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42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本文报导了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三个钻孔岩芯中9件样品的锆石(U—Th)/He年龄,除始新统两件样品的锆石(U—Th)/He热史信息尚未重置外,其余样品年龄均集中在白垩纪,且年龄值随高程变化较小,指示存在白垩纪剥蚀—冷却。羌塘地块西部QD 17井记录了早白垩世(约127~ 114 Ma)的剥蚀—冷却,东部QZ 16井记录了晚白垩世(约92~ 64 Ma)的剥蚀—冷却。白垩纪剥蚀—冷却得到区域上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统计和构造—沉积事件的响应。羌塘地块、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拉萨地块北部和羌塘地块(高原内部)广泛分布白垩纪—早始新世的低温热年代学年龄,拉萨地块南部至喜马拉雅地块(高原南缘)则广泛分布晚中新世以来的低温热年代学年龄,这种年龄分布格局暗示高原内部和南缘经历了明显不同的剥蚀—冷却历史。参考高原南缘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冷却过程,推测高原内部也存在白垩纪快速剥蚀—冷却事件。拉萨地块北部、羌塘地块及其以北区域广泛出现早白垩世沉积间断及沉积不整合,也指示白垩纪期间的快速剥蚀。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该白垩纪剥蚀—冷却可能是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关闭后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的结果,指示在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高原内部的地壳可能已经存在明显的缩短、加厚变形以及相应的剥蚀—冷却。  相似文献   
332.
通过对采自北京石花洞石笋近500年来分辨率为3~5年的δ13C记录的研究,我们发现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和近代大气CO2浓度的改变均对石笋的δ13C值有影响,当气候湿润,降雨量增加时,洞穴包气带水的下渗速度加快,在石灰岩裂隙中滞留的时间缩短,CaCO3的溶解量减少,造成渗出δ13C水的值变轻。包气带水的补给速度增加,也可能使得溶液的CO2分压降低,造成石灰岩CaCO3溶解减少。另外,洞内滴水和渗出水中CO2的逸出量与供水速度呈反比。滴水速度加快,CO2逸出量相对降低,沉淀出来的CaCO3的δ13C值偏轻。通过与δ18O记录的对比,δ13C记录也反映30~40年降雨量变化的周期,为这一地区夏风变化的规律提供佐证。近50年来的δ13C记录,反映了人类活动造成大气CO2浓度升高的现象。从1940年到现今,石笋的δ13C值从-6.7‰降低到-8.1‰,降低速率每年为-0.028‰,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大气CO2的δ13C值的变化。这一结果与其它研究相吻合。利用精细的、分辨率高达几年的δ13C记录可以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33.
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气候平均态的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蕾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2006,30(3):361-37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CCSR/NIES AGCM Ver 5.6),对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的气候平均态分布进行分析和模拟.再分析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沿两支波导向上传播,其中一支在对流层上层转向中低纬度传播,另外一支折向高纬度,通过极地波导上传到平流层.其中,1波和2波可以上传到平流层,因而其振幅分布除在中低纬的对流层上层出现一个次大值外,在高纬度平流层中上层会出现一个最大值,3波则主要限制在对流层,其振幅分布除在副热带对流层上层出现一个次大值外,最大值出现在中纬度对流层上层.北半球夏季,整个平流层为东风环流,极地波导不存在,行星波不能上传到平流层,在对流层活动也较弱,1波、2波、3波的传播情况大致相似,表现为在对流层上层由中纬度向赤道地区的传播.相应的振幅分布是,对1波和2波而言,最大值出现在中低纬对流层顶附近,同时在中高纬对流层上层出现一个次大值,而3波的振幅分布正好相反,最大值出现在中高纬对流层上层,次大值则在中低纬对流层顶附近.利用大气环流模式进行的数值模拟表明,模式可以比较好地模拟冬夏季准定常行星波的传播路径,但模拟的北半球冬季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的传播明显偏弱,其结果是对1波、2波而言,高纬度平流层中上层的振幅最大值明显小于再分析资料的数值.文中还讨论了数值模拟与资料分析中行星波的差异可能对大气环流模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4.
关于识别发震构造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地震活动是现代地质构造运动之产物,以及对我国及邻区现代构造条件的认识,指出了构造类比中值得关注的7个问题,提出了发震构造识别方法的新建议,其主要结果如下:(1)发震构造宜定义为,"在现代构造条件下,曾发生或可能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2)我国及邻区的现代地质构造同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其中,①现代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而且从中更新世以来是基本稳定的;②组成我国大陆不同新构造类型的活动地块(构造单元)之间,存在包括地壳和上地幔横向非均匀性的构造格架差异;③大陆内部各活动地块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现代构造形变特征;④宜将中更新世的构造形迹作为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现代构造形迹看待。(3)在进行构造类比时值得关注的问题有:①宜按活动断裂当前所处的发育阶段来评价其潜在地震;②断裂活动时代并非识别发震构造的充分条件,只有符合现代构造条件的粘~滑断裂,才应识别为大地震的发震构造;③只有同现代构造应力场相适应的先存构造,才可能孕育和发生地震;④对于某些单一断层参数与震级关系的统计结果,未考虑各地震构造区之间现代构造条件和断裂发育阶段的差异,则难以用于构造类比;⑤凡有新生代玄武岩(β6)出露的地段,有可能只发生6.5级以下的地震;⑥地震同地表断裂形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尤其仅有断层物质特性分析或测年结果可用时,宜慎重对待为妥;⑦构造类比方法仅适用于识别与先存构造继承性活动有关的发震构造,对于活动地块内部新生或隐伏的发震构造仍无能为力。(4)对于发震构造识别方法的建议是:①以新构造单元为基础划分地震构造区;②按历史重演原则识别曾发生过地震的构造,即凡有较可靠中强以上地震震中、有小地震成丛或呈带分布、或有可信古地震遗迹的地段,均宜识别出符合现代构造条件的发震构造;③根据地震构造区内曾发生过不同震级档地震的构造标志,再按类比原则推断可能的发震构造;④综合评定地震构造区的极限地震,并以此作为区内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阀限。  相似文献   
335.
