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3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2.
为进一步厘清长江中游江汉—洞庭地区与黄广—九江地区更新统划分与对比,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识别出区内早更新世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辅以年代学研究,开展了长江中游江汉—洞庭地区与黄广—九江地区第四系研究,建立了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格架。研究表明: 白沙井砾石层、阳逻砾石层、宜昌砾石层、九江砾石层等是区内短程河流的冲洪积相沉积,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Qp1),而上覆网纹红土则形成于中更新世(Qp2),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区内第四纪更新世地层格架; 白沙井砾石层、阳逻砾石层、宜昌砾石层、九江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所代表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的重大调整是长江三峡续接贯通的环境响应,暗示了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贯通的时限为早—中更新世之交。  相似文献   
33.
湖北建始黄岩及邻区二叠系大隆相区产丰富的菊石、双壳类、鱼类以及少量的壳薄体轻的腕足类和遗迹化石等底栖生物。根据建始黄岩和巫山纸厂沟剖面上化石的埋葬特征,以化石的形态功能分析为基础,将建始黄岩、巫山纸厂沟二叠纪大隆组—大冶组底部的生物群分为9个群落,根据群落对沉积盆地中游离氧的示踪,将区内群落划分为浮游微生物群落、游泳漂浮群落、底栖表生群落和底栖内生群落四种类型。在群落生态分析及群落带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建始黄岩及邻区群落的时空分布及古地理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34.
青藏亚板块强震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德  付虹  邬成栋 《地震研究》2007,30(2):105-112
以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亚板块分区为基础,研究了1900~2005年间青藏亚板块区内7级强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7级强震活动可划分为5个活跃期和4个平静期。活跃期持续时间平均为(12±3)年,7级强震的平均频度为8.5次,80%的活跃期最大地震震级达8级以上;平静期持续时间平均为7年,前3个平静期较短,仅4~7年。在空间演化特征上,活跃期内存在A、B两类平静区。此外,在35°N纬线附近存在东西响应迁移区,26°N纬线以南的云南地区有7级强震由南向北迁移轮回的现象。沿东西和南北方向,将研究区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和北、中、南三段进行研究,发现主体活动区的地震活动存在由东部→西部→中部→东部,以及由北段→中段→南段→北段的迁移轮回现象。根据上述特征,对青藏亚板块下一活跃期可能的开始时间、主体活动区及强震发生的地点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5.
武汉阳逻王母山断层及地震楔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德  邵长生  王岑 《地质学报》2014,88(8):1453-1460
本文研究了武汉阳逻王母山一带新发现的NWW走向的张性断层和该区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通过对王母山一带第四系剖面的详细测量,识别出阳逻砾石层(Q1y)底部的"标志性砾石层"具有结构成熟度低、风化程度高、短距离内厚度稳定和具有弱网纹化的鲜明特征,其夹持于下伏第三系东湖群(E)红色砂岩和上覆阳逻砾石层(Q1y)之间,层位稳定。经槽探揭露和剖面测量,以"标志层"对比为依据,对王母山断层的特征和性质进行了研究,指出王母山断层是由主干正断层(f1)及其上盘派生两个次级正断层(f2、f3)构成的的张性正断层,主干正断层(f1)走向308°,倾向NE,倾角40°~52°,断距6~8m,同步断错第三系东湖群(E)红色砂岩、下更新统阳逻砾石层(Q1y)和中更新统王家店组泥砾层(Q2w)。阳逻王母山一带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平面可追踪长度3~20m不等,普遍错断阳逻砾石层(Q1y),向下收敛并尖灭于阳逻砾石层底部,仅发现2处古地震楔尖灭于东湖群(E)红色砂岩顶部并呈风化成白色粘土的节理裂隙。地质分析认为,王母山断层及其近区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是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发育的,通过对古地震楔和王母山主干断层f1的应力分析发现,该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W335°左右,而主张应力方向为NE65°左右,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古地震楔的走向主要为NW328°和170°~190°方向,而主干断裂走向则为300°左右。研究认为王母山断层错断下更新统阳逻砾石层及其上覆的中更新统王家店组(Q2w)泥砾层,时限为中更新世以新,为第四纪活动断层。武汉地区周边为一系列大断裂所环绕,尤其是NW向的襄(樊)-广(济)断裂从阳逻一带穿过,襄广断裂一线历史上曾遭遇过数十次地震的袭击,为湖北省历史中强震活动区之一。而阳逻龙口王母山断层及区内广泛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则可能是同期古地震的反映。阳逻王母山断层及古地震楔研究为武汉地区地震地质构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36.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项目在进行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于武汉外国浠水-马垅一带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缓丘状地貌,围岩为白垩纪至第三纪东湖群红色砂岩。该火山岩颈宽7.3m,北侧烘烤带宽0.2~1.2m,北侧的玄武岩熔岩流覆盖在厚0.3~0.8m未固结的灰色沙砾...  相似文献   
37.
