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二维冰雹云数值模式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焕斌  王思微 《气象学报》1988,46(2):227-236
本文介绍一个面对称的二维冰雹云模式,其动力学方程基本包含各种动力因子;嵌入改进的降水物理过程,可以描述粒子分布的双参数变化;设计一种新的悬浮边界,可改善边界的影响,设计降水粒子场外边界形态变化子程序,可描述流场和降水粒子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雷达回波特征。利用该模式,模拟计算出冰雹云弱回波结构,并研究不同热力扰动场、不同切变风场下对流流场的流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大尺度探测网的建立和健全,对大尺度天气学的掌握有了长足的进展,使中、短期天气形势预报的准确性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对于一些危害性强对流或局地气象过程还了解得不多,其预报也困难重重。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这类天气过程常常是由空间尺度较小(十到百公里)、时间生命较短(一到几小时)的所谓中小尺度系统造成的,而现有的常规观测网空间格距太大,观测时间的间隔太长,捕捉不住它们,因而对它们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许焕斌  王思微 《气象学报》1986,44(3):314-320
超级单体风暴出现与一个独特的垂直环流的形成相关联着,其特点是一支强的云内上升气流与一支紧靠着它的湿下沉气流相伴。在条件不稳定大气中,一支强湿上升气流的形成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一支湿下沉气流的发生则比较复杂。看来在湿下沉气流发展中有二个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一是云体要有一个预发展过程,形成一个足够大的对流云体和产生大量的凝结水;二是在云的移向后侧有突发性的干冷空气的平流突入,而不是经常起阻尼作用的湍流和夹卷混合。为了试验这一设想,设计了一个双路一维时变对流云模式,一支描述云和降水发展过程,并供给水凝结物,另一支描述干冷环境气流的中层突入和下沉气流的发展。试验结果表明,这一设想原理上是合适的,说明云和降水发展过程在中尺度垂直环流形成中起重大作用,而且干冷空气突入量,水凝结物供应量,以及凝结物的微结构等影响着下沉气流的强度。  相似文献   
14.
许焕斌  王思微 《气象学报》1985,43(2):162-171
在雹云物理和防雹研究中需要有一个较简单的模式。现有的较简单的一维模式由于没有考虑融化作用对雹分布谱截距的影响,严重歪曲了零度层以下雹谱应有的物理图象,使人们难以相信模拟的结果。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能反映融化对冰雹双参数分布谱演变影响的一维时变模式。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式较为合理地描述了零度层以下的雹谱演变过程。利用这个模式,计算了一批例子,研究了温度层结,湿度,成雨能力,及冰雹浓度对雹云发展过程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雹暴结构和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利用潍坊CINRAD/SA新一代天气雷达、青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和实地冰雹调查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山东诸城的一次罕见强雹暴过程的天气背景、风雹灾害、雷达回波演变、雹云结构及大冰雹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冷涡天气系统影响,鲁中山区、鲁东南地区低层暖湿、高层干冷,0—6 km高度风矢量差为30.3 m/s,十分有利于强雹暴的发展。雹云发展迅速,历经发生、跃增、酝酿、降雹和消亡等5个阶段,在发生阶段即观测到中气旋、有界弱回波区等结构并不断增强,长时间维持;降雹阶段的雹云具有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悬垂回波—回波墙和“S”型水平流场等特征,有界弱回波区与旋转上升气流和水平速度为0的“0线”结构相关联,“0线”穿过悬垂回波和有界弱回波区顶部强回波区,指向雹云对流上冲云顶,具有特定的成雹功能;强降雹时段,雹云有界弱回波区北侧回波墙及其上方强回波区的水平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对应的差分反射率因子大多为?1—0 dB,表明为大冰雹的聚集区。依据对成熟阶段雹云雷达回波形态、径向速度和三维风场的分析,给出了实例雹云内主上升气流框架和具有成雹功能的“0线”结构示意图,有助于理解“0线”结构在大雹循环增长中的可能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许焕斌 《干旱气象》2009,27(4):305-307
中国人工影响天气已进行了50a,对它在水资源、减(水、旱、雹)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又很急迫,因而在这一领域逼着我们在世界上要做先行者,必需在这一科学技术领域有所创新、有所作为。除了要提升具体的科技水平外,更新一些学术观念也许是必要的,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明确问题,抓住重点,尽快见效,还可以为年青人的创新或解除困惑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许焕斌  段英 《大气科学》2001,25(2):277-288
在播撒防雹中,如何实现人工雹胚与自然雹胚的增长竞争是决定防雹效果的关键,这实质上也是雹云物理的关键课题。经过对强对流(雹)云的流场特征和相应的过冷水场配置的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1)由于雹云流场的对流性,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主上升气流区和相对于云体的水平风速零的区域,它在垂直剖面上,可呈现出一条零线,可长大成冰雹的水凝物粒子是绕零线循环运行增长的,并逐步进入主上升气流区;(2)在雹云中存在着冰雹“穴道”,它位于主上升气流区边侧及零线下的入流区,其体积约为雹云总体的6%或更小,不论自然雹胚或是人工雹胚,只要进入“穴道”都经历着循环运行增长,其轨迹是相互交叉的,因而可以实现平等“竞争”;(3)“穴道”的存在和位置由流场特征决定,运行轨迹的基本形态也由流场决定,而粒子增长率及运行路径的长短由“穴道”内的过冷水场(过冷度和量)决定。  相似文献   
18.
Downburst is a very dangerous weather phenomenon for aeroplane taking off or landing. In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itial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downburst an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condition and the microstructure of cloud-precipitation particles on thedownburst development processes, we have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a modeling scheme by makinguse of our own non-hydrostatic compressible mesoscale-γ model including necessary cloud-precipi-tation processes. The initial conditions of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wind are from an observationcase in which the downburst occurred. The results of computations demonstrate the evolution ofdownburst and show the variation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and microphysical parameters. Some ofthe mechanisms about the downburst occurrence have been obtained. Computation results mayhelp airport forecasters to determine the occurrence of downburst better.  相似文献   
19.
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上的雹云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的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和社会影响差别很大。通过对北京地区2001年和2002年出现的32次降雹时伴随出现的天气现象分类和对雹云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场图像特征的分析统计, 得出“大风区”、“中气旋”是经常出现降雹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图像特征。“大风区”常伴随出现强风冰雹, 而“中气旋”则常伴随出现暴雨冰雹, 这对于判别冰雹云产生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是有指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系统回顾了冰核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冰核对云的宏微观特征、对流系统结构和强度、辐射、雷电、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影响途径,并从云微物理过程的角度解释了其影响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通常情况下,冰核浓度增加,冰晶浓度增大,云滴浓度减小,云的生命史延长;2对于发展阶段的对流云,冰核在温度较高的过冷区活化使潜热在中低层提早释放,增加了对流系统中层不稳定能量,促进了对流系统的发展;3卷云中冰核浓度的增加,改变了冰相水物质与液相水物质的比例;削弱或抑制了卷云中同质核化,增大了卷云中冰晶粒子的平均半径;4冰核浓度的增加,能够使到达地气系统的净辐射增加;5冰核浓度的变化能够引起雷电活动发生频次和强度的变化;6冰核浓度增加,引起降水量的变化不确定,即降水量增加、减少或者变化不显著的情况都可能存在。这些结果为改进数值模式中冰核活化参数化方法提供指导,从而提高数值模式对云和降水的预报能力;同时为人工影响天气选择合适的人工催化剂和撒播时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