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415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91.
哈尔滨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在127年中上升了2.7℃。主要冬季升幅最大,春季次之,再次为秋季,夏季升幅最小。平均最低气温的升幅较明显,远高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幅,冬季最低气温的升幅最大夏季的升幅次于春季;秋季升幅最小。另外还分析了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2.
淮海地区降水周期及突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淮海地区1955—2004年2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淮海地区降水的主要周期振荡以及突变点,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均有多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降水周期变化显著,干湿交替现象明显;降水的年代际以及年际尺度的主要周期:年降水为12a、9a、5a,春季降水为14a、6a、3a,夏季为10a、4a,秋季为21a、10a、7a,冬季为18a、5a。年降水减少趋势明显,在1967年发生了突变,由相对多雨期转入相对少雨期;春季、夏季、秋季降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冬季降水则表现为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类型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柴西地区油气成藏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我们借助生长断层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出该区断裂在演化上总体可归纳为两个主要形成时期和4种表现形式:早期形成时期(E1+2?N),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动,多数终止于下油砂山组末(约14.9 Ma); 晚期形成时期(N?Q),上油砂山组开始活动,狮子沟组(约8.2 Ma)以来活动尤为剧烈,持续至今。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限于下或上构造层的生长断层; 贯穿下、上构造层的生长断层和后期断层4类。柴西地区的这种断裂构造特征,与青藏高原的分阶段隆升相对应,控制着该区的油气运移、成藏、保存及改造,对我们在柴西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4.
采用新疆地区1990年以来的浅源地震目录,利用扩散链法去除余震,在小震空间集中度C值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C值变化量,即ΔC值的时空扫描计算方法,针对2000年以来天山地震带11次6级以上地震前ΔC值的演化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2017年精河M_(S)6.6地震和2020年伽师M_(S)6.4地震之前,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区域ΔC值异常,且3次地震前ΔC值异常演化时间均小于6个月,属于震中附近区域震前中短期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95.
上组煤采空区对于下组煤的成像和安全回采有着重要影响,有必要研究矿区上组煤采空区精准成像技术。对于实际采空区及其下组煤的地震响应特征预测来说,建立和实际地质情况相吻合的正演模型是基础。根据搜集到的研究矿区钻孔测井资料,获取建模所需的等效地层物性参数、采空区垮落带等效模量、裂隙带等效模量等数据,建立与研究矿区地质情况比较接近的地质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对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地震响应进行分析,采空区波场特征表现为时间延迟、振幅变化、频率降低且对下部反射波有明显影响,干采空区的影响时差大于含水采空区的影响时差;通过不同地震属性的提取分析,发现采空区的地震属性明显区别于正常煤层,干采空区的地震属性和正常煤层的地震属性间差别更大。   相似文献   
96.
宁夏煤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采矿区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义进行简单论述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宁夏的煤炭资源概况、发展现状及采矿区的地质灾害,并提出了宁夏煤炭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矿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生态保护应坚持的原则与采取的办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97.
一系列的黑色岩系多金属矿床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寒武系底部,前人对多金属矿特征、成因等方面进行许多研究,但对Mo-Ni、V、P和Ba矿的成矿顺序研究较少。本文对云南德泽、贵州纳雍-坝黄-天柱及湘西柑子坪等地区的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多金属矿的成岩成矿环境、矿石矿物微观特征、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结合元素富集层出现先后可将寒武系底部成矿作用自下而上分为四个成矿序列:即磷矿成矿序列、重晶石矿成矿序列、钒矿成矿序列、镍钼矿序列。同时,根据岩石组合、矿物组合、含矿性等特征,将贵州境内Mo-Ni、V、P和Ba矿床划分为三个成矿区,即纳雍-遵义-福泉黔中镍钼成矿区、铜仁-镇远-岑巩黔东南钒(镍钼)成矿区、天柱-新晃重晶石成矿区。  相似文献   
98.
