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辽河中上游径流变化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龙  刘廷玺  马丽  孙敏  丁涛  辛显华 《冰川冻土》2015,37(2):470-479
辽河中上游地区腹地是科尔沁沙地, 河流径流是其重要补给源, 研究径流及其变化原因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辽河中上游地区下洼、福山地、乌丹3个典型水文站点为基础, 将气候变化归结为水热条件变化, 通过改进的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 定量分析径流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量的贡献. 结果表明: 径流量多年来呈减少趋势, 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 随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减少. 径流量在2000年代最小, 相对1990年代减少了45.89%~82.13%. 径流突变点为1995年和1998年, 1995-2010年(1999-2010年)与1957-1994年(1957-1998年)相比, 下洼、福山地、乌丹站控制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41.57%、60.20%和36.76%, 人类活动贡献率分别为58.43%、39.80%和63.24%.  相似文献   
212.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09—2015年大柴旦M 0.5以上地震重新进行精确定位,并绘制区域地震震源深度频数直方图。根据地震精定位结果,选取地震波形记录较好的事件进行特征分析。结果发现,重新定位后,大柴旦地区约65%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6—10 km,震源深度较浅,地震波列衰减快,经过滤波,在直达波后观测到新的震相,初步推测为康拉德界面反射波。  相似文献   
213.
同安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厦门同安湾表层沉积物7种重金属(Hg、Cd、Pb、As、Cu、Zn和Cr)、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应用沉积物质量评价标准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u、Pb、Zn、Cd、Cr、Hg、As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6.49~46.20,16.95;6.68~46.90,23.93;45.4~162.0,87.4;0.028 9~0.402 0,0.147 6;8.50~33.20,15.95;0.013~0.117,0.047和1.5~6.8,4.8mg/kg.除As之外,各重金属含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66~0.970),且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较高(相关系数为0.674~0.980).重金属元素及有机碳与硫化物含量的相关系数较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该海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毒性效应频繁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生态危害程度也较低,尚属轻微生态危害.7种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风险大小依次为:Hg〉Cd〉Pb〉As〉Cu〉Zn〉Cr.  相似文献   
214.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兴化湾口东北面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2门9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主要表现为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平均附着密度和湿重分别可达23 394ind./m~2和8 494. 4 g/m~2。其它优势种还有刚毛藻(Cladophora sp.)、叉节藻(Amphiroa sp.)、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双列笔螅(Pennaria disticha)、细毛背鳞虫(Lepidonotus tenuisetosu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福建牡蛎(Magallana angulata)、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加尔板钩虾(Stenothoe gallensis)、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角突麦杆虫(Caprella scaura)、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史氏菊海鞘(Botryllus schlosseri)等。夏季为污损生物的附着旺季,其附着厚度、覆盖面积、附着密度和湿重分别为30. 5 mm、100%、25 175 ind./m~2、8 783. 6 g/m~2,其次分别为秋季、春季和冬季,下半年的附着强度明显高于上半年,附着强度的垂直分布差异并不明显,主要区别在于表层有部分藻类附着,而底层几乎没有藻类分布。  相似文献   
215.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及其互动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刘毅  王云  杨宇  马丽 《地理学报》2019,74(12):2455-2466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过程中存在跨社会制度、跨法律体系、跨行政等级的复杂性,必然会遭遇一系列的摩擦。发掘粤港澳之间合作与冲突的焦点与关键时间节点,是对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研究的重要补充。本文通过GDELT全球新闻事件数据库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粤港澳三地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 内地与香港关系呈现出“M”型波动,两者之间的冲突被新闻媒体有所强化。② 内地与澳门之间的政策与民意表现为较高的一致性,两者之间的言语合作是互动关系的主导因素。③ 内地与港澳之间的互动关系总体上变得更加紧密,合作与冲突的频率都在上涨,内地—香港关系在粤港澳互动关系中的重要性不断被凸显。④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实际合作项目相对短缺,缺少多元化的抓手。粤港的经济和科技的竞合关系和香港局势的发展是粤港澳互动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关注区域政策在空间上的投影,更要关注其在社会舆论与新闻媒体上的投影,促进一体化建设从实体空间建设向虚拟、话语空间的综合引导转变,强化“硬联通”与“软联通”的互动。  相似文献   
216.
强地震前后重力观测中异常变化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武星  马丽  黄建平 《地震》2007,27(2):53-63
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和2004年印尼MS8.9地震前后部分重力观测的变化, 对这些采样间隔在1分钟以下的重力数据进行了高通滤波和频谱分析。 结果表明, 在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 乌鲁木齐和库尔勒观测台在二个时段分别同步出现了异常变化。 一次是在2001年11月3~5日, 另一次在2001年11月11~13日; 这二次异常都表现为颤动信号的出现, 而且后一次的强度要大于前一次; 颤动信号的周期主要集中在几十分钟。 印尼MS8.9地震前, 这二个台也记录到类似的异常信息, 但颤动的幅度很小; 同时武汉观测台的超导重力仪也记录到了颤动信号, 该信号一直持续到地震的发生。 这些信息对于识别、 认识慢地震, 进而探索与强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17.
唐山井水温的同震变化及其物理解释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山市一口水井观测到多次同震水位振荡, 以及伴之的高精度测量到的深部层水温变化. 水温变化幅度与水位振荡幅度有关, 水位幅度变化数厘米到一米, 水温变化幅度为0.001℃~0.01℃,而且总是温度下降, 震后一到数小时内水温恢复正常. 我们进行了有限单元法模型计算, 认为井水垂直振荡时搅动井水引起的弥散效应, 是造成同震水温变化的主要原因, 后续的热传导作用可以解释水温的复原过程. 今后如果在不同深度同时进行高精度井水温度观测可以检验该模型.   相似文献   
218.
湘东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区成岩成矿时代的再厘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湘东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是地质大调查期间发现的一个大型矿床。矿体赋存在锡田复式花岗岩中及其与中泥盆统棋梓桥组的接触带上,主要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其次为云英岩(或云英岩一石英脉)型。该复式花岗岩可划分为主体(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补体(细粒含斑黑云母花岗岩)和晚期侵入体(细粒二云母花岗岩)。采用锆石SHRIMPU—Pb法,获得主体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230.4±2.3Ma(MSWD=1.6)。本文通过对课题组及前人其它测年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锡田复式花岗岩主体、补体和晚期侵入体分别属于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成矿作用与燕山早期花岗岩关系密切,是华南燕山早期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高峰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19.
桂东北大宁岩体锆石SHRIMP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宁岩体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结合带,岩性组合为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岩体中广泛存在壳幔混合包体.本文利用锆石sHRIMPU-Pb法,获得大宁岩体成岩年龄上限为(419.1±6.4)Ma(MSWD=1.03),属加里东晚期.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大宁岩体属弱过铝高钾钙碱性岩石,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显Nb、Ba、Sr、Eu组合异常.岩石具有较高的I_(Sr)值(0.7112~0.7196),较低的εNd(t)值(-6.77~-7.53)和T_(DM)值(1.40~1.71Ga).结合邻区加里东花岗岩壳幔混合特征,本文认为,大宁岩体为幔源岩浆底侵诱发的下地壳变砂屑岩部分熔融形成,形成过程中有显著的幔源组分加入.  相似文献   
220.
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空间尺度显著性分析方法,本文讨论了中国大陆东、西部地区、台湾地区以及新西兰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地震活动具有多尺度空间成丛分布与随机分布特征.在不同空间带宽情况下,处于板块边缘的台湾、新西兰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规律性较好,而中国大陆地区则规律性较弱.文中还讨论了窗宽的选择对人们认识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