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董逸  刘敏  王金霞  肖天 《海洋与湖沼》2011,42(1):148-156
使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钝顶螺旋藻25天,发现随螺旋藻生物量的增长,细菌生物量有一定的增长趋势.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螺旋藻培养过程中细菌种类组成,发现在不同时期细菌群落组成变化明显.通过DGGE图谱中18条特征条带的克隆、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其中有8条序列与а变形菌纲序列相似,3条与拟杆菌纲序列相似,2条...  相似文献   
202.
胶州湾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7年1—12月在胶州湾搭载"创新号"考察船完成了12个航次的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胶州湾纤毛虫丰度的范围为41—31077ind/L,生物量范围为0.06—99.37μgC/L。表层纤毛虫平均丰度于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6065ind/L),12月为最低值(843ind/L);平均生物量8月达全年...  相似文献   
203.
针对4类持续性、灾害性天气,利用集合平均、离散度、概率以及盒须图等方法对T213集合预报的数据进行再加工,得到其中期概率预报,包括全国范围的持续性降水、南方春季持续低温(重度低温)、南方春季低温(重度低温)连阴雨、江淮梅雨。其结果表明:(1)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持续性降水过程,各类图都能很好的反映集合预报中不同量级的降水预报在10天之内的落区变化以及持续情况,并与实况对应较好。(2)对于南方低温和低温连阴雨,集合平均、离散度和概率图都能明显的反映出实际天气过程和范围的变化。(3)对于江淮梅雨这5个指标站的盒须图,能明显看出各集合成员在15个集合成员中的相对位置,以及数据的分布情况。同时还能看出集合成员与集合平均数之间的关系。梅雨日概率图则能直观的反映出10天之内每天达到梅雨日标准的概率,更有利于判断梅雨天气。  相似文献   
204.
高原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易多发、强度大、影响重、预报难,但针对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及其短临预报系统的总结还较少。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显著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的影响,高原强对流天气具有不同于东部平原地区的独特特征,其研究进展概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概括了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西藏地区强对流天气研究的进展,包括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高原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技术、相关短临预报系统等,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短临预报系统建设提供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205.
江淮梅雨季亚洲阻塞高压活动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60—2018年6—7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同期中国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对江淮梅雨季亚洲地区阻塞高压活动地理分布、关键区阻塞高压事件活动频次、生命周期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江淮梅雨异常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近59年江淮梅雨季(6—7月),亚洲阻塞高压事件共计363次,其中心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区域(40°—80°E)、贝加尔湖区域(80°—120°E)和鄂霍次克海区域(120°—160°E)3个关键区。(2)3个关键区阻塞高压事件的次数和累计日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鄂霍次克海、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区域。双阻塞形势以乌拉尔山-鄂霍次克海双阻居多,约占亚洲地区双阻日数的60%。阻塞事件的平均生命周期7 d左右,最长维持时间为13 d。(3)3个关键区总的及分区的阻塞次数和日数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并呈增加的趋势,其中线性增加趋势最为明显的是鄂霍次克海区域,与近59年江淮梅雨季的累计雨量增加趋势一致。(4)江淮梅雨季降雨量多寡与阻塞高压活动密切相关,梅雨正(负)异常年鄂霍次克海区域、乌拉尔山-鄂霍次克海双阻日数和次数显著偏多(偏少),而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区域的阻塞高压事件与梅雨关系并不显著。(5)江淮梅雨季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日数多寡可能与前期海表温度异常信号ENSO有关。   相似文献   
206.
我国中东部地区夏季MCS统计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曾波  谌芸  肖天贵 《气象》2013,39(2):180-185
目前较详细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分类普查研究还较少.文章使用我国风云2号地球静止卫星红外数字图像资料分类普查了2008-2010年夏季(6-8月)我国中东部地区(27°~40°N、110°~124°E)中尺度对流系统时空特征.根据尺度大小将MCS分类为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又根据MCS形状将MαCS分类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PECS),MβCS分类为β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βCCS)和β尺度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MβECS).3年夏季共识别了208个MCS,其中68个MαCS和140个MβCS,拉长状系统居多,占MCS总数79.3%,这表明拉长状的MCS是该区域夏季的主要对流系统.从月际变化来看,7月最多,8月次之,6月最少.大部分MCS移动路径自西向东,少数为自南向北或自北向南的移动路径,自东向西的路径极少.MCS形成高峰时段为9-10 UTC(世界时),成熟高峰时段为10-11 UTC,消散高峰时段为12-13 UTC,生命史约为6.5h.MαCS从形成到成熟需3~4 h,成熟至消散需4~5 h;MβCS发展和减弱时间相当,为2~3 h.  相似文献   
207.
本文通过成都城市发展前后气候要素变化的对比分析,探索了城市化对成都市气候影响的基本规律,并用统计方法得出了城市“热岛”强度(△T,△Tmin)与城市人口总户数及建成区面积密切相关的客观事实,为改善和治理成都城市气候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8.
利用1981~2015年成都平原经济区50个气象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平原经济区气温空间分布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其中遂宁、资阳、成都东南部、眉山东部、雅安南部以及乐山东北部气温较高,而峨眉山及绵阳北部龙门山脉气温较低;时间变化上,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在1996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成都平原经济区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是峨眉山-眉山西部-雅安中部区域较多,成都西部以及绵阳市中西部次之;时间变化上,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表现出雨热同期的特点,近35a呈较显著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9.
提高《测量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测量学》是测绘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土木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影响教学效果的几个问题,介绍提高《测量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10.
毕金孟  蒋长胜  来贵娟 《地震》2022,42(1):33-53
为系统地考察全球强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 对可操作的余震预测(OAF)模型的构建、 地震危险性评估以及序列参数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采用可充分利用不完整性地震记录的Omi-R-J方法, 对1973年以来的全球225个M6.5以上地震序列进行了参数拟合, 并对参数拟合情况以及参数与板块边界之间的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获得了225个序列参数的拟合结果, 显示序列参数呈现一种优势分布特征, 参数平均值为p=1.0102±0.1777, log10c=-3.1896±1.3249, log10k=-4.3609±1.4596, b=0.9919±0.1651; 序列参数与板块边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美洲段p值较小, 北美洲段的b值较小、 p值较大等。 上述序列参数的计算、 分布特征的研究以及序列参数与构造带相关关系的探讨, 旨在为进一步开展强震序列参数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