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1.
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多种水凝物资料的气候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蓉  王雨  傅云飞  李锐  刘国胜 《气象学报》2018,76(1):134-147
对云的水凝物含量进行研究有利于认识云的辐射性质和强迫效应,以及改善模式的预报性能。利用目前几种较为常用的卫星观测资料(ISCCP、MODIS和CloudSat)和再分析资料(CFSR和ERA-Interim),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多种水凝物变量,包括积分的云水路径、液水路径和冰水路径,以及分层的液态水含量和冰水含量的气候态水平及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总的水凝物含量方面,无论是描述整个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平分布特征和主要变化模态,还是不同海陆区域的月变化特点,MODIS、ERA和CFSR三种资料都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而ISCCP的绝对数值和变化幅度与它们均存在一定差异。在液态水含量方面,无论是水平还是垂直分布,ERA-Interim都有最高的数值,作为观测数据的MODIS和ISCCP则显著偏低。对于冰水含量,不同资料间无论是水平和垂直分布形式还是具体数值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不同水凝物资料间气候态分布的差异性特征,有利于认识目前常用的几种水凝物资料的“不确定性”程度,从而更好地估计云的辐射效应,以及理解其在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92.
利用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观测的2002 2011年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顶上行微波亮温(TB_(TOA)),经过辐射传输计算,对水汽和非降水云进行订正,推算出相应的高原地表上行亮温(TB_(SRF))。并用这两组亮温估算了青藏高原地区的雪深SDTOA和SD_(SRF)。通过个例和近10年统计研究发现,低频18.7 GHz亮温几乎不受影响,而大气顶处36.5 GHz亮温明显高于相应的地表亮温。不考虑这一效应,忽略大气的影响将造成青藏高原雪深反演低估(SD_(TOA)SD_(SRF))。这种低估在多个个例中出现,在多年平均尺度上也很显著,不可忽略。直接用大气顶微波亮温反演雪深,将造成绝对误差2~3 cm。在青藏高原雪深较浅的区域,相对误差很大,为50%~80%。而在高原雪深较深的地区,相对误差较小为10%~20%。该误差(SD_(TOA)-SD_(SRF))和云水路径呈较强的负相关(R=-0.45),敏感性为-0.047 cm·(g·m~(-2))~(-1),该误差对冰云的敏感性较低,和水汽的相关性更弱。通过与MODIS雪盖产品比较发现,用地表出射亮温反演的雪深SD_(SRF)与MODIS雪盖产品吻合得更好。  相似文献   
93.
人工防雹效果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雨曾  刘新元  赵宗然  冉永海 《气象》1996,22(12):31-34
满城防雹10个期间,从该县山区,平原雹灾面积的变化来看,虽然都有明显的效果、但却有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有自然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可能是人工防雹作业时机的差异。  相似文献   
94.
为查明汾渭平原典型城乡地区重度污染天气PM2.5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及其人群健康效应,本文于2018—2019年冬季分别选取西安和陇县作为城乡对比参照点,采集了重度污染天气PM2.5颗粒态气溶胶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样品中具有“三致效应”的15种PAHs含量及组分特征,使用特征比值法及主成分法进行PAHs源解析,并分析了气象因素对PAHs质量浓度的可能影响,通过对苯并芘(BaP)等效毒性浓度和终生超额致癌风险度(ILCR)的计算,对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西安与陇县在重度污染天气条件下PM2.5中15种PAHs总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43.78 ng/m3、609.39 ng/m3,其中4~6环PAHs占比最高;且PAHs浓度与气温、气压及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则无明显相关性。西安PAHs污染主要来自燃烧源与交通排放源,而煤炭及生物质燃烧是造成陇县PAHs质量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重污染天气下陇县人群通过呼吸引发的致癌风险要高于西安,女性致癌风险高于男性,成人致癌风险高于儿童,且两地区成人ILCR值均超过风险阈值,存在潜在致癌风险,儿童则无明显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95.
