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9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龙泉山地区中生代红层水岩作用时效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泉山地区中生代红层分布广泛,水利工程较多,研究库区红层岩石水岩作用的时效性具有工程意义。通过对该地区4个水库采样点所采集的岩石样品进行室内软化系数的测定,得出红层岩石经库水长时间浸泡后软化系数及软化系数随年代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红层经过30~50年水库浸泡后软化系数较目前在实验室测得的降低10%~20%。  相似文献   
52.
53.
虎跳峡地区新生代以来应力场演化及断裂新活动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虎跳峡地区的实地调查、区域地质图的详判、断层擦痕矢量解和震源机制解等综合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新生代以来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并对研究区的主要断裂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场的演化次序为早第三纪东西向、中新世近南北向、上新世北西向、早更新世北北东向、中更新世早期近东西向以及晚更新世以来北北西向多期应力场;区内北西向中甸—永胜断裂的新活动性强,其次是丽江—小金河断裂,楚波—白汉场断裂活动性较弱。  相似文献   
54.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平卧"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的控制下,沿两侧边界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形成了一个近SN向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强震带,强震沿该带有规律的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且地震活动强弱具有较明显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55.
依据渭河盆地活动构造特征及深部地层结构,以高精度GPS成果为边界条件,构建了区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将模拟断裂运动性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地质地球物理的结果对比检验了模型模拟结果合理性。数值模拟结果更加精细地揭示出,陇县-马昭与韩城-华县断裂是渭河盆地中部与东、西部构造应力场差异的明显分界带,两条断裂夹挟的盆地中部区域是拉张应力(NW-SE向)集中带,陇县-马昭断裂以西则呈显著挤压应力(近E-W向),韩城-华县断裂以东以NE-SW向挤压应力为主;而礼泉-蒲城-合阳断裂又为盆地中部区域南、北两侧构造应力场差异分界带,断裂南侧较北侧呈现出更显著的NW-SE向拉张应力,该特征与断裂南侧构造地裂缝较北侧更为发育相对应。  相似文献   
56.
青川县桅杆梁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941B型超低频测振仪及G01通用数采仪,自2009年5月13~27日,在青川县桅杆梁监测到4次余震。对山体斜坡高程805m和875m的余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响应监测结果分析表明:相对于805m高程, 875m测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水平东西向以及垂向均呈减小趋势,而在水平南北向体现显著的放大效应,放大系数可达7~8倍,其FFT主频值主要集中为2~4Hz低频值。分析表明,所监测的微有感地震震中位于测点北侧的青川断裂上,沿地震波传播方向斜坡体具有显著放大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57.
在对青川地震监测剖面实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东山—狮子梁监测剖面的数值模型,分析了地震作用下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地震荷载作用下,斜坡的地震响应不是单调的随斜坡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是与斜坡地形地貌及岩体中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密切关系;斜坡的地震响应由坡内向坡外逐渐增大,且坡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相同时斜坡的地震动力响应要大于坡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相反的情况。研究结果为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提出更加合理的地震动稳定性评价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华蓥市马鞍坪滑坡现有变形监测情况表明,斜坡变形位移与降雨的关系十分密切,马鞍坪滑坡的后部强变形区,斜坡位移与50mm以上持续降雨几乎呈对应关系。研究人员采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有限元分析法相结合,对马鞍坪滑坡进行了滑坡体在降雨条件下饱和一非饱和渗流分析与坡体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降雨量是华蓥山地区斜坡失稳下滑的主要引发因素,不同雨量决定斜坡演化成滑坡的不同阶段,其影响作用也不近相同。计算结果表明,当日降雨量达到150mm左右且累积降雨量超过300mm的情况下,斜坡土体将出现变形,出现滑坡可能性大。该分析结果为今后华蓥山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中的地质灾害单体预警预报,提供了可靠预警参数。  相似文献   
59.
川西地区深切峡谷发育,地震频发,研究地震波在该地区高陡斜坡的振动能量分布情况意义重大,依据自建的泸定冷竹关地震监测站采集到的泸定MS6.8级地震加速度数据,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的方法分析其时频信息,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傅里叶变换与小波变换等时频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可以对短时突变的非平稳信号进行有效的时频分析,揭示出:(1)此次地震的地震波振动能量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水平向的地震振动能量强于竖直向,同时振动能量在特低频(0~5 Hz)范围内强于在中值低频(5~7 Hz)范围内;(2)冷竹关沟右岸单薄山梁的地震振动能量强于左岸的浑厚山体,而1#监测点由于地处半岛状山梁坡顶凸起地形处,受地形影响,其振动能量最强烈;(3)地形因素对地震波的振动能量影响较大,斜坡坡顶部位比坡折部位振动能量更强,坡折部位振动能量在频率范围上分布更广,同一高程时,山梁顶部凸起地形处比山体斜坡处振动能量更强.在地震发生时,高陡斜坡的坡顶、单薄山梁及微地形凸起处更容易发生同震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60.
缅甸拉泰-其培河段恩梅开江断裂带氡气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测量土壤中氡气异常来确定隐伏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在缅甸拉泰—其培河段布置的四条测氡剖面中,氡气异常明显,拉泰-芒童段异常值约为本底值的3~8倍,芒童以南部分异常值比本底值高100倍,表明芒童以南地段活动性较强。氡气测量结果很好地控制了恩梅开江断裂在覆盖层之下的延伸展布方向。地表开挖及平硐揭露,很好地验证了测氡结果所推测的断层几何学特征。因此,测定土壤中氡气异常来寻找隐伏断裂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