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GRAPES_GFS中三维参考大气的研究:理论设计和理想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考大气的选取对于半隐式半拉格朗日(Semi-Implicit Semi-Lagrangian,简称SISL)模式动力框架的计算精度至关重要。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GRAPES_GFS(Global 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Global Forecast System)采用基于等温大气构造的一维参考大气,该方法求解简单、易于实现,但无量纲气压和位势温度扰动量的数量级较大,降低空间计算精度的同时,由于非线性项较大,使得时间计算精度较低。借鉴近年来世界上各主要业务中心的数值模式框架搭建方法,拟在GRAPES_GFS的动力框架中引入不随时间变化且满足静力平衡的三维参考大气,使得积分过程中参考大气可以尽量地靠近模式大气,提高空间计算精度的同时,减小非线性项的数量级,进而提高时间积分的计算精度。本研究重新推导了引入三维参考大气之后模式动力学方程组的求解过程,通过若干个理想试验验证了理论方法以及代码实现的正确性,说明新的三维参考大气可以有效地提高模式动力框架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22.
古湖岸堤是湖泊湖面变化的地貌学证据,通过古湖岸堤沉积年代学研究可重建地质时期湖泊演化历史。青藏高原内陆湖泊众多,保存了大量的第四纪时期古湖岸堤,是研究过去湖泊演化和气候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对青藏高原班戈错盐湖北岸和东岸的低位连续古湖岸堤开展了地貌调查和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班戈错自末次冰消期(13. 5±1. 2 ka BP)以来,湖面整体呈波动下降过程,期间出现了4期湖面稳定阶段,分别在末次冰消期(13. 5±1. 2~11. 2±1. 0 ka BP)、全新世早中期(10. 1±0. 8~6. 5±0. 5 ka BP)、全新世后期(4. 2±0. 4~3. 1±0. 2 ka BP)以及全新世晚期(1. 7±0. 1~1. 2±0. 1 ka BP)。全新世晚期约1. 7 ka BP以后湖面迅速退缩,湖泊蒸发浓缩进入盐湖阶段。在末次冰消期班戈错高湖面形成主要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增加引起气温升高,导致区域冰雪融水量增加相关,而在全新世湖面变化主要受印度季风强度变化控制。  相似文献   
123.
近海岸大气能见度变化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和局地性特征,且近海岸气象观测站少,一直是精细化预报业务的难点。利用GRU(Gated Recurrent Unit)神经网络,采用广东省湛江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及其周边上下游观测资料,构建了雷州半岛近海岸能见度1 h时效短临预报的多站GRU模型、单站GRU模型和逐步回归预报模型,并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逐步回归方法,GRU神经网络能更好地识别上下游能见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多站GRU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决定系数(R2)评分均明显好于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模型结构对能见度短临预报效果至关重要,将上下游的气象特征引入到能见度短临预报模型可显著提升预报效果。多站GRU模型在个例检验中较单站GRU模型的MAE、RMSE分别下降了36%和29%,R2提高了30%,表明多站GRU神经网络对能见度预报具有明显优势,为近海岸能见度的精细化短临预报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4.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WR), shear-line heavy rainfall (SR), and frontal heavy rainfall (FR) are three types of rainfall that frequently occur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In this research, we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s in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nfall ev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10-15 May 2022 based on the combined observations from 11 S-band polarimetric radars in south China.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WR has the highest radar echo top height, the strongest radar echo at all altitudes, the highest lightning density, and the most active ice-phase proces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convection is the most vigorous in the WR, moderate in the FR, and the weakest in the SR. (2) Three types of rainfall are all marine-type precipitation, the massweighted mean diameter (Dm, mm) and the intercept parameter (Nw, mm-1 m-3 ) of the raindrops in the WR are the largest. (3) The WR possesse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graupel compared with the FR and SR, and stronger updrafts and more abundant water vapor supply may lead to larger raindrops during the melting and collision-coalescence processes. (4) Over all the heights, liquid and ice water content in the WR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R and FR, the ratio of ice to liquid water content in the WR is as high as 27% when ZH exceeds 50 dBZ, definite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R and FR, indicating that the active ice-phase process existing in the WR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heavy rainfall.  相似文献   
125.
