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130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308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0篇
  1966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71.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子一代杂种优势的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简称SRAP)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子一代及其双亲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从不同的引物组合中筛选出9对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组合,9对引物共产生了121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7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1.89条多态标记.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99 9、0.218 9、0.334 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是0.196 4、0.141 1、0.218 9,栉孔扇贝与杂交后代的遗传距离是0.107 4,虾夷扇贝与杂交后代的遗传距离是0.228 7,聚类分析也显示了这一特点.从变异贡献率来看,3个群体的总变异中,有37.31%的变异来源于群体间,62.69%的变异来源于个体间.  相似文献   
172.
中国近海秋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秋季搭栽开放航次时黄海、东海、南海3个海域共10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以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3个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以黄海最高,为(2 132±946)个/10 cm2,东海次之,为(1 954±2 047)个/10 cm2,而南海仅(156±56)个/10 cm2;平均生物量(干质量)依次为(2 193±1 148)μg/10 cm2、(1 865±1 555)μg/10 cm2和(212±22)μg/10 cm2.3个海区分选出的14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中,丰度上均以自由生线虫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量的85%、89%、85%.在生物量上,黄海以自由生线虫贡献最多(33%),多毛类居次;东海二者比例相近(约为37%),而南海则以多毛类占绝对优势(56%).在小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上,3个海区差异较大:分布于沉积物表层0~2 cm的小型底栖动物在黄海高迭90%,东海仅46%,在南海为63%.统计分析表明,本研究站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沉积物中的叶绿素及脱锾叶绿酸含量和底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该结果与本航次之后在广东湛江和海南以东的南海海域开展的908调查结果形成了鲜明对照,后者的小型底栖动物及线虫丰度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近海受人类干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3.
5月27日,一项紧密结合国土资源部门实际的“双建、双优、双保、双评、双树”(即:五双)工程,在绥化市国土资源系统开始启动。  相似文献   
174.
GML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凭借其开放和可自我描述的格式体系、完善丰富的空间数据表达技术、灵活多变的应用模式生成方法,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GML迅速在空间数据的建模、传输与交换、集成与共享和空间互操作等诸多G IS研究与应用方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国内与GML相关的研究课题、博、硕士学位论文和公开发表的核心期刊中文论文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GML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并就GML规范研究、GML技术研究和GML应用研究三个方面提出了国内GML研究与应用面临的挑战、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形成了众多特色鲜明和高水准的GML研究团队与研究成果,但随着GML研究与应用的逐步开展,国内GML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工作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丰富与完善GML规范,深化GML技术研究,建立多层次的GML应用技术模式,开展基于GML的空间服务应用,发展GML软件工具,积极参与GML国际规范的修订,将是未来我国研究人员开展GML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5.
由于南北两南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自然资源潜力,两南的科学南南已成为世界大国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的投入和产出持继增强.南地领域的科学南南内容广泛,涉及天中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领域,本中首次通过中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15—2017年国际南地南南格局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从发中趋势、主要发中国家、发中...  相似文献   
176.
随着探测和考察手段的丰富,地磁观测数据大量增长且呈现出多源、多分辨率、异构等特点.传统的语义组织模型难以支持大规模异构数据的高效存储、处理与关联分析,应建立一种面向动态地球磁层的时空数据组织模型,在提高数据检索效率的基础上兼容多检索模式,以满足数据的高效检索、呈现、分析和过程事件的演化等应用需求.本文基于漂移壳对地球磁层进行多层级时空剖分及编码,实现了地球磁层时空框架的建模;结合多卫星能量粒子探测数据及辐射带粒子通量模型数据,设计了基于该时空框架的数据重组方案,进行了数据一致性验证;基于HBase数据库及HBase协处理器技术构建了重组方案对应的物理存储模型,并设计了查询算法用于对该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数据组织模型实现了数据和时空框架之间的有效映射,极大地提高了数据检索效率,并且兼容了语义检索、时空位置检索、时空关系检索等多种模式,为动态地球磁层大规模观测数据组织与高效检索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相似文献   
177.
辽宁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集计算辽宁省2001—2019年植被覆盖度,并结合MODIS土地覆盖产品和辽宁省61个气象观测站气温、降水资料,重点探讨辽宁省5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辽宁省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48,且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近19 a来,...  相似文献   
178.
土耳其索戛纳铬铁矿位于土耳其中东部埃拉泽省,地处安那托利亚高原与亚美尼亚高原交接部位,是土耳其最重要的铬铁矿成矿区。铬铁矿赋存于以方辉橄榄岩、纯橄岩为主要岩相的超基性岩内,是典型的阿尔卑斯型铬铁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状和脉状。矿石主要为稀疏—中等浸染状及部分稠密浸染状和致密块状。  相似文献   
179.
人为地质作用对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石漠化面积很大,严重影响该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有研究成果认为石漠化的形成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和地质背景。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石漠化的成因,提出导致我国西南地区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地质效应——人为地质作用,特别是其中的人力剥蚀作用和人力诱导地质作用。露天采掘等人类活动产生人为剥蚀作用可直接制造"人造荒漠",这种成因的石漠化土地面积约占10.7%;绝大部分的土地石漠化是由乱垦乱牧、乱砍滥伐、粗放耕作等不科学的土地利用活动所产生的人力诱导地质作用造成的;工业生产中的"三废"排放,过量采取地下水和采矿活动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也会产生人力诱导地质作用,造成土地石漠化。  相似文献   
180.
相干斑抑制是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 SAR)图像分析的重要预处理步骤。为了更好地抑制极化SAR图像中的相干斑,本文综合目标的异质性和结构信息,提出基于目标异质性的非局部均值滤波方法。首先利用K分布距离度量目标的异质性,并以异质性为基础,保留图像中的点、线等高异质性目标;然后计算图像块之间的异质性差异,最后将其作为度量非局部均值加权滤波像元相似性的权重系数,实现对Pol SAR图像的相干斑抑制。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相干斑,同时对细节信息和极化信息也具有良好的保持性,能够为后续的图像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