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国家大地测量局(NGS)完成了三种电子速测仪(ETI)的野外测试,以决定这些仪器是否适合NGS的需要。因此,测试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做二等控制测量的可能性,而不是去试验ETI的许多其他的测量应用(地籍的、地形的、工程的等等)。被测试的三种ETI是蔡司Elta2,Hewlett Packard 3820A和威特速测仪TC1。在马里兰州Gaithersburg由国家标准局(NBS)所建立的试验场上和弗吉尼亚州Corbin的大地测量局精密基线上,用这些仪器进行了许多观测和量测。作者的意图不在这些仪器的速率上,而是通过展示观测和量测的比较来评价它们,并讨论这些比较实验场地、所使用的仪器和方法以及其他和实验有关的事宜。  相似文献   
182.
对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场ΔF时、空变化做了分析。认为6.1级地震前8个月山西北部地磁场ΔF出现异常,同年9月达高潮。6.1级地震后的1990年3月地磁场活动又出现了第2次高潮。2次高潮的异常幅度分别为13.0nT和13.2nT。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异常具有时段长,连续性好,空间分布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3.
编辑选编     
暖云中的云滴数浓度遥感反演:现状与展望——Remote sensing of droplet number concentration in warm clouds: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Reviews of Geophysics,2018,Vol.56,No.2.云滴数浓度(Nd)对于理解云物理过程和量化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有效辐射强迫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卫星反演不能直接提供Nd数据,但其可以从云光学厚度、云滴有效半径和云顶温度反演。英国利兹大学的Grosvenor等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对不确定性进行了量化。对于相对均匀的、光学厚度较厚的、具有良好观测几何形状的不模糊的层状云,像元水平的反演的总相对不确定性为78%。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不确定性就更大。平均而言,在1°×1°区域,不确定性降低到54%,假设仪器随机误差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4.
光头山碱性花岗岩产出在华北北部的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之中,造岩矿物组合为石英 碱性长石 纳铁闪石 霓辉石 钠铁非石±星叶石,副矿物有锆石、钛铁矿、硅钛铈铁矿等。晚期的伟晶岩囊状体由颗粒粗大的石英、碱性长石和纳铁闪石等组成,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T=200±16Ma,(~(87)Sr/~(86)Sr)_i=0.705±0.008,MSWD=11.2,代表冷却年龄,单颗粒锆石U-Pb谐和年龄为220±1Ma,代表岩体侵位时代。光头山碱性花岗岩以A/CNK<1和A/NK<1,Al_2O_3、MgO、CaO和Ba、Sr含量低,全碱含量、MnO和Rb、Ga等含量高,负Eu异常特别显著等为特征。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完全符合A型花岗岩的特征。光头山碱性花岗岩是华北地区早中生代后造山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光头山碱性花岗岩的ε_(Nd)(T=220Ma)平均值为-8.9,明显高于华北前寒武纪下地壳岩石的范围,而冀北地区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地体虽具有大陆地幔的特征,但未经历过部分重熔,表明至少前寒武纪下地壳不可能是岩浆主要的或唯一的来源同样,现今华北下地壳由于时代较新,也不可能成为岩浆的源岩,对比时代相近的超镁铁岩和煌斑岩的Nd同位素特征,推测最可能的源区是1.8~1.9Ga形成的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光头山碱性花岗岩和华北北缘早中生代侵入岩带规模很大,以富集地慢来源的岩浆为主,反映了当时的岩浆活动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强度,如果130Ma前后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之时,是岩石圈减薄已经达到最大程度之际,那么,此前一定时间段内的幔源岩浆活动都有可能与岩石圈减薄从开始到鼎盛的过程有关,所以,华北北缘早中生代岩浆活动可能是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早期阶段的产物。与岩石圈减薄过程有关的早中生代岩浆活动还在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和阿拉善北部形成了后造山A型花岗岩。与岩石圈减薄过程相关的早中生代侵入岩在一定范围内的带状分布,表明当时岩石圈减薄过程可能并没有涉及到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只有到了侏罗纪-白垩纪,岩石圈减薄过程才在更大的区域内广泛发生。所以说,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是在时间上从早中生代就已经开始、在空间上从华北北缘-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开始向外逐渐扩展的一个深部过程。这个深部过程对应的地表表现是,先在华北北缘和中国东北东部地区形成规模很大的早中生代侵入岩带。而后,当岩石圈减薄过程扩展到整个中国东部时,岩浆活动才达到鼎盛时期,这可能就是中国东部侏罗纪-白垩纪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深部原因所在。而以富集地幔源区为主的岩浆活动还导致了华北北缘地壳垂向生长。  相似文献   
185.