现有的环境政治文献多关注环境治理中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和策略,尤其是国家与环保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但对权力在空间上的领域特征及其实践影响探讨不足。通过对一个国际环保组织乡村水资源保育项目的田野观察,分析了该组织在近十年的社区领域建构策略演化,并探讨动态的领域化过程如何影响环境治理的形式、范围和效果。研究发现:(1)环保组织通过与不同层级政府建立差异化联系,能够在农村社区中建构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自主开展环保活动,但与农村社区之间的隔离也限制了环保项目进一步发展的空间;(2)环保组织通过融入本土社会关系网络的策略调整,重新建构了更具流动性、融合性的社会领域,为项目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3)面对长期的资源挑战,环保组织通过培育本土组织来保持自身在社区“飞地”的长期影响,但“代理人”在融合后的新领域空间内却难以再维持独立性和专业性,从而制约了公众参与环保的范围和效果。通过动态的领域化过程及其影响,解释了环境治理和环保组织发展的规律,为认识国家-环保组织-社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96.
Re-Os同位素体系及其地质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Re-Os同位素体系是近年来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发展较快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矿床成因、陨石定年、岩浆成因以及壳-幔演化、大陆岩石圈地幔定年等领域,尤其在地幔地球化学动力学等前缘领域,Re-Os同位素体系成为一种新的强有力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97.
台湾海峡浮游甲藻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2007年“国家908”专项台湾海峡4个航次调查,分析该海域浮游甲藻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特征。共鉴定甲藻18属131种,其中高温高盐种为主体,占总种数的72.52%,其次为广温广盐种,占总种数的25.19%,近岸种仪占2.29%。夏季甲藻的种类最丰富,而春季甲藻的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404.96×10^2cells/m3,其平面分布呈现从近岸向外海、从北向南递增的趋势。与1984-198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甲藻丰度的平面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趋势没有明显变化,但丰度增加3.01倍。从季节变化看,冷季甲藻丰度增加较为显著;从平面分布看,台湾海峡北部增加较多。此外,该海域甲藻群落结构也发生变化,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上升,其丰度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比例由0.55%上升到1.02%。  相似文献   
98.
近年来,国内学者强调对于复杂和超限结构需进行中震性能设计,即在小震弹性设计后进行中震下的承载力复核及调整,然而中震设计能否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仍存在争议.为探究中震设计与小震设计方法的差异,本文依据现行规范,以设防烈度、结构高度和场地类别为变化参数,建立了48个典型RC剪力墙模型,并分别以"小震"、"高规中震"、"广东...  相似文献   
99.
福建沿岸不同海区夏季浮游植物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台湾海峡》2009,28(4):496-503
结合福建省“908专项”,于2006年7~8月对福建省沿岸海域水采浮游植物的种属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进行了大面积科学调查.结果表明,福建沿岸海域浮游植物隶属于6门57属127种,其中硅藻47属107种,甲藻5属15种,蓝藻1属1种,金藻2属2种,隐藻1属1种,裸藻1属1种.硅藻类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主导地位,优势种主要是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等.硅藻类广布,甲藻类在闽东海域及东山沿岸分布较多,蓝藻类检出率降低,裸藻类和金藻类检出率增高.表层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3222.59×10^4ind/dm^3,数量分布态势为近岸高、外海低,阂东和闽南高、闽中低.叶绿素a及优势类群的分布与数量分布基本一致.福建沿岸海域赤潮生物种类较多,是引发赤潮的潜在生物因素,一些赤潮生物已在闽南、闽东沿岸局部海域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0.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海洋科学》2010,34(2):33-39
2006年12月~2007年1月对福建省沿岸近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大面积科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福建近海浮游植物隶属于55属112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硅藻48属97种(含变种、变型),甲藻5属10种,蓝藻1属2种,金藻1属3种。硅藻类在种类和细胞丰度上均占主导地位,甲藻类多分布在闽中近海及东山沿岸,蓝藻类检出率降低,金藻类检出率增高。表层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422.31×102个/dm3,丰度分布呈闽南高,闽中次之,闽东低的态势。叶绿素a的分布与浮游细胞丰度分布大体一致,但在闽中、闽东近海存在近岸与远海的差异,与优势类群的水平分布也有差异。福建近海赤潮生物种类较多,是引发赤潮的潜在生物因素,一些赤潮生物已在闽南、闽中局部海域成为优势种。与以往同期资料比较,硅藻优势类群发生明显变化,甲藻种类数和细胞丰度增多;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明显增加,但水平分布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