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4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571篇
测绘学   235篇
大气科学   430篇
地球物理   310篇
地质学   879篇
海洋学   389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19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基于MODIS数据的淮北地区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6年—2015年MODIS云产品数据(MYD06),对淮北地区不同云相态、不同相态云粒子有效半径和云顶温度逐月概率分布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同时对四季云水路径逐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淮北地区夏秋冬季水云出现的概率较高,春夏季冰云出现的概率较高。水云年均发生概率是冰云的近2倍,晴空和冰云相当,混合相态云较少。除7月份,水云有效半径概率逐月分布逐年有所变化,主要分布在5—30μm。冰云有效半径主要分布在15—35μm,且10年间4、5和8月份概率分布较为一致。混和相云有效半径主要分布在10—40μm,逐月发生概率在10—20μm和25—35μm出现两个峰值,这与水云和冰云不同,且在春秋冬较为明显。10年间淮北地区上空云水路径年均值低于300 g/m~2。冬季年均云水路径相对较低且逐年呈现减少的趋势。春秋冬季云顶温度逐月概率分布逐年变化较大。春冬季冷云发生的概率较大,夏秋季暖云出现的概率要高于冷云。  相似文献   
992.
作为国际河流长期合作开发的重要保障,国际河流流域组织这一联合制度安排备受关注,但参差不齐的绩效表现致使其可行性与有效性引发学者质疑。我国拥有众多国际河流,与之相关的合作开发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抓手,但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未能得到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回顾、梳理了国际河流流域组织的定义与类型,然后重点研判其制度设计特征和有效性,并指明已有研究所面临的方法困境,最后为解开“流域组织如何促进国际河流有效合作”这一难题提出以下研究建议:1)整合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有效性评价指标并进行全球范围的评价;2)探明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制度类型所适用的范围与条件;3)厘清不同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制度设计特征与治理有效性的关系;4)基于过程视角探求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有效性达成路径;5)采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6)立足地缘文明激发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成员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93.
随着全球粮食贸易格局的日益紧张,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成为新阶段的难题。本文从耕地可持续利用视角提出粮食稳产、增产策略,以期为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国家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1985—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数据,以农业生态区为基本单元,采用比较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规律性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产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和华南区粮食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减产现象。(2)中国粮食产量主产区逐渐由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和华南区向东北区、黄淮海区转移。(3)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呈现阶段性和区域性规律。例如,东北区、西北区粮食生产主要受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等影响;黄淮海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区、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主要受粮食单产影响。(4)中国各区耕地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耕地非持续问题,在西北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域较严重。  相似文献   
994.
针对传统或流行的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探索出一种适用于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成体系的案件预测方法。分别采用博克斯-詹金斯法、Auto-ARIMA以及LSTM模型,对近几年北京市6个城区各站点网格化管理问题案件数量进行预测,通过对比不同模型方法间准确度和实用性,以MAPE为精度评价指标,分析各个模型应用在城市网格化问题预测方面优势与劣势。研究发现,Auto-ARIMA适合进行对网格化管理问题数量趋势预测,博克斯-詹金斯法在解决滞后性问题中预测准确率很高,但由于预测流程烦琐,因此实用性较差,LSTM预测效果相对准确且平稳,可以在样本输入量、参数以及自身架构上进行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95.
内蒙古额济纳旗老硐沟金矿床溶洞中金的成矿规律与区内断裂构造关系密切,溶洞中金的富集特征严格受制于脉状矿体,即为构造控矿。热液成矿作用先形成脉状金矿,后期经过构造运动及风化淋滤作用形成溶洞型金矿,因此控矿构造控制着溶洞型矿体的形态和分布规律。本文主要是根据井下探矿工程及地表钻探工程所揭露矿体情况并且结合个人观点进行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996.
安徽省东至县赵家岭金矿普查工作,目前已圈定了矿体(脉)35条,但它们规模却很小,没有取得较大突破。本文在总结前期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97.
湿地环境的改变对湿地鸟类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传统以美学为主的景观设计和以水质净化为目的的人工湿地设计难以改善湿地鸟类及其栖息地数量锐减的现状。从湿地景观设计中涉及到的主要鸟类及其栖息地需求、鸟类栖息地恢复等方面对基于鸟类栖息地恢复的湿地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进行综述。水鸟是湿地景观设计中重点关注的对象,以湿地水鸟栖息地需求研究为基础,结合成功案例探讨湿地水鸟栖息地的引鸟设计、生境规划、引鸟效果和管理策略。针对现阶段鸟类栖息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鸟类栖息地规划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98.
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研究了冬季云南大山包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的组成、数量和多样性,共记录水鸟6目11科41种,占大山包湿地水鸟物种总数的85.42%;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二级保护鸟类1种,其余38种水鸟被列入国家"三有名录";记录到黑鹳(Ciconia nigra)、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白骨顶(Fulica atra)、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鹤鹬(Tringa erythropus)、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和渔鸥(Larus ichthyaetus)7个新记录种,鹳科(Ciconiidae)和秧鸡科(Rallidae)为新记录科;水鸟群落的物种组成以雁形目水鸟最多(16种,占记录到的水鸟总物种数的39.02%),其次是鸻形目(13种,占31.71%),最少的是鹈形目(1种,占2.44%);居留型以冬候鸟占绝对优势(28种,占68.29%),其次是旅鸟(9种,占21.95%),种类最少的是留鸟(4种,9.76%);区系组成以古北种为主(34种,占82.93%),其次是广布种(5种,占12.19%),东洋种最少(2种,占4.88%);该保护区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2。  相似文献   
999.
关于南海北部上层水团的分类及三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Using the fuzzy cluster analysis and the temperature-salinity(T-S) similarity number analysis of cruise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CTD) data in the upper layer(0–300 m)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SCS), we classify the upper layer water of the NSCS into six water masses: diluted water(D), surface water(SS),the SCS subsurface water mass(U_S), the Pacific Ocean subsurface water mass(U_P), surface-subsurface mixed water(SU) and subsurface-intermediate mixed water(UI). A new stacked stereogram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e water mass distribution, and to examine the sourc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U_P, combining with the sea surface height data and geostrophic current f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ater mass U_P exists in all four seasons with the maximum range in spring and the minimum range in summer. In spring and winter, the U_P intrudes into the Luzon Strait and the southwest of Taiwan Island via the northern Luzon Strait in the form of nonlinear Rossby eddies, and forms a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salinity zone east of the Dongsha Islands. In summer, the U_P is sporadically distributed in the study area. In autumn, the U_P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200 m layer east of Hainan Island.  相似文献   
1000.
聚类结果的可视化是发现数据规律的有效手段。本文给出的过程法PC(Process Clustergram)通过记录聚类过程中各数据簇的数量变化、拆分和重组的情况,可以显式的看出数据集在聚类过程中数据簇的变化过程以及数据簇之间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相较于目前的可视化方法,本方法可以发现聚类结果的稳定性与数据集的某个维度的关系,这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分析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