双溪堆积体的成因及其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溪堆积体是大宁河上游广泛发育的、钙质胶结的碎石土堆积体,其成因与大宁河流域新近系不同时期发育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有密切的关系。在大宁河沿岸的双溪、中坝、神基坪一带,志留系泥岩粉砂岩等易风化软弱碎屑岩构成斜坡下部相对较缓的部位,二叠系或三叠系相对坚硬的灰岩则形成斜坡上部高陡的崖坡,坡脚则广泛分布着这种钙质胶结的双溪堆积体。  相似文献   
38.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我国经济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咸宁地区矿泉水资源的发现,将助力绿色经济发展。咸宁汀泗桥幅数据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都市圈京广高铁沿线汀泗桥幅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在充分收集地质、遥感、物探及水文地质等资料基础上,开展汀泗桥幅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本数据集包含钻孔基本信息(12个钻孔)、钻孔地层描述信息(12个钻孔)、机民井点调查结果(77个机民井)、泉点调查结果(46个泉点)、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2处)、无机水样测试结果(61件)和有机水样测试结果(9件),数据量约为4.77 MB。数据集充分反映了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中典型水文地质现象、灰岩地层的岩溶发育特点及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通过水化学分析,在咸宁市汀泗桥镇白羊畈-赤壁官塘驿镇大贵畈-中伙铺镇一线发现富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赤壁中伙铺琅桥一带为富锶、富锌复合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对该区的矿泉水资源勘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实施探采结合井,服务地方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39.
峡东宜昌四溪震旦系灯影组多重地层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四溪灯影组岩石地层和层序地层综合研究结果,并结合遗迹化石组合特征分析,以灯影组石板滩段中部存在的冲刷侵蚀面为标志,灯影组内部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沉积层序,其中下部沉积层序的灰岩中含丰富多样的遗迹化石和文德带藻化石,与标准剖面上的石板滩段以及国外伊迪卡拉生物分异大发展时期沉积的地层可以大致对比,本区灯影组石板滩段灰岩的δ^13C值相对较高,变化于3.01‰-4.50‰,上部白马沱段白云的δ^13C为1.80‰-2.30‰。灯影组碳同位素组特点与纳米比亚,西伯利亚地台以及加拿大西北部末前寒武系上部碳同位素组成特点相似,指示灯影组是伊迪卡拉动物分异发展之后,寒武纪之前的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40.
震后趋势早期判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立德  蔡静观 《地震研究》1992,15(4):355-365
本文系统清理了云南及邻近地区1965年以来106个地震序列,对h、b、K、U、等值的震后趋势早期(7天以内)判断指标和预报能力;双震型序列中h、b值的联合早期判断;前震、多震型序列的地震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将权重集成法应用于地震序列的早期综合判断中,提取了各单项方法的权重系数和权重集成值的临界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