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本文主要分析了1995年臭氧洞期间在中山站用Brewer臭氧仪通过Umkehr(逆转)方法观测和反演得到大气臭氧垂直高度分布的变化情况,并与O3洞闭合后及1995年1~3月的O3廓线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还与国外测站的资料进行了对比,指出南极臭氧洞期间大气臭氧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平流层下层(14~25km),这说明发生在平流层气溶胶冰晶云(PSC)表面的非均相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14~25km高度。  相似文献   
92.
南极中山站的近地面湍流特征参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3.
2008年是第4次国际极地年实施的第2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选派的张东启、逯昌贵、汤洁、丁明虎等10人参加了中国第24、25次南极考察队,分别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南极冰盖DOME—A地区考察;逯昌贵、汤洁、窦挺峰参加了中国第3次北极北冰洋考察;马永锋参加了中国黄河站北极考察。  相似文献   
94.
北极海冰对全球气候起着非常重要的调制作用,海冰范围是海冰监测的基本参数。近40年,北极地区持续变暖,北极海冰显著减少,进而引发北极自然环境恶化、北半球极端天气频发、全球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和气候问题。准确获取北极海冰范围及其演变趋势,确定海冰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响应,是研究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关键之一。HasISST和OISST海冰数据集在海冰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可为北极地区长时间序列海冰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但这2套数据集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应用于北极关键区对中国气候响应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为解决这一问题和弥补国内海冰监测微波遥感数据的空白,2011年6月27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National Satellite Meteorological Center, NSMC)发布了FY(Fengyun, FY)北极海冰数据集,该数据集利用搭载在FY卫星上的微波成像仪(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 MWRI)数据,使用Enhance NASA Team算法制作,该算法利用前向辐射传输模型模拟北极地区4种海表类型(海水、新生冰、一年冰和多年冰)在不同大气条件下MWRI辐射亮温,进而得到每种大气条件下0~100%的海冰覆盖度查找表(海冰覆盖度每次增加1%),通过观测值与模拟值的比对得到海冰覆盖度,由该数据集计算得到的北极海冰范围在大部分区域与实际情况相符。该产品虽已进行通道间匹配误差修正和定位精度偏差订正,但由于其搭载的微波成像仪(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 MWRI)天线长度有限,造成传感器探测到的地物回波信号相对较弱,难以区分海冰和近岸附近的陆地,影响了该数据集的精度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美国冰雪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NSIDC)发布的海冰产品对FY海冰数据集进行优化,NSIDC产品利用判断矩阵对海岸线附近的像元进行识别,并对误差像元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正,由NSIDC产品计算得到的北极海冰范围与实际情况更为符合。数据集优化大大提高了FY海冰数据集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FY海冰数据集与NSIDC产品相关系数高达0.9997,且二者日、月、年平均最大海冰范围偏差仅为3.5%、1.9%、0.9%,且FY海冰数据集优化过程对其较好的空间分异特征无明显影响。该数据集可正确地反映北极海冰范围及其变化情况,且海岸线附近海冰的分布情况更准确,可为北极海冰变化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5.
利用青藏高原98个气象台站日气温、降水以及日降雪和积雪天气现象的观测数据,引进"at-risk"积雪评估方法,对当前气候状态下和未来气温升高情况下高原积雪形成过程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当前青藏高原约78%(秋季)和81%(春季)台站的固态降水受气温升高影响而减少,而分别约有33%和36%台站的降雪积累与否也受此影响。也就是说,受气温升高影响,青藏高原降雪占总降水比例及积雪占总降雪比例都在减小,这些台站所在区域已成为脆弱积雪区,这加速了高原积雪期的缩短。在到2050年气温升高2.5℃的假设下,青藏高原的脆弱积雪区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这将加剧青藏高原的热源作用,对区域乃至大陆尺度的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6.
<正> Based on the Germany Koldwey Station's 1994-2003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hourly data,this paper conduct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short-termclimate characteristics for an arctic tundra region(Ny-lesund island)where ourfirst arctic expedition station(Huanghe Station)was located.Affected by theNorth Atlantic warming current,this area has a humid temperate climate,andthe air temperature at Ny-lesund rose above 0℃ even during deep winter sea-son during our research period.The wind speed in this area was low and appearedmost at southeast direction.We find that the temperature at Ny-lesund rose inthe faster rate(0.68℃/10 a)than those at the whole Arctic area.Comparedwith the floating ices where our expedition conducted in the Arctic,Ny-lesundwas warmer and more humid and had lower wind speed.Comparison of the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derived by NCEP/NCAR reanalysis to the conventionalmeasurements conducted at the Koldwey site in Ny-lesund area shows a good a-greement for winter season a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summer season.  相似文献   
97.
2007年大气科学考察是"2007~2008国际极地年"(IPY)中国行动计划和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的重要内容.我院与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选派汤洁、逯昌贵等赴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进行度夏和越冬考察,开展了大气成分本底、臭氧垂直廓线探测、大气边界层和气象观测等科考项目.主要观测项目有:  相似文献   
98.
极地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6年底,中国自主组织了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中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9.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辐射平衡分量特征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利用1998年夏季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TIPEX)获得的改则、当雄和昌都三个热源观测站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高原夏季辐射平衡分量和热源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辐射平均强度以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小.6月中旬后随着雨季到来,地表反射率均有所降低,中部和东部的辐射强度明显减弱,西部雨季降水和云量都比较少,辐射强度变化不明显.高原中部和东部的净辐射在6月中旬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西部突变期出现在7月上旬,以中部的辐射加热强度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湿期随着地面长波辐射的减少,热源强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0.
1987—1988年夏季长城站地区的热力和动力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