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秦岭印支期花岗岩类分布十分广泛,形成时代集中于248~234Ma和224~211Ma两个阶段.其中,夏河岩体(248~238Ma)和温泉岩体(223~216Ma)的部分样品被厘定为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指示陆壳厚度大于50km.本文对西秦岭同仁地区舍哈力吉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舍哈力吉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岩组成,同时含有许多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MME).寄主岩中发育少量的钾长石巨晶,并且部分巨晶具有环斑结构.舍哈力吉石英二长岩化学成分比较均一,而且也显示出类似埃达克岩的一些地球化学特点,如富SiO2(66.07%~67.52%)和Al2O3(14.85%~15.95%),高Sr(560×10-6~692×10-6),低Y(11.4×10-6~12.9×10-6)和Yb(0.99×10-6~1.09×10-6),并具有较高的(La/Yb)N比值(27.8~34.3)和微弱的负Eu异常(δEu=0.77~0.95).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34.1±0.5Ma,表明其形成于印支早期.岩石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且K2O/Na2O>1,高Mg#(59~60)、Cr(69.1×10-6~81.2×10-6)和Ni(31.6×10-6~36.1×10-6),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为特征,(87Sr/86Sr)i=0.7075~0.7077,εNd(t)=-6.3~-6.1,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1.25~1.33Ga.舍哈力吉石英二长岩起源于石榴角闪岩相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之后经历了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和以斜长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寄主岩的环斑结构和相对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是高温幔源熔体对壳源富钾高黏度岩浆改造所导致的晶粥快速再活化的结果.西秦岭在印支早期可能并未经历显著的地壳加厚过程.西秦岭印支早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局部伸展环境,可能与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极性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方法测定了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内4个富碱斑岩的年龄.结果表明:剑川地区角闪正长斑岩形成时间为(37.6±2.2)Ma,姚安地区黑云母二长斑岩具有2组锆石U-Pb年龄数据,较年轻的一组为(36.86±0.63)Ma,较老的一组为(40.41±0.24)Ma,姚安黑云母角闪正长斑...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丁烁  黄慧  牛耀龄  赵志丹  喻学惠  莫宣学 《岩石学报》2011,27(12):3603-3614
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其锆石U-Pb年龄为213Ma,该时期东昆仑造山带正处于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晚期.与同时期东昆仑地区的其它酸性火山岩及世界其它处于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流纹岩相比较,这一套流纹岩显示高硅、高钾,低铝、低钙,高Nb、Ta及强烈亏损Sr、Eu的独特地球化学特征.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该流纹岩可能具有分别来源于地幔和上地壳的两个端元组分.通过讨论,本文认为这套高Nb-Ta流纹岩可能由以下机制形成:地幔碱性玄武岩浆(具有高Nb-Ta的特征)侵入花岗闪长质地壳,并在上地壳某处停留,大量斜长石发生分离结晶,导致岩浆Eu-Sr的极度亏损;同时,幔源岩浆的侵入引起上地壳围岩部分熔融,从而受到上地壳混染.新生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混合,并进一步结晶分异演化,最终导致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白金沟金矿床位于区域昆南断裂带北缘,区内广泛分布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板岩和灰岩。影响较大的断裂构造为三条压扭性断层,按先后成生次序分别是F1为210°∠35°~60°;F2为290°~300°∠25~30°;F3为10°~20°∠40°~55°,同时相应发育三组张裂隙。矿体产于千枚状碳质板岩中,主要矿体为含金石英脉,部分为蚀变岩。矿脉在地表倾同25°左右,在深部与F1产状基本一致。成矿期主要在″ 活动期间,赋矿构造主要是沿F1结构面形成的张裂隙,并形成走向290°~300° 的矿化石英脉带。另外在F3活动晚期,亦形成一部分走向NE- NNE的矿化石英脉,属于辅助成矿期。矿体规模与品位变化大。找矿预测主要应考虑″ 成矿构造和F3对矿体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幔流体在地质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一个前缘课题。提供了甘肃西秦岭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中各种形态分凝体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的资料,对分凝体的性质、深部地幔流体的成分及成因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钾霞橄黄长岩中分凝体是软流圈地幔流体活动的记录,其成因机制与岩浆作用对软流圈的开放和软流圈上涌的条件下,原生钾霞橄黄长岩浆的分异作用(特别是液态不混熔作用),以及岩浆的抽提作用、动态熔融作用等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长石有序度的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石是自然界非常重要的造岩矿物,广泛产于各种成因类型的岩石中,其总质量约占地壳质量的50%.长石的化学式通常表达为MT4O8,其中M=Na、Ca、K、Ba及少量Li、Rb、Cs、Sr等,它们为离子半径较大的一价或二价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离子;T=Si和Al以及少量的B、Ge、Fe3+、Ti等,它们多数为离子半径较小的四价或三价离子.  相似文献   
7.