天文信箱     
河北省泊头市 中江瑶问  1 2月 6日晚 9点 ,发现东边升起的猎户座下面 ,仰角约 1 5°,方位东偏南 ,有一星闪烁得厉害 ,约 1等星 ,用双筒望远镜观察 ,变化频率高 ,有时一部分是绿色 ,另一部分是红色。问这是什么星 ?您看到的星是天狼星。肉眼看来是一颗略带蓝白色光芒的白色星。它离我们 8 65光年 ,是除太阳外 ,离我们第七近的恒星 ;亮度是 -1 4 6星等。目视亮度居全天众星之冠 !实际亮度是太阳 2 5倍 ,半径是太阳1 68倍 ,表面温度 970 0℃ ,质量是太阳的 2 1 4倍。古埃及人曾把天狼星在清晨从东方升起的周期定为一年 ,把那一天定为这年…  相似文献   
336.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特征、晶体的生长程度及显微结构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水泥熟料中含有损熟料质量的C12A7及α-C2S等物相;熟料的烧成是还原环境及过于快速的冷却条件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337.
目的:探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影像科如何结合院感防控,做好“复工复产”批量CT检查流程的应急优化调整。方法:回顾性总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复工复产”期间,面对复工复产体检人员众多,筛查医院相对集中的情况,我院影像科结合院感防控,优化CT检查流程所获得的实践经验。结果:优化流程后,疫情期间CT日均检查量为694例,人均检查时间由4 min降为2.5 min,效率提高了37.5%。胸部CT报告出具时间由2 h降为30 min,效率提高了75%。我科102名医务人员均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结论:通过分工定责的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严密高效地检查流程的制定,科学地院感防控及消毒管理方案的执行、员工的后勤保障工作的开展等优化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复杂形势下大批量的体检CT检查,为助力“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38.
为了更好地理解锆石(U-Th)/He定年技术及应用潜力,文章基于热活化扩散过程原理,通过高精度分步加热实验研究锆石He的扩散特征,分析锆石He扩散动力学参数、封闭温度(Tc)、部分保留区(PRZ)及(U-Th)/He年龄等. FCT锆石标样循环分步加热扩散实验获取扩散系数ln(D/a2)与温度倒数呈负相关,遵从期望的热活化扩散过程(Arrhenius方程).锆石He扩散活化能(Ea)分布在144~184kJ mol-1,平均值为(169±12)kJ mol-1,(U-Th)/He封闭温度介于144~216℃(冷却速率为10℃Ma-1,半径为38~60μm),平均值为(176±18)℃.锆石He封闭温度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增加,缓慢冷却时(冷却速率为0.1℃Ma-1),平均值为~136℃;快速冷却时(冷却速率为100℃Ma-1),平均值为~199℃.当冷却速率不变时, He封闭温度随锆石半径增大而增加,对于快速冷却的FCT锆石,年龄受半径大小影响不明显. He保存或者重置与温度和时间条件密切相关,部分保留区温度窗口随持续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测试26粒FCT锆石(U-Th)/He年龄的几何平均值为(28.38±0.34)Ma(S.E.),与国内外实验室测试年龄(28.4±1.9Ma)一致. FCT锆石(U-Th)/He年龄较年轻,具有较好的重现性,锆石形成后快速冷却,具有低剂量的辐射损伤,且FCT锆石He年龄与eU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辐射损伤对He年龄及扩散动力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39.
渤海油田新近系勘探中,钻井揭示了某些区域存在着速度异常,主要表现为时间图上构造高部位钻井揭示为水层,而低部位是油层,给勘探人员的分析带来了困惑,速度异常导致了时间图和构造图圈闭形态的不一致性.因此,判断速度异常的分布以及速度异常产生的原因分析成为这些区域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叠加速度场去压实的方法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对速度异常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新近系速度异常与走滑断层有着直接关系的结论.这一结论在后期的钻探中得到了证实,为新近系的钻井设计、工程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340.
近钻头井斜动态测量重力加速度信号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加速度计进行近钻头井斜动态测量时,钻具的高速旋转,井下强振动、强冲击环境给重力加速度测量带来极大干扰,如何从干扰噪声中有效提取重力加速度信号对于提高井斜角和工具面角的测量精度至关重要.根据重力加速度径向和切向分量为周期性信号,轴向分量为近似直流信号,离心加速度为缓慢变化信号,振动和冲击加速度为随机信号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互相关检测的重力加速度信号提取方法,选择径向或切向磁力计信号作为参考信号.利用相关检测方法分别对仿真数据、实验室旋转测试数据和振动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并计算了井斜角和工具面角,结果表明相关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提取重力加速度信号,基于MEMS加速度计的井斜角测量精度优于0.5°,工具面角变化连续平滑,满足井斜动态测量需求.通过进一步开展实际钻井环境测试,该方法有望应用于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或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等需要近钻头井斜动态测量的场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