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和昭和站大气臭氧的中期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1993和1994年7-12月中山及昭和站大气臭氧观测资料和1993年7-12月中山站地面温度,气压及戴维斯站探空资料,对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和昭和站的中斯振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准一周和准二周振荡是南极地区大气臭氧和各层次温压参数普遍存在的两种主振荡周期,且在不同年份其振荡强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2.
中国南极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和中山气象台常规气象观测及与气象有关的科学考察资料 ,对中国南极气象台站的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和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多样性。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正好处于南极半岛和东南极两个不同的气候区。近 10余年来 ,当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长城站显著增温时 ,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恰有较明显的降温趋势。南极地区的温度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变化有较大差异。这种变化和差异很难简单地用全球温室效应来解释。近 7年来 ,中山站地区的大气臭氧总量有减少趋势 ,与全球大气臭氧总量变化趋势相同。在南极地区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 ,积极获取代用资料 ,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3.
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曾是气象学上的一个“谜”。多年来有很多人都企图揭开这个“谜”。解放后,为了促进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很多同志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工作,为我国高原气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青藏高原在我国境内,为我们提供了搞好高原气象科研工作的良好条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搜集1971年以后我国有关青藏高原气象科研的较完整的书目。近年来,零散的油  相似文献   
64.
陆龙骅  戴加洗 《气象》1981,7(5):23-25
青藏高原地区的辐射和热状况,历来是气象工作者十分关心的。由于资料的限制,过去大多用间接推算的方法来讨论,是否符合实际,取决于推算方法及其假定的合理性。近年来,随着高原地区考察活动的增多,提供了用实测资料来讨论这一问题的可能性。 1976年7—8月及1977年1月,青海省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65.
我国实际大气与国际标准大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龙骅 《气象》1980,6(7):1-2
在进行压力高度计校准、飞机和火箭设计、飞机性能计算及弹道制表等工作时,需要了解大气温度、压力、密度等参数随高度的分布情况。为此,国际上曾有过多种能用简单方式近似地表示大气参数垂直分布的大气模式(称为标准大气或参考大气),对于“低空”(对流层、平流层),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66.
城市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为了定量描述北京城市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为模式提供准确的下垫面参数.利用气象塔大气湍流观测资料,结合Martano(2000)由单层超声风速、温度资料估算非均匀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计算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塔附近的下垫面空气动力粗糙度z0和零平面位移d,即z0为1.75 m和d为40.12 m.该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的比较结果表明最近的8年内,该处的零平面位移和空气动力粗糙度明显增大,这与该塔周围城市建设状况吻合.  相似文献   
67.
南极考察:我院逯昌贵参加了中国第十八次南极考察队度夏考察。我院还派出河北省滦平气象站李国辉、辽宁省沈阳观象台杨宝伟和黑龙江省龙凤山本底站代鑫参加了第十八次南极气象考察,分别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越冬。本次考察在长城和中山两站更换了风观测塔及遥测自动站仪器,更新了  相似文献   
68.
利用“中国科学探险协会2002年北极科学探险考察”期间, 在斯瓦尔巴德地区政府所在地朗伊尔宾城架设的两个自动气象站记录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该地区气象要素平均值的日变化, 给出了这一极端环境区夏季近地层气象要素的基本物理图像: 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和大气湿度等气象要素的日变化都呈单峰分布; 地气温差因地而异, 不同下垫面类型大气能量的源汇不同; 局地环流多种多样, 冰川风、海陆风、山谷风相互叠加, 主导风向各地不一。  相似文献   
69.
长江下游农业生态区CO2通量的观测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1年6月10日~7月20日在安徽省全椒县稻田和2002年6月10日~7月20日在肥西县农作物混作区观测的近地层CO2和能量通量资料,对农作物混作区和稻田CO2通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平均情况下,观测期内稻田白天(夜间)吸收(放出) CO2为55.16 g·m-2(14.19 g·m-2);农作物混作区白天(夜间)吸收(放出) C02为22.67 g·m”(12.40 g·m-2);稻田白天吸收的CO2通量随水稻生长而逐渐增加,夜间放出的CO2在拔节期最高;农作物混作区CO2通量在整个观测期并没有显著改变;稻田和农作物混作区均为大气CO2的汇。对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分析表明:白天稻田吸收的CO2通量与到达地面的光合有效辐射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文中结果为数值模拟稻田与近地层大气CO2交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0.
近2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年来,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成了中国中山气象台;2001年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在距中山站160km的南极冰盖上安置了LGB-69自动气象站(AWS)。在长城和中山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率图像传输资料(HRPT)接收等业务;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UV-B)等要素的观测;在赴南极考察的航渡期间进行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南极常规气象业务已为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累了丰富资料,为航渡和站区考察项目的实施提供的气象服务保障,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提高南极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是今后极地大气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