基于MODIS数据的太湖蓝藻水华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长江中下游经济和农业发达地区的太湖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蓝藻水华频发。对太湖蓝藻进行实时监测和掌握其时空变化规律是治理蓝藻水华的前提。利用2000~2011年期间的1 341景MODIS影像,采用浮游藻类指数(floating algae index,FAI),提取太湖蓝藻水华信息,研究其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3年,太湖水体零星蓝藻水华所占比例最大,太湖蓝藻水华发生面积较小;在蓝藻大量生长期和上浮积聚期,竺山湾、梅梁湾、贡湖湾和大太湖西北部水域的蓝藻水华发生频率较高。2004年,太湖水体中第一次出现了区域蓝藻水华,从2004年开始,局部蓝藻水华所占比例超过零星水华,且开始发生区域和全湖蓝藻水华。蓝藻水华月平均面积呈单峰变化,蓝藻水华频发区域向太湖湖心扩展,蓝藻水华频率由太湖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离湖岸越近,蓝藻水华发生频率越高。2004~2011年期间,除2009年外,其它年份太湖都有区域蓝藻水华发生。其中,2006年和2007年都有2次全湖蓝藻水华发生;2004~2007年整个太湖水体中的蓝藻水华发生频率都较高,2008~2011年蓝藻水华发生频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9.
特殊地形对鄂东北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超  崔春光  蒋兴文  王晓芳  赖安伟  汪小康 《气象》2018,44(9):1117-1135
基于FNL1°×1°再分析资料和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区域自动站与CMORPH小时降水融合产品,通过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拟,本文重点分析了2015年7月22-24日期间在西南涡东移过程中,受长江中下游特殊地形影响,在鄂东北江汉平原河谷地区诱发生成的一次短时局地强降水天气过程,围绕特殊地形对局地降水增幅的作用机制展开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强降水过程是在长江中下游特殊的中尺度地形影响下,配合东移西南涡前部偏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两者共同作用而诱发产生,此次局地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降水增幅显著。之后,通过研究单一地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发现,大别山脉作为单一地形的作用效果为提升局地降水增幅,扩大强降水范围;幕阜山脉作为单一地形的作用效果为削弱降水增幅,缩小强降水范围。进一步深入分析上述单一地形影响降水变化的作用机制得出,大别山脉的地形作用有利于局地强降水区附近对流层低层的层结对流不稳定性增强,以及降水区近地面层冷池的维持和增强,有利于提升局地降水的增幅。而与大别山脉对局地降水作用效果不同,就幕阜山脉单一地形而言,地形对偏南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削弱了局地强降水期间进入降水区的水汽通量,继而对局地降水的增幅有抑制作用。此外通过研究组合地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时发现,大别山脉、幕阜山脉、皖南山地,以及幕阜山脉和皖南山地之间的狭窄河谷地形共同构成的类似"喇叭口"地形,其产生的狭管效应,使进入地形区内的偏南气流辐合加强,而幕阜山脉和大别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区,作为偏南气流从幕阜山脉东侧绕流进入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有效保证了强降水区域内充足的正涡度平流输送,上述有利的地形组合配置对于局地降水发展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古河谷砂岩型铀矿主要位于二连盆地,最典型的当属古河谷中东段的巴彦乌拉、赛汉高毕和哈达图铀矿床。目前对古河谷西段(脑木根西南侧)的研究和控制程度较差,通过对乌兰察布凹陷西部脑木根次级凹陷新乌苏地区地面地质调查、土壤氡气测量、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同时对整个二连盆地中西部进行资料综合整理研究,对乌兰察布凹陷西部古河谷构造、建造特征、地面物化探异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前人圈定的含铀古河谷向西侧扩展至新乌苏一带,并依据古河谷构造、建造特征、地面物化探异常特征总结了古河谷砂岩型铀矿成矿远景预测模型,用以优选古河谷成矿有利地区并确定含矿异常区和砂体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