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71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南祁连奥陶纪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里东运动是祁连山早古生代以来较为重要的构造变形期, 其中以发生在晚志留世与早泥盆世之间的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在加里东早期开始有花岗岩类侵入体涌现, 到加里东晚期时, 南祁连出现较发育的中-酸性侵入岩, 并尤以南祁连西段较为集中, 这些岩体见于哈拉湖周围以及阳康、织合玛等地。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方法, 对南祁连扫迪南部侵位于志留系巴龙贡葛尔组(Sb)中的花岗岩体进行了精确的锆石U-Pb定年研究, 结果表明, 花岗岩中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61.5±1.6 Ma, 指示扫迪南花岗岩体的地质时代属中奥陶世晚期, 故巴龙贡葛尔组(Sb)时代应该早于中奥陶世。   相似文献   
52.
青藏高原中部温泉盆地西缘的晚新生代正断层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温泉盆地西侧发育了1条倾向东的强烈活动的近SN正断层——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它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自晚新生代以来发生近EW向伸展变形的产物。晚新生代以来,该断裂上的最大垂直错动量不会<21km,错动中生代褶皱地层所暗示的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0±22)km。第四纪期间,该断裂发生了多期活动,形成了山前的多套断层三角面和多级断层陡坎地貌。根据断裂垂直错动晚第四纪期间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地貌体所形成的断层崖高度估算,其晚第四纪以来的最大活动速率不超过12mm/a,平均活动速率为045mm/a。初步的探槽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沿该断裂至少发生了3次震级不同的古地震事件。综合该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特点推断,它是在未来具有较大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一条重要控震断裂  相似文献   
53.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和世界最主要的大河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因此,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的特征与变化,特别是长江河口地区的河谷变迁与三角洲发育,对于该地区的国计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的科学调查研究,已经走过了整整的一个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从现代三角洲发育、末次盛冰期长江河谷的深切与充填作用及冰后期地层的沉积相变化,埋藏硬土层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古土壤学性质,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时期的海侵地层层序与新近纪及早、中第四纪地层及其沉积环境,以及从三角洲钻孔的碎屑锆石、独居石年龄谱及沉积物成分和地球化学组成随时间的变化来推论长江贯通三峡的时间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所存在的问题,按照研究时间的大体顺序和地层的新老次序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和简要评论。最后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概括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一个世纪来研究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和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工作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引起广大同仁及有关部门的注意,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54.
通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终端在东昆仑试验区不同海拔高度、天气条件、地貌构造及移动状态下的示范应用,总结归纳了该定位系统在野外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特点及不足,并对未来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试验应用结果表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提高地质调查效率、保障野外地质调查人员人身安全、野外作业管理以及野外应急服务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系统目前存在的定位精度不尽如人意、定位信号受地貌构造、天气和移动方式影响不甚稳定的现象,是其今后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5.
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纳赤台群是东昆仑造山带重要的岩石地层单位,对恢复早古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形成构造环境分歧较大。在野外详细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碎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环境,为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地球化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纳赤台群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前盆地沉积,该结果与前人根据地质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56.
欧美国家地质填图的理念、管理与战略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刘凤山  胡道功 《地质通报》2009,28(10):1405-1410
欧美国家地质填图历史悠久,地质填图一直被各国地调机构视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从其发展规律、理念、管理与战略几个方面探讨了欧美国家地质填图的主要特点,认为欧美国家地质填图的核心理念200年来没有改变,其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57.
根据采集的天然断层泥样品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和吐谷鲁逆断裂带中断层泥进行了显微构造、显微形貌和分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断层泥至少存在三期变形 ;同时断层泥和石英碎粒中既发育有线状擦痕、阶步等典型的粘滑活动显微构造 ,也发育有剪切滑动、定向排列等典型的蠕滑活动变形现象 ,说明了断裂活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断层泥的分形研究表明 ,霍尔果斯和吐谷鲁断裂带断层泥分维值分别在 2 .17~ 2 .6 3和 2 .76~ 2 .89变化 ,分维值与断层运动方式粘滑或蠕滑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 ,断层泥分维值能否作为判别断裂活动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8.
地表调查发现,之前通常被作为两条断裂的哈巴雪山东麓断裂和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实际上隶属于一条整体凸向东北的弧形正断层——哈巴一玉龙雪山东麓断裂的南、北两段.该断层在大具以西为北西走向,倾向北东;向南转为近南北向,倾向东;构成了三角形断块隆起区(哈巴一玉龙雪山)与其东侧大具.丽江第四纪裂陷盆地间的主边界断裂.相关的晚第四纪地貌体垂直错动及其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它在晚第四纪期间有强烈活动,其平均垂直活动速率波动于0.3~1.4mm/a间,其中末次冰消期后的断裂活动强度明显增大.该断裂显著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其走向的大角度弯曲实际上代表了滇西北“Z”字型裂陷带端部的地表变形样式,是该区在近东西向伸展变形背景下叠加了微断块顺时针旋转的直接变形响应.  相似文献   
59.
鄂西清江上游NE向活动断层束分段分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清江上游NE向断层束7条区域性活动断层的轨迹结构,并依据断层几何轨迹的间断、连接和重叠特性,划分断层带的相对独立断裂段;进而利用分形分维分析,分别估算活动断层和相对独立断层段的轨迹结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条断层的轨迹结构具有其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咸丰断层分维值最高(D=1.268),齐岳山断层带分维值最低(D=0.980);每个相对独立的断层段也具有特征性的分维值,其中,郁江断层带的Ⅱ段的分维值最高(D=1.318),齐岳山断层带的Ⅰ段的分维值最低(D=0.962);断层轨迹结构越复杂、分段阶区分支断裂越多、分维值越高,其现今活动性越强;活动断层分段分形分析是进行断层活动性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0.
仙女山断裂带断层泥分维值与断裂活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断裂带内的断层泥是断层新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断层新活动的多种信息。依据分形理论对仙女山断裂带内断层泥粒度分维值与断裂活动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仙女山断丢以粘滑为主,兼有蠕滑。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对仙女山断裂活动及其对水电工程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