During the April-June raining season,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WR) and frontal heavy rainfall(FR) often occur in the south of China,causing natural disasters.In this study,the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R and FR events from 2016 to 2022 are analyzed by using 2-dimensional video disdrometer(2DVD) data in the south of China.The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R and FR events are quite different.Compared with FR events,WR events hav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D<5.3 mm(especially D <1 ...  相似文献   
126.
湘西地区岩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湘勤  刘学通 《湖南地质》1991,10(4):300-306
湘西地区的岩金矿,主要有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和基性岩蚀变型三类。金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层控性、构控性和分带性等规律,形成官庄、黔阳、漠滨等三个金矿化集中区。其中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是湘西地区找金的主攻方向,石英脉型金矿次之。两类金矿,均已建立找矿概念模式,并指出了找金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127.
引言生物作为一种举足轻重的判别沉积环境的标志,已为广大沉积学者所公认。然而,这种标志是通过古生物与其有亲缘关系的现代生物的生活环境的对比及可靠的相标志互为验证而得到的。对于那些早已绝种而无法与现代生物生活环境参照对比的生物来说,研究形态群与环境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而有意义。作者自1986—1988年在湘西花垣地区的地质调研中,发现该区19个钙藻属种据其形态特征可以划分为四个群七个亚群。这些形态群在剖面上有某种规律性的排列分布,详细的研究又证实了这种排列分布与一定的沉积环境关系密切,从而作者厘定了“与一定的环境相  相似文献   
128.
基于2004-2010年间大亚湾海域的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溶解氧的水平分布特征、年际变化规律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溶解氧水平分布均匀,底层浓度梯度明显,城镇入海口和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溶解氧含量较低;表层溶解氧逐年变化不大,底层的年际变化较为显著,大亚湾中央位置溶解氧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经与各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知无机氮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9.
北阿尔金造山带中的阿北花岗岩体出露于喀腊大湾与阿尔金北缘断裂交叉部位的东南侧,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427.3±5.7 Ma。阿北花岗岩体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高SiO_2(68.68%~72.83%)、高碱(Na_2O+K_2O=6.52%~7.91%,Na2OK_2O)、准铝质(A/CNK≈1);2高Sr和LREE,低Y(10μg/g)和Yb(1μg/g);3高Sr/Y值(40);4非常弱甚至没有Eu负异常。这些特征表明阿北花岗岩体形成于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其源区残留了大量的石榴子石而不含斜长石;同时,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440~420 Ma北阿尔金造山带中残留有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而在420 Ma之后发生了广泛的下地壳拆离与减薄。也就是说,北阿尔金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为440~420 Ma,伴随着阿北花岗岩体的侵位。  相似文献   
130.
拉萨河源头水域中浮游生物、鱼类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萨河是西藏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多个县市,拉萨河的生态性调查和环境保护对西藏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要意义。本调查在拉萨河上游11个乡镇分别进行断面取点调查,对各乡镇境内拉萨河段进行浮游生物与鱼类取样统计分析。本次调查中,共检出浮游植物76个种类,其中硅藻门48种,占总种类数的63.2%;绿藻门12种,占总种类数的15.8%;蓝藻门6种,占总种类数的7.9%;金藻门4种,占总种类数的5.3%;隐藻门3种,占总种类数的3.9%;黄藻门和裸藻门各1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1.3%;共检出浮游动物4大类50种,其中原生动物24种,占总种数的48%;轮虫12种,占总种数的24%;枝角类10种,占总种数的20%;桡足类4种,占总种数的8%;共发现1目2科5属的鱼类5种,均为鲤形目,本地鱼类有3种,占总数的60%,外来种有2种,占到总数的40%,其中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Regan)和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Regan)]为雅鲁藏布江特有鱼类。本次调查采集到的外来鱼种有棒花鱼和鳅鱼两种。经本次调查,西藏拉萨河源头流域,生物多样性略贫乏,尤其是鱼类种类较少。而鱼类保护工作面临的两大挑战就是外来鱼种入侵以及过度捕捞而造成的鱼类资源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