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3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109篇
大气科学   282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734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33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8篇
  1974年   14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25篇
  1956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91.
以徐州市为例,应用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将工业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不同产业生态化导向下的工业环境绩效,探索城市工业生态化转型方向。结果表明:末端治理的减排效果在数量上大于清洁生产的控污效果,产业绿色化发展表现出末端治理的导向特征,但产业绿色化目标的实现依然是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共同作用的结果。清洁生产控制污染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来实现,而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优化都可以提高末端治理减排效果。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推广应用是徐州市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的重要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2.
魏瀛珠  赵巧华  欧阳潇然 《气象》2014,40(3):349-354
利用RegCM3模式对开都河流域2000-2006年夏季气候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式对于流域夏季月降水总量和月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模拟能力。结合站点海拔高度值、实测值以及模拟量分别对降水、气温进行修正,并由此计算流域的面雨量和平均温度;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夏季面雨量与开都河同期实测径流量有较好的一致性,R~2达到0.97。对开都河流域夏季平均气温、面雨量以及径流量的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流域夏季径流量的主要影响因子;而气温对于径流呈现负贡献的原因可能由于对温度敏感的小冰川大大减少,致使径流量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的关系减弱。此外,气温升高导致流域蒸散量的提高,可能是气温呈现负贡献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93.
巴丹吉林沙漠与小尺度湖泊夏季地表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年7 9月"巴丹吉林沙漠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试验所得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夏季典型晴天下巴丹吉林沙漠和沙湖不同下垫面的辐射和能量收支特征。结果表明:(1)沙漠点和沙湖点土壤温湿度都有明显的日变化,表现为准正弦曲线。地表向下日较差逐步变小,日峰值和谷值都有明显的滞后性。5~10 cm土壤温、湿度受地表温度影响较大,20 cm以下不再有明显的日变化。沙湖点土壤湿度较大,且出现逆湿现象。(2)沙漠点和沙湖点太阳总辐射的日变化趋于一致;沙漠点大气长波辐射、地表长波辐射、有效辐射均比沙湖点略低,地表反射辐射大于沙湖点。沙漠的地表长波有效辐射均小于沙湖点,两观测点净辐射差异较小。(3)两观测点的地表反照率呈"U"形分布;沙漠点的日平均反照率为0.32,沙湖点为0.23。(4)沙漠点以感热输送为主,波文比为3.4;沙湖点则以潜热输送为主,波文比为0.2。  相似文献   
194.
沙尘对南疆沙漠腹地太阳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83°39'E,38°58'N)总辐射、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塔中大气透明系数变化和沙尘对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10-12月塔中大气透明系数最好,春、夏季最差;晴天大气透明系数最高(0.57),沙尘暴天气最低(0.07)。晴天、浮尘和扬沙天气总辐射最大可达1000 W·m-2以上,而沙尘暴天气最大可达700 W·m-2。晴天散射辐射值大多在400 W·m-2以下,主要集中在100~200 W·m-2范围内;有沙尘的天气大多在600 W·m-2以下。沙尘对直接辐射的衰减最大,晴天、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下直接辐射200 W·m-2的概率依次为41.2%,72.5%,78.1%和100%。随着大气中沙尘增多,散射辐射逐渐向高值区域集中。沙尘天气下各辐射日变化曲线波动很大,其中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减小很多;总辐射和散射辐射日变化曲线形态相似、量值接近。大气透明系数与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5.
利用时序InSAR技术的优势,以新疆WLL水库大坝为研究对象,使用31幅Sentinel-1A影像,采用StaMPS 方法对其进行形变监测,得到大坝及周边区域的形变结果,并从内、外符合精度两个方面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PS点平均形变速率标准差区间为0.3~3.1mm/a;StaMPS与SBAS形变速率中误差为±5.7mm;与大 坝二等水准监测成果比较,垂直形变速率中误差为±5.0mm,垂直累积形变量中误差为±10.2mm。从而证明 StaMPS方法在大坝形变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6.
针对建筑基坑围墙及基坑边坡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发生水平位移和沉降造成安全隐患问题,设计了一种基坑围墙位移监测系统,利用测点定时采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DS)观测数据,在服务器上结合参考站数据顺序对各个监测点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处理,最后用休哈特均值控制图,当测点位移量超过阈值时系统发出告警,测点每60 min给出一组测量值,准静态实际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基坑围墙测点东(E)方向为5 mm;北(N)方向为4 mm;天顶(U)方向为9 mm的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97.
对苏尼特左旗地区阿木乌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岩体成岩年龄为235.1±3.2 Ma,属中三叠世。岩体具有高SiO2、富K2O、低CaO、低TiO2的特征。强烈亏损Sr、Ba、Ti、P等元素,富集K、Rb、Th等亲石元素,具有右倾"海鸥型"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型式及强烈的负铕异常等特点。A/CNK=0.77~1.19,A/NK=1.26~1.64,表明阿木乌岩体具有偏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具有较高的Y/Nb值(2.31~3.001.2),显示出A2型花岗岩的特征,说明岩体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8.
2012年7月中旬日本熊本县迎来特大暴雨,暴雨在熊本县市区内引发洪水,并在位于其东北部的阿苏地区引发了数量巨大、后果严重的地质灾害。通过同年10月到11月之间多次现场灾害调查,发现当地的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当地的地理环境给相关部门后续的治理和修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因而相对于灾后进行治理和修复工作,事前对于当地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危险度评价,在危险度大的地方提前建立防护措施具有更大的实际和经济价值。本文运用日本熊本大学工学部环境岩土研究室自主研发的危险度评价RESS软件对选取的阿苏坂梨区域进行危险度评价,获得了被研究区域的地势起伏度、横断面形状、斜面倾斜角度、集水面积、土地利用信息、土体表层地质、灾害场所变化情况等7个类别的解析图像和数据。结合使用数量化Ⅱ类分析方法,对危险度评价的结果进行验证和扩展,危险度评价的准确率和灾害场所的判断准确率均高于研究要求,另外也获得了由RESS软件解析出来的各个类别的因子对于地质灾害事件的贡献度大小。依据危险度评价的结果绘制出被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地图,该地图简单易懂,具有一定的社会共享意义和专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9.
在玉龙滩地区古元古代托赖岩群变质岩中发现了一套基性岩脉侵入体,岩石类型主要为辉长岩、辉绿岩,侵入于托赖岩群片麻岩、片岩,岩脉长轴走向大多以北西向为主,个别近南北向或北东向,露头规模一般长10~35m,宽5~10m。通过同位素测年分析辉绿岩脉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结合对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其属于拉斑玄武系列,形成于伸展性构造环境。结合本区区域地质分析,该岩脉可能为祁连山造山带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之后,由于陆壳加厚而发生伸展崩塌,造成幔源基性岩浆底侵,形成了该类相当于基性岩墙的产物。反映北祁连地区在早二叠世有一期陆壳加厚伸展背景下的基性岩浆底侵事件。  相似文献   
200.
在六盘山地区下白垩统六盘山李洼峡组中发育了湖相丘状叠层石,通过对叠层石的特征和叠层石地球化学组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叠层石主要产于安静低能水体环境,而且对沉积物的捕捉和粘附作用不甚明显,生物膜的钙化和原地微生物引发的沉淀作用是主要成因。经分析,研究区叠层石的Sr/Ba值为12.36,CaO含量为45.56%,总体上,研究区叠层石形成于盐度高且温度较高、气候炎热、蒸发量大而且较为干旱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