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6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71.
2020年第7号台风“海高斯”在广东省造成大风、暴雨灾害,细致研究其多尺度能量分布及转化特征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防御类似的台风灾害。运用WRF模式对台风“海高斯”进行了数值模拟,使用Barnes滤波方法将模拟结果分离为大尺度背景场(> 2 000 km)、α中尺度系统(200~2 000 km)、β中小尺度系统(<200 km)等三个尺度分量,分别计算三个尺度动能、有效位能的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1)台风“海高斯”活跃期内,大尺度背景场动能先增加后稳定,α中尺度动能先增加后减少,β中小尺度动能变化不明显。动能的主要来源是有效位能的转化及气压梯度力做功,主要去向是水平输送及跨尺度转化。三种尺度动能主要分布于对流层低层。(2)大尺度背景场有效位能有两次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α中尺度和β中小尺度有效位能先增加后减少。有效位能的主要来源是非绝热加热,主要去向是转化为动能和水平输送及跨尺度转化。三种尺度有效位能主要分布于对流层高层。(3)台风“海高斯”能量转化区域主要为距台风中心200 km以内台风眼壁及中心密集云盖区域对流层上层、距台风中心200—700 km台风外围区域对流层上层、...  相似文献   
172.
2004年和2006年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具有明显差别的两年,2004年TC的生成位置主要位于西北太平洋的中东部上空,而2006年的TC主要生成在西北太平洋西部与中国南海.本文利用JTWC(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NCEP-DOE AMIP-II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OLR资料分析并比较了2004年与2006年7~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大尺度环境要素场及天气尺度波动对TC生成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7~9月与2006年7~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季风槽的平均位置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形态有着显著的差异.2004年季风槽的槽线不明显,在西北太平洋中部呈现一显著的气旋式环流;而2006年季风槽的槽线非常明显,槽线南北两侧呈现平直的水平气流,具有明显的水平切变特征.2004年和2006年对流层低层的相对涡度、高层辐散和垂直风切变具有明显的纬向分布差异,这是这两年TC生成的位置具有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之 一.并且,本文还分析对比了2004年以及2006年7~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3~8 d周期的天气尺度波动的活 动,其结果表明:2004年和2006年TC的生成大多数与天气尺度波列的活动有关.2004年的天气尺度波列强度比较强,其活动的位置位于西北太平洋中、东侧上空;而2006年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天气尺度波列相对较弱,主要活动于中国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西部.纬向基本气流的切变与辐合所引起的瞬变扰动动能倾向的水平分布差异是天气尺度波动活动具有以上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西北太平洋大尺度环境场与天气尺度波动活动的区别共同造成了2004年7~9月的TC生成位置偏东、而2006年7~9月TC的生成位置偏西.  相似文献   
173.
迟静  周玉淑  冉令坤  周括  沈新勇 《大气科学》2021,45(6):1400-1414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融合降水资料以及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对2017年7月13~14日吉林地区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环流控制下,副高北抬与中纬度锋区形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发生在冷涡底部与副高之间的平直纬向环流中,东北冷涡南部的低槽、低空切变线、高低空急流是影响此次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2)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有利动力条件下,极端的水汽输送与吉林地区西低东高地形的阻挡和强迫抬升是极端降水产生的重要原因;(3)中高层有干冷空气入侵,伴随高空动量下传至低空,加强了低空急流发展,低空急流发展至地面附近产生超低空急流后,加强了上升运动。南北经向动量输送交汇加强了低层风辐合切变,切变线上对流发展与永吉附近小地形的抬升作用,诱导永吉县产生极端降水。  相似文献   
174.
0418号"艾利"台风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中尺度MM5模式模拟了0418号“艾利”台风造成闽东北强降水的一次物理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台风暴雨的直接原因,降水与850hPa涡度场、散度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基本流场存在二次切变时,横渡型扰动会激发产生并且发生不稳定,从而导致暴雨天气的产生.台风附近相当位温密集陡峭和CAPE值的突增表明台风有加强的可能,CISK和涡旋Rossby波的传播是可能的机制.水汽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水汽变化会影响台风的强度和降水的强度,水汽的微小变化可造成降水极大的变化,但对台风的位置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5.
