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310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2005-2011年省域就业人数,从全域和局域角度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聚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呈东、中、西梯次递减的"半环状"发展格局,并存在显著性的地理集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业具有明显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和地理集聚现象;房地产业在2008年和2011年存在明显的地理集聚现象;不同行业局域上存在聚类和异常值的省区分布有所不同;不存在地理集聚现象的三类行业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相似文献   
42.
对广西夏季降水量进行EMD分解后,利用均生函数相关法,比较不同IMF分量组合建模的预测,不同组合试验预测显示,用前二个IMF分量组合建模预测是最佳的组合方案。经对2001—2010年共10年广西夏季降水量实际预测检验表明,趋势预测准确率达70%以上,对夏季降水量预测较有参考价值。为基层台站的气候预测及服务提供一个客观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43.
皖赣两省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黄山、三清山、天柱山、九华山、牯牛降等地质公园更是以独特的花岗岩地貌景观闻名于世。通过对地质公园内造景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证明上述地质公园内的花岗岩集中形成于135~125 Ma,属于早白垩世强烈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花岗岩高硅、富碱、过铝,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Eu强烈亏损,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型;强烈亏损Ba、Sr、P、Ti,形成四个明显的凹槽,具有造山后铝质A型花岗岩的岩石地化特征,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或者高分异花岗岩。上述花岗岩主要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的构造背景。该构造背景下产出的花岗岩以浅色矿物为主,暗色矿物含量稀少,抗风化蚀变能力更佳;并具有多组密集的原生节理,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4.
Galileo 系统的时间保持主要依靠精密定时设施PTF 实现,并通过时间服务提供商TSP 实现系统时间向UTC 的精确溯源.阐述Galileo 系统的内部结构,并对其时间保持和溯源体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5.
张建霞  张健雄  王宝山 《测绘科学》2007,32(6):79-80,26
准确、翔实的土地数据是土地调查的前提和基础,而土地数据的获取离不开测绘技术手段的支撑。航空摄影测量是我国基础测绘手段之一,随着数码相机技术的发展,数码航测技术已初见端倪,并成为当前航测领域中应用研究的热点。本文首次论述了数码低空航测手段的原理、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分析了其相对于传统航测手段的优缺点,并结合焦作市地籍测量应用实例加以说明,最后阐明了数码低空摄影测量应用于我国土地调查的意义、可行性与高效性。  相似文献   
46.
氦气作为重要的稀有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东北地区氦气资源调查研究程度较低,资源状况不清,富集规律不明。为了认识东北地区氦气资源前景,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主要盆地氦气资源调查研究进展与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结合对松辽、铁法等盆地天然气田含氦情况的调查研究,总结了东北地区氦气富集成藏地质条件。研究认为,东北地区氦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辽河盆地、铁法盆地等重点盆地,氦气载体类型主要有烃类、二氧化碳和地层水等,氦气成因类型为壳–幔混合型;东北地区广泛发育的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提供了丰富的氦气来源,深大断裂的发育为氦气的运移聚集提供了必要的通道,良好的保存条件有利于氦气的富集与成藏。  相似文献   
47.
渤海湾周缘高温地热异常区是华北重要的地热资源区,研究其浅层高温地热异常及深层高温地热结构,是解决中国东部高温地热勘查开发瓶颈的重要基础,对加快构建东部现代能源体系、推进“双碳”目标进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最新的中国大陆岩石圈速度模型USTClitho2.0和航磁资料,在大地热流资料约束下,本文计算了渤海湾周缘浅层与深层高温热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居里面平均深度20.8km,居里温度420℃,中、上地壳高温热结构与居里面起伏形态密切相关。上地壳生热率随深度增大而递减,反映了放射性生热元素向上迁移、在浅层富集的垂向分异特征。Moho面温度在600~800℃之间,岩石圈底界面1300℃等温面深度在66.3~97.5 km之间,平均值为76.8 km。依据USTClitho2.0模型Vp、Vs速度结构,本文修正了前人的地壳分层结构及上地壳生热率,计算了研究区内全部91个大地热流点的壳幔热流比,结果表明:Qc/Q=56.4%、Qm/Q=43.6%, Qc/Q>Qm/Q,显示该区为“热壳”结构。前人认为此区是“冷壳热幔”型热结构,本文的计算结果修正了前人的认识,指出上地壳层热流在地表总热流...  相似文献   
48.
