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1.
为了调查内蒙古阿拉善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预选场址中目标花岗岩体的空间展布、内部结构和边界接触关系,应用人工反射地震探测技术,采集数据并进行处理,获得了针对大型高速岩体的近地表速度剖面和地震反射波法成像剖面。针对崎岖地表工区近地表速度建模与层析静校正、强散射干扰波压制等问题,引进基于MSFM射线追踪算法的初至波旅行时层析反演与层析静校正技术、改进的矢量分解压噪方法等,并在常规高分辨反射地震数据处理流程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于高速岩体地震探测的精细数据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112.
在内蒙古阿拉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场址采用高分辨多次覆盖反射波法与初至波旅行时层析反演相结合的地震勘探技术,跨目标岩体完成了2条总长度约27 km的地震探测剖面。获得的地震探测成果揭示了目标岩体的空间展布、南侧不整合边界、岩体内部结构,尤其是断裂构造的存在情况和产状特征,对岩体南侧中新生代盆地内部的断裂和不整合地层接触关系也有清晰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3.
龙门山山前彭州隐伏断裂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州断裂是龙门山山前一条重要的隐伏断裂.为了调查彭州断裂的位置、性质及其活动性,5·12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作者采用可控震源和高精度的地震反射勘探方法,对彭州隐伏断裂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成像.本文利用获得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并结合石油地震反射剖面,给出了彭州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以及断裂两侧的新生代地层厚度.结果表明,彭州断裂为一条走向NE、倾向NW、倾角约为58°~62°的逆断层,该断层向上错断了第四纪沉积层,具有明显的第四纪活动,向下大约在深度8~10 km左右收敛到向西缓倾的滑脱面之上.研究结果为评价断裂的活动性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地震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4.
广东省新丰江流域4—5月暖云的微物理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新丰江流域初夏暧云的含水量与小云滴谱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暖积云的含水量比暖性层积云大;广东初夏暧性层积云的含水量大于北方降水性As—Ns云系。被探测云的主要降水机制均为碰并增长过程,但浓积云中云滴碰并增长条件比层积云优越;与湖南等地积云相比,广东积云更具有海洋性积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5.
酆晓  丁丽青 《华南地震》1999,19(4):14-21
对形变监测能力相对薄弱的省份建设省级形变前兆标志及预报体系进行了应用研究。内容包括中短期地震形变前兆异常的规范化识别及提取,省级体系的构架设计及建设要点等。以广东地区为例,从震例出发确认了γ因子,海平面等10个省级形态前兆标志,并在预报实践中付诸应用。最后,就形变标志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6.
为了实验大容量气枪震源陆地水体流动激发反射地震探测效果,在长江中下游安徽省铜陵段,采用气枪船长江航道流动激发、沿江岸布设反射地震仪器接收的非纵弯线工作方式,得到了反映测线经过地区地壳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的反射地震数据。原始资料信噪比较低,但部分资料不同部位仍可辨认出来自地壳及莫霍面反射波组。就传播距离而言,地震波传播的水平距离最大可达21km,垂直深度可达30km以上。在数据处理中,根据原始资料特点,针对性采用了非纵弯线面元定义、三维层析静校正、叠前多域去噪及组合反褶积技术,最终得到的叠加时间剖面上具有丰富的壳内反射波组。结果显示,测线经过地区的地壳结构为双层结构,总厚度为30.0~36.0km。上地壳呈现隆坳相间的反射特征,下地壳存在多组叠层状弧型反射波组,莫霍面反射特征清晰,由2~3个反射同相轴组成,呈现SW端向NE段抬升的形态。剖面经过地区存在一个切穿下地壳和莫霍面的深部断裂,应该是长江深断裂的反映。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大容量气枪震源可应用于陆地流动水体地壳精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  相似文献   
117.
已有资料显示上蔡岗断裂为隐伏逆断层,为研究上蔡岗断裂浅部构造特征,笔者跨断裂开展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探测,获得4条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本文根据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并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对上蔡岗断裂浅部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上蔡岗断裂为1条走向北北西、倾向北东东的逆断层,在岗地中部存在1条次级断层,与主断层呈反y形构造,与岗地地表形态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驻马店市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城市规划提供地质和地球物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8.
云南省西南部,发育一组由不同断裂组成的北东向断裂构造带,沿这些断裂数十年来相继发生过多次强震.本文以其中的南汀河西支断裂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方法,获得了断裂及两侧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纵向上,分为上、下两层地壳结构,总厚度约为31.25~35.6 km;横向上,以南汀河西支断裂为界,两侧反射特征差异较大,分别以弧状或倾斜反射波组为主·测线经过地区,莫霍面反射特征较为清晰,为2-3个反射同相轴组成的反射条带.南汀河西支断裂为一个由5条分支断层组成的断裂带,呈花状结构,反映了一种走滑挤压的应力状态.断裂带下方,存在一条切穿下地壳及莫霍面并延伸至上地幔的深大断裂·这种深、浅断裂共存的构造格局是控制南汀河地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9.
对比分析石油地震剖面和高分辨浅层地震剖面,依据震源机制解、地震精定位结果,给出太康MS4.7地震区深浅断裂的展布关系。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太康隆起发生NWW和NE-NNE向张剪性走滑断层活动,其产生的伸展拉张作用使隆起解体,形成目前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新近纪以来,在太康隆起整体接受沉积的背景下,构造活动强度有所减弱,但凸凹相间的构造变形样式得以延续,表现为控制断陷的边界断层的持续活动,同时,一系列新近纪-第四纪铲式正断层的形成也表明深部走滑伸展作用的存在;太康MS4.7地震区深部震源构造表现为沿近NW和近NE走向的高角度断层,浅部构造表现为受近NW向铲式张性断层控制的凸凹相间的构造样式,这种深浅构造展布形式共同控制了太康MS4.7地震及其余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0.
在简要介绍AUV声学定位声纳接收机原理基础上,分析了CW脉冲信号在极性相关检测电路中的传输过程,建立了极性相关积分检测延时仿真分析模型。提出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获取检测延时的分布特征和统计参数的观点。实验结果表明蒙特卡洛模拟实验与硬件电路实验结果一致,对于解决随机性检测延时问题具有很强的能力。获得的结果可为AUV定位声纳检测门限的设定、声学测距和定位精度分析以及水声通信延时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