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2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测绘学   213篇
大气科学   190篇
地球物理   363篇
地质学   761篇
海洋学   188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81.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课程学习和思政育人脱离、课程知识和工程应用脱节、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脱钩等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课程改革内容及相应措施,阐述课程改革执行情况和效果。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升,契合了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望为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2.
化石类群的分类单元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变化是生物宏演化的2个基本方面,而以往的研究对于后者的关注较少。晚古生代的楔叶类植物易于识别,化石记录丰富,但针对这一类群多样性演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华北板块、华南板块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楔叶类植物属、种以及叶片形态编码数据库,对楔叶类植物宏演化历程进行详细研究。中国(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丰富度在晚古生代呈现出不稳定的持续增长,表现为晚泥盆世的初始兴盛、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的缓慢上升、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快速上升;晚二叠世长兴期,总体的属种多样性骤减;每百万年属种多样性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亦有明显降低。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多样性总体上小于华北板块,达到峰值的时间为卡匹敦期—吴家坪期,而华北楔叶类植物的属级多样性在空谷期—沃德期达到峰值。中国楔叶类植物叶片的形态多样性的剧烈变化与属种丰富度并不同步,表现为法门期至韦宪期较小,在宾夕法尼亚亚纪达到峰值,随后稍微下降并在二叠纪的大部分时段保持平稳。在晚古生代的叶片形态演化过程中,楔叶类植物的叶面积由小变大、叶片由深裂至不裂、叶尖形状由分裂变为圆形或钝圆、叶轮中的叶从大小相等到大小不等并出现叶镶嵌,这可能与当时植物群落中林下层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3.
利用经过质量控制的风廓线雷达组网资料(以下简称观测)对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WHMM)水平风场的预报能力进行检验评估,分别从总体、不同高度、不同风速以及单站等方面对全风速(wspd)、纬向风(u)、经向风(v)进行1个月(2013年5月)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WHMM对风场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其12 h和24 h的预报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在0.6以上,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12 h相关系数大于24 h的,预报风速整体存在负偏差,较观测偏小。随预报时效延长,风场的预报误差增大。u和wspd的预报能力好于v。(2)在垂直方向上,WHMM的wspd、u和v预报的均方根误差(RMSE)随高度先增加后减小,在1~2 km高度预报误差较大,4~5 km的预报误差较小。(3)按照风廓线雷达测风wspd间隔5 m·s~(-1)将模式预报分组,在30 m·s~(-1)以下不同速度分组中,WHMM 12 h预报的wspd、u和v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24 h的,且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12 h预报的RMSE大于24 h的,并随风速增加而增大。(4)从单站的风廓线来看,模式可以预报出站点上空风场随高度的变化趋势,广州站预报效果好于芜湖和秭归站。  相似文献   
84.
85.
时间趋势产量预报是作物产量气象预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采用一种递推型模型——指数平滑法进行时间趋势产量的预报。它对近期样本给予较大权重,从而可以较好地拟合产量序列的历史演变,并具有一定的外推功能。大量产量资料的应用试验表明,我国多数地区使用该方法时可将初始时刻的产量实测值取为初始平滑值;若产量序列变化较平稳,则加权系数取值较小,样本可直接进行指数平滑,反之,加权系数变大,样本亦需进行适当的预处理。通过与其它常用方法的比较,认为该方法可作为一种作物趋势产量模拟及短期预测的方法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86.
辉钼矿中钼,硫,铜,钛,硅等元素的X—射线荧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继续研究了用XRFA法测定辉钼矿中钼、硫、铁、钛、硅等元素的分析方法。通过用粉末压片法,薄样法与基本参数法相结合,克服了样品粒度和基体效应,有效地控制了硫化物变异性的影响。与已研究的XRFA测定铼的方法相配合,形成辉铜矿中主、次与痕量元素的测定方法。该方法分析结果与化学分析,火花源质谱分析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7.
88.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的P—T—t轨迹和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华林  庄建民 《福建地质》1993,12(3):182-194
闻北前寒武纪变质岩是华夏古陆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闽北麻源群和马面山群变质岩详细的变质变形关系的研究和石榴子石环带测定P-T-t轨迹的应用,结合构造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证实了麻源群变质岩形成于早元古代或更老年代,在早元古代末期遭受过中压、中高温变质,但在晚元古代晋宁期与中元古代形成的马面山群岩石一起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表现为早元古代麻源群岩石遭受强烈改造,具有早期地壳再活化特点。麻源群岩石完整的晋宁期变质P-T-t轨迹不支持正常大陆碰撞的假说,它的形成与异常的地幔热流有关,很可能为一种地壳增厚和地幔减薄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89.
近百年来全球不同冷,暖期温度分布及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昭美  章名立 《地理学报》1995,50(2):147-159
本文用全球格点气温、海面温度、海平面气压等资料分析了本世纪以来四个不同冷暖时段(1906-1915,1936-1945,1966-1975及1979-1988年)的温度场和地面气压场,着重讨论了不同冷、暖期之间温度距平场的分布特点、区域和季节差异以及海、陆变化的不同步性等,在温度的纬向谐波分析中发现冬季暖期,中,高纬度超长波活动盛行,表明10年尺度冷、暖的环流机制与天气尺度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0.
河北涞源─八达岭岩基段单元-超单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凤山  石准立 《现代地质》1995,9(4):409-418
涞源-八达岭地区花岗岩类是华北地区中生代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的典型代表,它对研究中国东部乃至亚洲东部地壳的形成、发展、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花岗岩类单元-起单元入手,对涞源-八达岭岩基段进行了划分,探讨了单元-超单元的主要特征,指出本岩基段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走滑造山作用的结果,岩浆来源于下地壳未经地表地质作用的深变质火山岩的部分熔融,并有地幔衍生岩浆的混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