西拉木伦构造带北部双井地区发育一套巨厚的、成熟度低的快速堆积的粗碎屑沉积建造,为同造山磨拉石沉积,前人称其为克德河砂砾岩带并将其时代分别划为中二叠世(哲斯组)、晚二叠世(林西组)。本次工作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大比例尺剖面测量,对取自剖面第下、中、上(1、25、86层)三个部分的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3个样品具有相似的主要年龄区间,依次为405-485Ma、401-463Ma、363-520Ma,其峰值年龄分别为427Ma、445Ma、440Ma,锆石数量分别占总量的48%、52.5%和38.75%;其次为大于1000Ma的年龄,锆石数量分别占30.7%、22.5%、45%,且均具有1800Ma和2500Ma左右的峰值年龄,明显具有华北板块基底年龄信息;自下而上3个测年样品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312Ma、376Ma,282Ma,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分别为304Ma、244Ma和245Ma。在第85层杂色复成分砾岩的灰岩砾石中发现晚石炭-早二叠世阿木山组的蜓和珊瑚化石,在41及43层发现中生代孢粉化石。综合碎屑锆石测年及生物化石研究结果,克德河砂砾岩带的时代应为中三叠世。推测西拉木伦构造带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化过程,中二叠世开始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进入碰撞造山阶段, 同造山磨拉石建造(克德河砂砾岩带)标志着中亚造山带演化的终止,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拼合造山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才结束。  相似文献   
49.
以渤海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9年6月(春夏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采集渤海海域的表、底层海水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水体中15种优控PAHs,并对其污染水平、单体组成、时空分布及来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月、8月和11月渤海表层海水15种PAHs的总浓度(∑_(15)PAHs)范围分别为10.1~67.0、3.20~24.2和6.14~21.5 ng/L,均值浓度分别为34.2±16.8、9.75±4.94和16.0±3.96 ng/L,季节性特征表现为6月>11月>8月。从存在形式看,海水溶解相中PAHs主要以低环为主,高环PAHs更易赋存在海水颗粒相中。水平分布上总体表现出近岸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河流输入是渤海水体中PAHs的主要来源,渤海南部海域受黄河流域河流输入影响污染尤其严重;垂直分布上春秋季节渤海表、底层没有明显的浓度差异,说明在强烈季风影响下水体垂直混合能力增强,而夏季则在中部海域形成PAHs表层浓度高、底层浓度低的现象,推测与夏季渤海中部冷水团和温跃层的出现有关。特征比值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的污染源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是渤海水体中PAH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0.
李源  许志琴  裴先治  张健  赵佳楠  张岚  武勇 《岩石学报》2015,31(12):3595-3608
最新的研究表明,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可以经宁陕左行走滑断裂带与大别苏鲁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连。对于这个模型,两带间的"连接枢纽"—宁陕走滑断层的活动时间是关键问题之一。研究显示宁陕断裂带是南秦岭中的一条走向近E-W的走滑剪切带,早期为左行韧性剪切变形,晚期叠加了左行脆性剪切变形。对带内千糜岩化石英片岩中的两期同构造花岗岩脉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和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研究,获得早期面理化细粒花岗岩的年龄为214.4±1.1Ma(MSWD=1.3),εHf(t)主要集中在-8.58~-0.29之间,tDM2=2.45~1.62Ga;晚期钾长花岗岩脉的年龄212.8±1.6Ma(MSWD=2.1),εHf(t)=-5.79~2.07,tDM2=2.53~1.49Ga。同位素数据表明两期花岗岩脉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是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晚期钾长花岗岩脉是早期花岗岩演化的产物。两期同构造花岗岩脉年龄的确定,表明宁陕左行走滑断层至少从晚三叠世中期之前就已经开始活动,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早-中侏罗世或晚三叠末。尤其是宁陕左行走滑断裂带与勉略缝合带具有相同的左行韧性走滑叠加晚期脆性走滑的构造样式和活动时间,表明二者的形成可能都与古特提斯洋的斜向俯冲或者扬子板块的顺时针旋转有关。本研究成果为南秦岭的"古特提斯洋缝合带"——勉略缝合带向东经宁陕断裂带与大陆俯冲和深俯冲形成的耀岭河-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接提供了关键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