西藏南部印度-亚洲碰撞带岩石圈:岩石学-地球化学约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拟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特别是印度-亚洲主碰撞带岩石圈结构、组成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印度-亚洲主碰撞带具有青藏高原最厚的地壳,由初生地壳及再循环地壳两类不同性质的地壳构成;青藏巨厚地壳是由于构造增厚及地幔物质注入(通过岩浆作用)增厚两种机制形成的.碰撞以来藏南地壳加厚主要发生在约50~25 Ma期间.青藏岩石圈地幔在地球化学和岩石学上是不均一的,至少存在3种地球化学端元:(1)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端元;(2)印度陆下岩石圈端元;(3)新特提斯闭合前青藏原有的岩石圈端元.在青藏高原还发现了一批壳幔深源岩石包体及高压一超高压矿物,对于认识青藏深部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识别出青藏高原现今存在3种岩石圈结构类型:第1种,增厚的岩石圈(帕米尔型);第2种,减薄的岩石圈(冈底斯型);第3种,加厚-减薄-再加厚的岩石圈(羌塘型).这3类岩石圈是否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尚无明确的证据,需要在今后加以注意.研究表明,沿冈底斯带后碰撞钾质-超钾质火山活动,可能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在后碰撞阶段的断离及印度大陆岩石圈向青藏的持续俯冲作用有关,但西段、中段与东段的动力学机制不相同.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羌塘、可可西里等地区),后碰撞钾质-超钾质火山活动,可能与波状外向扩展式的软流圈上隆引起的减压熔融有关.在高原北缘西昆仑、玉门等地区,其形成机制可能为大规模走滑断层引起的减压熔融.青藏高原后碰撞火成活动具有明显而有规律的时空迁移.同碰撞的林子宗火山活动在65 Ma左右始于冈底斯南部,标志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开始.于45 Ma左右火山活动向北迁移到羌塘一"三江"北段,开始了后碰撞火山活动;然后自内向外迁移,即北向可可西里、南向冈底斯(在冈底斯内部又自西向东)、东向西秦岭迁移;最后(6 Ma以来),再分别向高原的西北、东北、东南三隅迁移.结合已有地球物理资料,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它可能暗示由印度和亚洲大陆板块碰撞所诱发的深部物质(如中一下地壳、软流圈地幔物质)流动.  相似文献   
8.
9.
陕西华阳川碳酸岩地质学和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喻学惠 《地球科学》1992,17(2):151-158,T001
  相似文献   
10.
秦巴地区碱性岩与造山带构造演化关系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巴地区碱性岩种类繁多,既有碱性和过碱性系列的正长岩和霞石正长岩类,也有碱性辉长岩和碳酸盐岩。据Rb-Sr及C、O同位素资料,它们形成于元古代末期(晋宁期)—中生代(燕山期),其延续时间较长,并具有地幔来源的特征。南、北碱性岩带分别沿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台北缘和华北地台南缘之间的边界断裂分布,显示出碱性岩的形成受断裂带的控制。从碱性岩的岩石化学特点,以及秦巴区大地构造环境与演化关系分析,它并非是典型的大陆裂谷性质的碱性岩,而是一种特殊的过渡类型。该区岩石圈的“开、合”作用不仅形成了秦岭造山带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格局,同时也为上地幔的部分熔融和碱性岩的形成,提供了热能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