤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03.
A new 0.1° gridded dail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data product is presented covering the years 2003–2015. It is created by fusing satellite SST data retrievals from four microwave(Wind Sat, AMSR-E, ASMR2 and HY-2 A RM)and two infrared(MODIS and AVHRR) radiometers(RMs) based on the optimum interpolation(OI) method. The effect of including HY-2 A RM SST data in the fusion product is studied,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new SST product is determined by various comparisons with moored and drifting buoy measurements. An evaluation using global tropical moored buoy measurements shows that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 of the new gridded SST product is generally less than 0.5℃. A comparison with US 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 meteorological and oceanographic moored buoy observations shows that the RMSE of the new product is generally less than 0.8℃. A comparison with measurements from drifting buoys shows an RMSE of 0.52–0.69℃. Furthermor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new gridded SST dataset and the Remote Sensing Systems microwave-infrared SST dataset is evaluated,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no significant inconsistency exists between these two products.  相似文献   
304.
卫星遥感和低空遥感等多平台多传感器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多层次遥感影像数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廉价,使其在电力工程的前期选址选线、可行性研究、施工图等设计过程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针对大多数电力工程主要采用AutoCAD平台而丢失了遥感影像的地理信息(图像的地理坐标,分辨率等),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实现AutoCAD平台对遥感影像带地理参考插入,并以插件的形式实现与系统平台的对接,实现了将遥感影像引入到现有基于AuotoCAD电力工程设计平台之中,简化制图流程,提高设计水平,达到一个平台即能完成所有操作的目的,并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方法的可靠与高效。  相似文献   
305.
为了探索地市气象台站短期气候预测的客观预报工具,引进美围NMC(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的NRSM(Nested Regional Spectral Model)短期气候模式,利用该模式对台风重灾区浙江省温州市台汛期(7~9月)的短期气候要素——月、季降水量、月平均温度进行预测。将上述要素的模式预报值以及多年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模式对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效果好,模式预报7月特涝准确率较高,对涝的预测能力较强。;对8、9月的特旱预报准确率较高,对旱的预测能力强;模式对温州各地7~9月台汛期旱涝趋势准确率可达50%~70%;对月平均温度的定量预测能力表现出色;可以将模式进行业务试应用。  相似文献   
306.
一次区域暴雨过程综合诊断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利用NCEP 1°×1°的6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河南省南阳市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中低层的西南涡在高空急流的引导下,沿着河套高压与副高之间的辐合带移出造成的。降雨的水汽供应主要来自对流层中低层,且水汽强辐合出现在强降雨前。随着对流活动的发展,水汽通量和水汽辐合都向高层发展,湿层明显增厚。在整个降雨过程中,700hPa垂直螺旋度正值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与西南涡的移动和强弱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垂直螺旋度正值长轴区与切变线辐合区相吻合,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西南涡的移动和强度的演变;垂直螺旋度强弱的变化与暴雨强度变化基本一致。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大气垂直结构能增强大气的抽吸作用,促进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反之,抑制垂直上升运动,降雨减弱。上、下层负、正垂直螺旋度耦合的结构对暴雨的发生和维持非常有利。在雷达速度PPI上,逆风区的出现预示着局地强降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307.
小麦发育期对冬季积温变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沁阳站1980-2007年冬季积温和小麦发育期资料,分析了冬季积温和小麦发育期的变化规律,用相关分析和典型年份对比方法探讨了冬季积温对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07年冬季积温增加率为6.8(℃·d)/a,1995年以后小麦发育期基本持续提前;冬季积温与冬小麦各发育期呈负相关,最显著的是起身期,其次是抽穗、开花、返青期;冬季积温典型偏高年份作物平均发育期比典型偏低年份的早,最明显的是起身期,提前了26 d,其次是返青期为21 d,再次是全生育期为16 d.  相似文献   
308.
常规情况下副高控制区域多为晴好天气,2007年8月25日在副高控制下的鹤壁浚县东南部却出现了短时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稳定控制下592 dgpm线西南侧大范围、持续性偏东南气流提供了水汽输送条件;副高脊线北侧高空辐散、中低层辐合的流场是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强对流产生的触发机制;700 hPa上呈SW-NE向的θse高能舌从西南地区经河南伸向山东,且低层处于θse>346 K的高能值区域,对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45 dBz的强回波区具有一定范围和厚度、垂直方向呈塔状分布及速度图上有气旋性切变存在,会产生无冰雹的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309.
310.
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樊李苗  俞小鼎 《高原气象》2013,32(1):156-165
利用中国2005-2009年2 00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雨量资料和2002-2011年部分探空站探空资料,研究了中国短时强降水、强冰雹、雷暴大风以及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参数特征,通过环境参数特征的对比分析,将上述四种强对流天气加以区分,并对所选取的探空数据和环境参数进行了分类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T-logp图温湿曲线形态、500~700 hPa和850~500 hPa温差、0℃、20℃层和平衡层高度、地面和1.5 km高度的露点温度、1.5 km高度温度露点差、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等区分上述四种类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背景;(2)纯粹短时强降水天气(包括1、II型)与强冰雹天气、雷暴大风天气环境参数的区别比较显著,前者与后两者相比主要表现在较小的700~500 hPa和850~500 hPa温差,弱的垂直风切变,较高的0℃层、-20℃层和平衡层高度,较大的地面和地面以上1.5 km处的露点温度,其中短时强降水I型(占了纯粹短时强降水的大多数)以其整层较高的相对湿度与其他类型强对流的环境背景差异最为明显;(3)混合型强天气与强冰雹天气、雷暴大风天气在T-logp图温湿曲线形态、对流有效位能及0~6 km垂直风切变诸方面特征相似,表现为对流层中层存在明显干层、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但在相对较高的平衡层高度、较高地面和地面以上1.5 km处露点温度及较小的850~500hPa温差等方面与纯粹短时强降水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