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6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测绘学   152篇
大气科学   198篇
地球物理   234篇
地质学   755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39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01.
跨领域地理信息的语义共享的实现依赖于对地理概念的明确理解,而由于文字的模糊性,仅从地理概念的文字描述或定义来理解往往会有一定歧义。从认知原理看,地理概念的形成更多是对其外延进行归纳,并在大脑中构建出概念范例来完成。探索了一种在地理信息领域中构造地理概念范例的方法,即通过在概念文字描述中提取确定概念范畴及外延的本体属性,通过外延和实体属性来选择实例作为表达概念显著特征的范例。通过两个构建范例的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02.
岩浆岩分类是研究岩浆岩成因及其成矿作用的基础,传统的岩浆岩二维图解分类方法,因仅有个别元素参与分类、岩石矿物学定名无法保证统一性等因素,其分类结果不够精确。本文基于地质大数据研究基本思想、方法,应用多元统计"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算法,分别构建起"北山地区基性-超基性岩氧化物定量分类系列模型"和"北山地区基性-超基性岩氧化物+微量元素定量分类系列模型"。前者将北山地区406件基性-超基性岩样本,在10个氧化物变量空间分为2大类共9个小类,其中89%的含矿样本分布在占总样本量44%的3个小类中。后者将北山地区266件基性-超基性岩样本,在34个氧化物及微量元素变量空间分为2大类共8个小类,其中98%的含矿样本分布在占总样本量33%的2个小类中,且81%的含矿样本分布在仅占总样本量21%的Ⅰ222分类中,在该分类中含矿样本数占该分类样本的61%,则有理由认为剩余39%的样本所在岩体为找矿的有利岩体。上述二个模型分类结果中含矿样本对定量分类的高度选择性,充分证明所建定量分类系列模型对北山地区基性-超基性岩成矿岩体分类的高度有效性,为北山地区基性-超基性岩成矿岩体预测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03.
采矿塌陷在开采施工中被给予了特别关注,也是施工地质灾害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已有地震记录中不乏对其形态辨识,然而少见对塌陷机理和发生过程中能量转换等较全面的研究。温岭市长屿硐天采矿遗址区碧玉潭洞室群1997年8月11日早晨发生持续时间约20 s大塌方。现场残留了面积约31 380 m2、体积约1.35×106 m3的塌陷岩体。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塌陷过程追溯、邻近地震台站频谱记录分析,笔者认为这次发生在凝灰岩中的大规模塌陷系因地下采石过程中保安矿柱被过量开挖掉而引发局部顶板破裂和应力分布的大改变,进而发展至整个矿区岩体塌落破坏,使矿坑积水飞溅和压缩空气冲击波带来了沿途150 m范围内人员伤亡、树木折断和财产损失。塌陷区南93 km的温州台地震波谱记录了这次采矿塌陷地震活动,其波形数据与现场塌陷破坏能量转化情况基本吻合。在采矿活动中保安矿柱的合理配置、为人员安全设置变形破坏过程监测等,是需考虑的预防塌陷措施。  相似文献   
904.
针对多系统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性能,基于MEGX跟踪站实测数据,分析了单系统、双系统以及三系统组合下的动态、静态精密单点定位性能.经研究发现,相较于单双系统,三系统组合能有效增加卫星可见数,改善卫星空间分布结构,提高精密单点定位精度.三系统组合静态精密单点定位E、N、U方向的RMS值和收敛时间分别为0.68 cm、1.11 cm、1.55 cm和12 min、11 min、15 min;动态精密单点定位E、N、U方向的RMS值和收敛时间分别为0.91 cm、1.14 cm、3.79 cm和13 min、10 min、16 min.  相似文献   
905.
??????????????ITRF??????μ???????????????????????????????????????????????????????о????????????????????????????????????????????о????????????????????????????????????????????????????????????????????ο??????м????????????????о????????????????????????Ч?????????????????????????Ч???ο???????Ч???  相似文献   
906.
907.
原地宇宙成因核素(TCN)测年靶标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益于高能加速器质谱的发展及其分析精度的提高,TCN测年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被成功应用于解决诸多领域关键性的年代学问题研究中,对地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TCN测年由测年靶标制备、AMS测量及数据分析等步骤组成。其中测年靶标制备直接影响AMS的测量结果,进而影响可靠年代学框架的建立与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测年靶标制备首先是代表性样品的采集,继而是所用靶标矿物的提纯,再者是所测元素的分离提取,最后是靶标压制。此处以第四纪冰川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TCN放射性核素10Be与26Al为例,结合冰川侵蚀与沉积地貌的分布及其特征,从样品采集、石英提纯、10Be与26Al核素的分离提取及最后的靶标压制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初涉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学者提供TCN测年靶标制备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地学其他研究领域该测年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8.
采用全尺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材料(陶粒、砂)填充不同类型屏障(连续型、非连续型)的隔振效果。同时,为弥补试验研究的不足,辅以数值研究。为此,在试验研究开展之前,在原场地上进行了面波多通道分析(multi channe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简称MASW)试验,以便获得场地的动力学特性,作为数值研究的基础。随后,开展试验工作以便获得场地固定点的传递函数与衰减分贝;并使用数值方法,编制程序计算加速度分量的空间分布场。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后发现,隔振材料影响在低频处,两者差异不甚明显;在中频处,两者差异开始显现。陶粒的隔振表现接近空沟;在高频处,因土体的阻尼作用明显,材料影响难以表现。综上所述,陶粒的隔振效果远优于砂,整体表现接近空沟。屏障类型影响:当频率为30 Hz时,屏障的作用甚微,分量的空间分布形态以振源为圆心,呈环形分布;频率为50 Hz时,环形分布被屏障打破,其形态由环形变为椭圆形,而短边则指向波阵面方向,令一定强度的分量拒止于屏障的后区域;频率为80 Hz时,土体阻尼作用明显,以致两者差异不甚明显。综上,连续型屏障的隔振效果远优于非连续屏障。材料与屏障类...  相似文献   
909.
深部煤层冲击地压诱发瓦斯涌出、突出事故频繁发生,对井下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威胁,厘清瓦斯对煤岩力学性质、冲击倾向性演化规律是建立有效防治手段的基础。运用物理试验方法,基于自主研发的可视化煤岩流?固耦合试验系统,研究瓦斯压力影响的煤岩吸附、力学性质及碎块分布规律,分析瓦斯影响的煤岩冲击能指数演化特征与机制。结果表明:具有强冲击倾向性煤岩的瓦斯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模型,随瓦斯压力升高,煤岩软化特性越发明显,弹性模量、软化模量均呈阶段性降低,瓦斯对二者在煤岩峰值前后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且存在临界压力,试样破坏形式呈“脆性张拉→剪切→张拉+塑性流动”过渡,冲击能指数与试样碎块尺度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V”形变化特征,破碎后具有更多盈余能;含瓦斯煤岩小尺度碎块是灾害发生的客观条件,瓦斯膨胀能为煤体动态失稳提供了额外的能量,增大了冲击地压发生过程的强动力性和破坏性,这种煤岩基质骨架与瓦斯运移的固?流耦合降低了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指标且具有更高的致灾潜能。研究成果与启示为进一步判定深部高瓦斯煤层灾变倾向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提供了试验基础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10.
在深入了解北斗卫星通信功能流程及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北斗卫星传输技术的优势,研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器,开发了由野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层、北斗通信系统、信息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通过典型地面沉降区、矿山形变区的示范应用情况,深入分析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技术的应用条件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