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37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多普勒海流计是根据声学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制成的测流仪。它用声波换能器取代了传统的以机械转动为基础的传感器。其量程宽,既可测弱流,又能测强流,测量呈线性,一般情况下精确度较高。多普勒海流计的种类型号很多,有的可安在平台或海底,进行定点测流,有的可装在调查船上,作锚锭浮泊或走航测流。因为它能够测量水体垂直剖面上的各层流速,因此又称它为剖面海流计我国已自行设计出 SLY1-1型声学多普勒海流计,其流向流速测量方法及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可参看文献[4]和[5]。多普勒海流计在我  相似文献   
32.
对COADS资料中1950-1992听太平洋4×8°方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及海面气温、气压、风速序列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表气温和水温年上升率分别为0.0063℃.a^-1和0.0026℃.a^-1。两者的变化趋势在赤道太平洋都有一个年上升率高值区:而在东海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广大海区,都有一个年下降率的低值区。西太平洋海面气压呈上升趋势,东太平洋则相反。气温和水温和升降区域分丰  相似文献   
33.
东亚沿岸近期相对海平面的升降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继瑞  张芩 《热带海洋》1995,14(3):23-30
根据东亚沿岸45个水位观测站的长序列水位资料,用不同的计算区域平均海平面升降的方法,估计了该区海平面升降趋势。结果表明,从本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整个海区平均而言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海平面升降的区域性变化较大,中国沿岸除山东半岛外,其他海区平均是上升的;在日本群岛南部和朝鲜南部沿岸,由几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多数是上升的,但上升幅度很小。本文对东亚沿岸海平面升降的估计结果与Barnett的相应估计差  相似文献   
34.
本文根据渤海沿岸海洋站1965-1986年的月平均水位资料,进行了最大熵谱、交谱和频率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月平均水位的年变化是海洋水文气象诸因子季节变化耦合响应的结果.并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求得了回归预报方程,经回报验证表明,所得结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35.
数据同化在海洋数值产品制作及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讨论了海洋中数据同化的目的,意义,各种数据同化方法,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其在海洋数值产品制作及预报中的应用。文中还介绍了数据同化方法中的客观分析法和伴随法的原理,结合海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数据同化试验,给出了相应的同化试验结果,并讨论了二阶伴随理论。  相似文献   
36.
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监测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 1 993~ 1 999年期间的 T/ P测高数据计算了东中国海 1 1个潮汐调和常数值 ,其振幅精度优于± 4cm;利用 Topex卫星测高数据 ,以优于± 7cm的精度监测了 1 997年太平洋的厄尔尼诺过程 ;利用 T/ P数据分析了全球和中国海海平面季节性变化 ,全球海平面季节变化趋势是第一、四季度上升 ,第二、三季度下降 ;而中国海则相反 ,第一、四季度下降 ,第二、三季度上升  相似文献   
37.
太平洋月平均水位周期变化和线性升降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太平洋236个水位站的月平均序列,对其中大于45a的序列进行二阶谱和二阶凝聚谱分析,表明这些序列中有的周期成相位相关性显著。因此采用考虑非线性效应的混合谱分析方法,重复进行谱分析及周期检验和最小二乘滤波,逐次检验并滤掉最显著的周期分量,求得序列中的显著周期。结果表明水位序列的振动周期因站而异,并非固定不变。讨论了准2a大气振周期、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关的3-7a周期、太阳黑子、双太阳黑子和2  相似文献   
38.
Chiefly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of surface wind, currents,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from the two cruises of the R/Vs Xiangyanghong 09 and Shijian during the FG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urface currents and the wind field in the investigated area (5°N-5°S, 160°-175°E)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urrents.  相似文献   
39.
为了更好地利用卫星测高数据分析黄海和东海的潮汐特性 ,对 1 993— 1 999年期间的TOPEX/Poseidon测高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和共线平差处理。在此基础上 ,在黄海、东海选取了 1 738个测高点 ,用最小二乘拟合法计算出 1 2个分潮的调和常数。计算得出的M2 和m1分潮的调和常数 ,在交叉点评估的内符精度振幅分别为 2 4cm和 0 8cm ,迟角分别为 2 3°和2 5°。测高点与附近验潮站的这两个分潮结果相比 ,振幅的均方根误差小于 4cm ,而迟角相差较大。这可能与验潮站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关。用卫星测高数据算得的调和常数绘制的主要分潮特性图与现有常规观测得到的相应图进行了比较 ,在外海深水区两者符合较好 ;近岸由于卫星测高误差较大 ,所以两者符合差。  相似文献   
40.
采用POMgcs(Princeton Ocean Model with generalized coordinate system)和MITgcm(MIT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两个海洋数值模式,研究了M-Y2.0、基于固壁近似假定的M-Y2.5、基于波浪破碎作用的M-Y2.5和KPP 4种垂向混合参数化方案对模拟黄海夏季上层温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M-Y2.0和基于固壁近似假定的M-Y2.5方案低估了黄海上层的湍动能,模拟的黄海夏季温度上混合层的效果与实测相比均偏浅,不能够很好地重构黄海夏季温度的垂直结构。而基于波浪破碎作用的M-Y2.5和KPP方案均可以增加海洋上层湍动能的输入量,模拟的黄海夏季温度上混合层的效果与实测较为一致。故推测黄海夏季的上层结构是受波浪混合和流场剪切等物理机制共同调节的,若通过合理的垂向混合参数化方案将这些物理机制的作用加以体现,将会较真实地模拟和重构出黄海夏季海温上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