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310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探讨了时变无向网络达到状态一致过程中的收敛速率问题.首先基于一般的时变无向网络展开研究,证明了其收敛速率随耦合权重的增加而提高.同时,给出了收敛速率的明确下界,并指出这个下界是耦合权重的线性函数.基于这些结论,本文研究了带符号网络的收敛速率问题,发现只要带有正权值的边具有(δ,T)连通性,就可以增大这些边的权重而保持其余边(带有负权值)不变,使一致性以指数的速率达到.本文的证明过程主要基于完全一致可观这一概念.另外,本文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一致性误差值可以从系统一段时间内的相对状态值中重建.这对于分布式网络中滤波器的状态估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2.
黑龙江省塔河西北绿林林场一带原划分的兴华渡口群的岩石地球化学成分可与太古宙绿岩带对比,该区的兴华渡口群为低级地体(火山沉积盆地),SmNd模式年龄及单阶段演化年龄为(1252±28~1463±20)Ma。  相似文献   
73.
互花米草自1979年引进我国以来迅速增长,呈现外来物种入侵势态,严重影响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平衡。通过遥感手段监测可以获取互花米草的时空扩展规律,为互花米草治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3个主要湿地区域为研究区,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选取了2014—2019年Landsat 8 OLI时间序列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物候特征的互花米草提取方法。首先,通过归一化差异湿度指数(NDM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提取互花米草生长的高湿度区域;然后,通过植被指数构建表征植被物候特征的时间序列曲线,确定互花米草与其他植被的物候特征差异时相;最后,基于物候特征差异时相数据构建决策树提取互花米草。通过与现有的互花米草决策树提取方法和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对比发现,本文方法在3个研究区的提取结果均为最优提取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对提取互花米草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4.
里奥格兰德裂谷仍有地质活动发生的证据,主要有第四纪断层作用、地震活动和裂谷低速扩张。利用绘制的地壳厚度与地震波速比所生成的约束地壳模型横剖面,来突出里奥格兰德裂谷南部的区域扩张。计算了147个台站的接收函数和它们的叠加,使用的数据包括地球透镜计划美国台阵移动阵列、以前收集的美国西南部数据,并使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地壳和速度结果进行了插值。再将上述接收函数结果作为反演密度剖面的一个约束条件,得到了一个新的、优化的重力反演方法。最终,得到了约束地壳模型。该模型显示里奥格兰德裂谷南部地区存在浅层莫霍面(30km),此结果比前人得到的要厚。在盆岭区,里奥格兰德裂谷西部地壳分层,接近大平原的里奥格兰德裂谷东部存在较厚的地壳,且伴有密度大的低速层。我们也发现特拉华盆地表现出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其原因可能是该盆地存在厚的饱和沉积物。考虑到其他研究中并没有发现该区域有深部地幔异常,本文提出裂谷可能是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结果,并得出里奥格兰德裂谷处于盆岭区和大平原的最小边界处,也可能是板块俯冲的终点。  相似文献   
75.
南秦岭晚古生代凤县一太白盆地是在扬子地台北缘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发展起来的具裂陷性质的盆地,处在秦岭微板块当中,在盆地内既产有八卦庙超大型金矿也产有八方山一二里河大型铅锌矿床,是铅锌与金矿床共生/共存的一个典型地区。两种矿床在地质背景、产出层位和成矿特征等方面具有某些关联,铅锌矿层产在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变泥质岩过渡层位的铁白云石一钠长石一硅质热水沉积岩系中,金矿体位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底部,由含石英细脉多期变形的蚀变钠长石、铁白云石粉砂岩等热水沉积岩系构成。硅同位素组成反映金矿床中存在两类不同来源的硅,一类是钠长石岩和顺层石英细脉的硅同位素组成(δ^30Si=-0.40%。-0.32%。),与铅锌含矿层中硅质岩的硅同位素组成相似,硅质与热水沉积作用相关,另一类是金矿体中的穿层石英脉,其硅同位素反映硅来自晚期岩浆流体;铅锌矿床硫化物中硫同位素(δ^34S:6.03‰-16.88‰)反映硫主要来自海底热水沉积,形成于盆地早期开放体系;金矿石中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δ^34S=4.10‰-15.40‰)反映硫主要为地层硫,形成于盆地晚期半封闭一封闭体系;铅同位素组成反映盆地内由西坝岩体→泥盆系地层→铅锌矿石→金矿石铅同位素演化有幔源成分减少,壳源成分增加的趋势;氢、氧同位素数据揭示出铅锌矿成矿流体中的水来自于大气降水,金矿则具多源性,包括岩浆水、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研究认为泥盆纪海底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了铅锌矿层的主体,也使金(银、铜)在热水沉积岩系中明显富集,而中生代造山过程中的构造一流体作用使金矿体定位。金与铅锌的共生/共存关系,受控于这种成矿地质过程及流体化学、物理化学演化。金与铅锌的这种时空关系可作为已知矿床深部勘查和外围找矿的依据。  相似文献   
76.