本文报道了厦门港湾两个站位岩芯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BHC、DDT的垂直分布,给出了它们在间隙水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含量,初步探讨了BHC在海水、间隙水和岩芯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186.
东山湾浮游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金美 《台湾海峡》1996,15(4):357-362
福建东山湾浮游植物126种,其中硅藻106种,甲藻20种。按生态性质和分布特点,可分为广布种、暖水种和温带种。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总量为998.88×104个/m3,年高峰出现于秋季11月,达3237.54×104个/m3,低谷发现于冬季2月,只有289×104个/m3,文中详细讨论了浮游植物的分布与海洋环境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7.
本文针对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特别是针对含水地质结构的模型试验中土压力测量的不足,利用光纤光栅体积小、易封装、防水抗腐蚀、防电磁干扰等特点,基于短栅距光纤布拉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 FBG)设计了适用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微型FBG土压力传感器。采用有限元力学仿真对传感器的膜片尺寸、传感器厚径比进行优化,得到传感器在0~1MPa土压力测量范围内,直径20mm、高度为0.2mm的圆平膜片灵敏度高且不易造成FBG光谱畸变,厚径比为0.16(H:4mm/D:25mm)的传感器测量结果更可靠且对被测岩土介质影响较小。标定试验表明,传感器在0~1MPa压力范围内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与一致性。将该传感器应用于海底隧道模型试验,监测隧道开挖过程的围岩应力释放规律,该传感器很好地监测了隧道从迅速失稳到逐渐稳定的变化过程,从而证明了设计的微型FBG应用于模型试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8.
选取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迁移峡谷群中典型陆坡限制型峡谷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力活塞样在峡谷头部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地层中揭示出了5个泥质砂层,其砂粒成分包括石英、生物碎屑和较高含量的有孔虫。研究发现,这些富有孔虫砂层不仅表现出底部侵蚀、定年倒置等重力流沉积特征,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牵引流特征,包括:1)累积概率曲线图与C-M图显示砂层中的粗粒沉积物表现出滚动搬运过程;2)滚动和悬浮组分颗粒分选性较好;3)部分位置可见顶、底岩性突变面和双向交错层理。综合以上证据认为,南海活跃的深水底流对先期重力流沉积的改造可能是形成这些砂层的内在机制。同时,结合三维地震揭示的峡谷内沉积物波以及南海现今水流实测数据,认为峡谷内改造沉积物的底流主要来源于活跃的内波内潮作用,而砂层层理厚度的周期性变化与浮游有孔虫的大量富集可能均是该过程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89.
白刺灌丛沙堆形态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白刺灌丛沙堆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分布广泛,但对其的研究程度较低.选择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地三种生境下发育的白刺灌丛沙堆,通过典型样方(100 m×100 m)调查和采样分析,探讨了沙堆形态、沉积物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在三个样区,沙堆总底面积和总体积从小到大依次为戈壁、沙漠、荒漠草地,沙堆密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为荒漠草地、沙漠、戈壁,表明植物生长状况和沙源是控制沙堆单体规模的主要因素.沙堆形态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三种生境下沙堆水平尺度与高度之间存在良好的二次多项式相关,且目前的沙堆尚处在垂向增长阶段.灌丛沙堆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细砂为主,其粘土、粉沙和粗砂含量均少于丘间地,表明灌丛沙堆沉积物属短距离风力搬运、分选产物.沙堆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由迎风坡脚至背风坡脚趋于变细,由沙堆顶部垂直向下至底部趋于变粗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0.
西安地铁双线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安地铁留核心土、上下半洞开挖、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与水平钢撑锁脚的钢拱架和挂网喷层支护的饱和黄土隧道,根据现场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了隧道右线、左线掌子面间隔30m开挖过程中洞顶地表沉降变形的历时变化规律,以及左、右线单洞沉降槽和双线沉降槽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洞顶地表沉降变形可以划分为初期沉降变形、右线开挖主变形、左线开挖主变形及沉降变形稳定4个阶段;左、右线单洞沉降槽和双线沉降槽均可用高斯分布曲线拟合。基于沉降槽Peck公式及O’Reilly和New最大沉降与隧道埋深的关系,得到了饱和黄土隧道单洞与双洞地面沉降槽的宽度和最大沉降,以及右、左线隧道先后开挖单洞的沉降槽宽度比和最大沉降比。考虑双线隧道洞间距、左右洞先后开挖地层松动相互影响以及围岩饱和黄土固结变形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饱和黄土隧道双洞开挖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预测模型,验证了该预测模型应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