使用三维中小尺度扰动动力学方程组,讨论了一类与基本气流方向成任意夹角的纬向线状扰动的斜交不稳定问题,其主要分析结论如下:(1)在基本气流的切变为线性切变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斜交不稳定。但是发生斜交不稳定必须要求沿着线状扰动方向的基本气流存在切变或者垂直于线状扰动方向的基本气流存在切变。此时,斜交不稳定的波动性质是重力惯性内波,而不存在涡旋Rossby波。(2)对于基本气流具有非线性二阶切变的情形,此时斜交型不稳定中的扰动除了包含重力惯性内波之外,还包含了涡旋Rossby波。对于本文所讨论的纬向线状扰动来说,涡旋Rossby波产生的物理根源是基本流场的经向风速V二次切变(β*=Vzz≠0),该涡旋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V0是单向传播的。在中尺度斜交不稳定中,涡旋Rossby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与线状扰动相垂直的方向上存在基本气流的二阶切变,而与线状扰动相平行的方向上基本气流是否存在二阶切变无关。(3)对于通常讨论的纬向线状扰动的情况,在基本流场的南北风速V存在二次切变(β*=Vzz≠0)时,即与线状扰动相垂直的方向上存在基本气流的二阶切变,则斜交不稳定有可能是混合的涡旋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的不稳定。最后采用WRF模式,对2006年6月的一次福建闽江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部分验证了上述结论。通过分析6月6日13时降水区域平均的东西方向风速U随高度变化的曲线,发现在950—100 hPa的大气中,纬向风速U随高度的变化具有二次切变,在对流层低层以及高层附近纬向风速较小,而在对流层中层400 hPa附近的纬向风速则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变化的二阶导数不为零,因此激发产生沿着纬向传播的涡旋Rossby波,这对于暴雨区域中β中尺度雨团的移动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再分析6月5日23时和6月6日13时的850 hPa以及500hPa降水区域平均纬向风随南北方向的变化,发现在6月5日23时和6月6日13时的850 hPa层次上,都显示出平均纬向风速在南北方向具有二次切变;而在这两个时次的500 hPa层次上,平均纬向风速在南北方向不具有二次切变,只具有线性切变。说明在垂直方向上,对流层低层涡旋Rossby波容易被激发产生;而在对流层中层以上,由于不具备产生涡旋Rossby波的条件,因此不容易激发产生涡旋Rossby波,波动只是具有重力惯性内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6.
从动力学系统的慢流形(slow manifold)的一般概念及数学描述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大气运动的慢流形的存在性和一般性质。文中侧重于讨论与大气运动的慢流形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平衡运动或平衡流的性质以及它对惯性重力波的自发辐射(spontaneous emission)、PV反演理论和应用、与数值模式初始化问题的联系等,并对上述研究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旨在为国内气象界相关方向的研究者提供了解该领域概貌并较快切入具体研究问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7.
根据热带地区蒸发、辐合上升运动剧烈以及海温异常的特点,构造了一个斜压模式方程组,讨论了海表温度(海温加热和海温异常变化)对热带低频波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对天气尺度波动(Lx~Ly~10^6m),采用完全非地转模式,在海温异常作用下,频率明显发生变化,并容易产生波动的不稳定:海温较低时,波稳定,并随海温的增高,频率变低,波速变慢;海温较高时,会引起波动不稳定,且周期随海温的增高而变小。对超长波系统(Lx~10^7m,L,~10^6m),可以采用半地转模式,海温作用可以激发向东传播的低频Kelvin波以及向西传播的低频Rossby波,热带超常波的波动周期随海温升高和异常增大而变长,且在海温异常作用下,波动会产生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8.
对非保守系统中的对称不稳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分讨论弱粘性的强迫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取一级近似时,弱粘性的首要作用是衰减波长较长的波,对波长较短扰动的衰减作用要小一些。在Pr~O(1)的条件下,波动的衰减率σ1对Prandtl数的依赖性较小。在取二级近似时,弱粘性的主要作用则是衰减短波。因此,在中尺度对称不稳定中,粘性的作用主要是衰减长波及短波,从而确保发展的扰动具有中尺度量级。  相似文献   
179.
非保守系统中的对称不稳定 I. 弱粘性的强迫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一汇  沈新勇 《大气科学》1998,22(2):145-155
对非保守系统中的对称不稳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分讨论弱粘性的强迫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取一级近似时,弱粘性的首要作用是衰减波长较长的波,对波长较短扰动的衰减作用要小一些。在Pr~O(1)的条件下,波动的衰减率σ1对Prandtl数的依赖性较小。在取二级近似时,弱粘性的主要作用则是衰减短波。因此,在中尺度对称不稳定中,粘性的作用主要是衰减长波及短波,从而确保发展的扰动具有中尺度量级。  相似文献   
180.
斜压基流中的非线性中尺度重力惯性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行波法分析求解y-z平面上的二维流体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在斜压基流的背景场下讨论了CISK加热影响下的粘性非线性椭园弦波以及重力惯性弧立波的特征,一般情况下,中高纬度地区层结较稳定在呈气旋性切变的强斜压性基流背景场之中,CISK加热系数ηb较小而ηd较大影响下的重力惯性弧立波表现为陡而范围小的特征,也就是说,在较小的中尺度范围内,集中产生较为强烈的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