为提升国内油气自主保障能力,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大量煤田地质勘探和煤质分析资料为基础,对宁东煤田甜水河勘查区富油煤的煤岩煤质进行系统研究,结合煤层显微组分、硫分、煤灰成分对研究区富油煤成煤环境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甜水河勘查区各煤层焦油产率8.63%~9.87%,整体富油性较好,以富油煤为主。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壳质组少量,为中水分、低灰-中灰、中高挥发分、低硫-中低硫、中等煤化程度烟煤。研究区各煤层形成于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成煤时水动力条件较弱、覆水较深,泥炭沼泽还原性较强。  相似文献   
77.
哺乳动物类白蛋白家族成员包括白蛋白(albumin,ALB)、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DBP)、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alpha-白蛋白(afamin,AFM)以及甲胎蛋白相关蛋白(alpha-fetoprotein related protein,ARG),以含有白蛋白结构域为主要特征。前4种蛋白都存在于血清中,参与脂肪酸或激素等的转运,后一种可能存在于细胞中。文中就类白蛋白家族的主要结构特点、相关功能及进化图式等进行阐述,为后续探索该家族成员的演化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8.
黄海夏季典型站位的底边界层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8月25~26日,在黄海夏季冷水团区域内的抛锚站位(35°22′N,121°59′E),使用柱状界面采样器进行了昼夜连续取样,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昼夜丰度变化进行了研究,以获得对黄海底边界层动物的初步认识。共记录底边界层动物21种,隶属18科、19属。超底栖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是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2个重要类群,主要种类有尖额真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异厚盖钩虾(Synchelidium miraculum)、双刺纺缍水蚤(Acartia bifilos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其丰度皆有明显的昼夜波动现象。以桡足类无节幼体为代表的小型浮游动物也是底边界层动物中不容忽视的类群之一。采集到5个黄海区的新记录物种:美丽猛水蚤(Nitocrasp.)、跛足猛水蚤(Mesochrasp.)、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sp.)、掌刺梭剑水蚤(Lubbockia squillimana)和异厚盖钩虾(Synchelidi-um miraculum),显示出底边界层动物种类组成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9.
Periphytic biofilms in aquaculture waters are thought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provide an additional food source, and improve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some reared animal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particularly in China, artificial reefs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commercial farming of sea cucumber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epilithic biofilms on the artificial reef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ccession of epilithic biofilms and their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sea cucumber culture waters,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culture waters of th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in Rongcheng, China, using artificial test panels. On the test panels of succession experiment, more than 67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biofilms. On the test panels of seasonal variation experiment, more than 46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 the biofilms. In both experiments, communities of epilithic biofilms were dominated by diatoms, green algae and the annelid Spirorbis sp. In the initial colonization, the dominant diatoms were Cocconeis sp., Amphora spp. and Nitzschia closterium in June, which were succeeded by species of Navicula, Cocconeis and Nitzschia (July to September), and then by Licmophora abbreviata, Nitzschia closterium and Synedra spp. in the following months. A diatom bloom in the autumn and filamentous green algae burst in the summer were also observed. Ecological indices well annotated the succession and seasonal changes in epilithic communities.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 analysis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atom community composition among months and seasons. Fast growth of biofilms was observed in the summer and autumn, whereas the biomass of summer biofilms was largely made up of filamentous green algae. Pres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nents of epilithic biofilms are mostly optimal foods of A. japonicus, suggesting that biofilms on artificial reefs may contribute important nutritional sources for sea cucumbers during their growth seasons. Future works should includ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epilithic biofilms to the diet of A. japonicus, potential roles of epilithic biofilms in regulating the water quality of sea cucumber ponds, and the regulation of epilithic biofilms in sea cucumber culture ponds.  相似文献   
80.
基于瞬变电磁矩变换的快速三维反演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瞬变电磁法的严格三维反演计算复杂、占用资源多,在普通计算机上难以实现.本文引入瞬变电磁矩变换的概念,提出一种快速三维反演方法.该方法基于阻性限制(resistive limit)特性,建立包含异常体的三维大地的一阶矩响应正演算法,根据不同约束条件,选择优化的最速下降法实现瞬变电磁快速三维反演.文中通过含异常体的三维大地正演一阶矩与仿真数据一阶矩的对比,验证了快速三维正演算法的有效性,之后在不同约束条件下,利用优化的最速下降法实现了对含噪声的仿真瞬变电磁数据的快速三维反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普通计算机上短时间内较为准确地反演出地下异常体的体积和位置,在瞬变电磁数据的实时解释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