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07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220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新疆土屋铜矿床某些成矿地球化学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土屋铜矿床I号矿体中部主要围岩和矿(化)体的硅酸盐、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成矿元素含量的基础上,借助MVSP等专业软件系统统计对比了上述示踪元素在各类围岩和矿(化)体中的分布分配规律.根据矿区的斑岩体与矿(化)体在多种元素组合特征上的相似性判断,二者有物质上的亲缘关系.而成矿元素表现出的某些地球化学行为则说明初步聚集了成矿元素Cu、Au、Ag、Sb、(Mo)的斑岩体,经热液蚀变使其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并富集在有利的构造和岩相部位,在后期复合成因热液所携矿质的多期次叠加下,形成大型斑岩-热液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522.
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各种因子的关系,通过西双版纳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热带季节雨林)2003~2004年林冠-大气间和近地层的碳通量以及不同覆盖状况下的地表碳通量(土壤呼吸)的长期观测,并结合植物光合作用、叶面积指数、凋落物和凋落物分解速率以及温度、辐射等常规气象的测定,对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的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的碳通量表现出和其它热带雨林不同的特征,在干季(11~4月)的林冠-大气间碳通量为负值,森林生态系统呈现碳汇效应;而在雨季(5~10月)表现出较弱的碳源效应;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白天呈现碳汇效应,而夜间为碳源效应,并且干季昼间碳通量较大;雨季较小;夜间则呈现相反趋势.林冠植物在昼间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对昼间林冠-大气间碳通量有较大的贡献;林冠和植物林内低矮植物的光合速率均与林冠-大气间碳通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林内低矮植物的光合速率与林内近地层碳通量仅在于热季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林内不同覆盖状态的地表碳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林冠-大气间碳通量与地表碳通量同样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地表碳通量是导致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呈现特殊分布的主要因子;另外,林冠-大气间碳通量与凋落物量、凋落物分解速率、降水量、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初步的统计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大气间碳通量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汇/源效应,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较弱的碳汇.  相似文献   
523.
作为气象预报、水文监测、环境监测的重要辅助工具雨量计,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功能已经从人工抄写,自动定时采集发展到可随时动态测量,其应用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新的雨量计系统正逐步进入更多领域,如大量的点雨量站能很好地修正雷达测量降水的精度,从而得到精确的面雨量数据。提供的瞬时雨强、累积雨量和降水变化趋势数据对水文管理和防洪减灾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借助高效的数据库管理方式,可及时、全面地了解各地的自然降水和人工作业后的雨水分布情况,从而方便地统计出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效果,进而做出最佳作业部署和决策,形成…  相似文献   
524.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NCAR/RegCM2 has been developed at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NCC),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and multi-year simulations and hindcasts, with a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adequate choice of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suitable for the East Asian monsoon climate. This regional climate model is nested with the NCC/IAP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T63 coupled GCM to make an experimental seasonal prediction for China and East Asia. The four-year (2001 to 2004) prediction results are encouraging.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part of a two-part paper, and it mainly describes the sensitivity study of the physical process paraxneterization represented in the model. The systematic errors produced by the different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such as the land surface processes,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cloud-radiation transfer process, boundary layer process and large-scale terrain featur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ased on multi-year and extreme flooding event simulations. A number of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has shown that the mass flux scheme (MFS) and Betts-Miller scheme (BM) for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the LPMI (land surface process model I) and LPMII (land surface process model Ⅱ) for the land surface process, the CCM3 radiation transfer scheme for cloud-radiation transfer processes, the TK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scheme for the boundary layer processes and the topography treatment schemes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suitable for simulations and prediction of the East Asia monsoon climate in rainy seasons. Based on the above sensitivity study,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RegCM2 (RegCM_NCC) has been set up for climate simulations and seasonal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525.
叶友龙  马春丽 《现代测绘》2003,26(5):31-32,34
在GPS控制网的处理中不同的参数配置解算的结果也会不一样,配置不好,原本观测质量合格的数据也会解算出不合格的结果,本文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结合实例讨论了在GPSuevey中如何进行GPS网平差中的权配置,才能通过数理统计检验,获得满意的平差结果。  相似文献   
526.
黄河口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黄河口三角洲土地开发应遵循的原则是:适应淡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适应黄河河口的长期治理。开发的途径应该从改造盐碱人手。深挖高填的方式改造盐碱,技术上可行,经济上也比较合理,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抓紧选择试点实施。  相似文献   
527.
杨丕博  陈韶丽 《天文学报》1998,39(2):193-201
本文利用含平流的热吸积流的自相似解,在电子对为非热产生的情况下,求得了含平流的热单温吸积流在小吸积率时的径向结构.证实了含平流热吸积流所具有的显著特征和基本性质,并得到一些新的结果:含平流的热吸积流存在一个临界半径r,含平流热吸积流的辐射冷却率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成平方反比关系,含平流热吸积的电子对密度高于SLE模型吸积盘.  相似文献   
528.
滑坡活动时空结构的信息维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据分形理论,系统地研究了滑坡活动时空分布的信息维(D1)特征。从滑坡活动信息维的变化特征看,在信息维的急剧变化阶段,对应着一个滑坡活动的高潮期,分维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滑坡活动的动态演化过程,降维现象可作为滑坡时间预测的判据。  相似文献   
529.
本文就四川省气象局建立的“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作一个简单的概述。让大家对气象部门的这套系统有一个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30.
膜下条播冬小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膜的增温、保墒效应,充分利用晚秋和早春的光热资源,提高冬小麦产量,地膜冬小麦成熟较早,也为复播创造了条件。分析地膜冬小麦适宜的播种期和揭膜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