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8篇
  免费   1359篇
  国内免费   1591篇
测绘学   769篇
大气科学   786篇
地球物理   1367篇
地质学   3073篇
海洋学   790篇
天文学   142篇
综合类   480篇
自然地理   731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391篇
  2021年   512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451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391篇
  2016年   363篇
  2015年   373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380篇
  2012年   452篇
  2011年   409篇
  2010年   398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通过大量岩心观察、钻测井资料分析及野外露头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6—长7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触发机制、沉积过程、沉积模式及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存在滑动岩体、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及泥质碎屑流沉积5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物,各类型的沉积物特征明显。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物垂向组合可分为5类,研究区重力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三角洲前缘沉积阶段、滑动阶段、滑塌变形阶段、砂质碎屑流及泥质碎屑流形成阶段以及浊流形成阶段。滑动、滑塌砂体多呈孤立透镜体状,砂质碎屑流砂体多以扇沟道的形式展现出来,浊流砂体多分布在扇沟道的前端或侧翼,呈席状砂展布。深水重力流砂体垂向叠置厚度大,可形成规模大的油藏,大大扩展了深湖的勘探范围。研究区长6、长7油层组砂质碎屑流砂体储集层物性较好,含油性好,是重点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942.
在辽东大石桥组蛇纹石化大理岩中新发现晶质铀矿矿化现象。晶质铀矿呈角砾状发育在蛇纹石化白云石大理岩中,并叠加有辉钼矿、黄铁矿等矿化。U-Pb同位素年龄测定显示,晶质铀矿形成于1763~1794Ma。EPMA U-Th-Pb化学年龄显示,晶质铀矿形成后经历了1512±20Ma的热事件改造,对应一次岩浆侵入事件。辽东地区经历了古元古代的裂谷拉张、碰撞造山、造山后伸展等重大地质事件。大石桥组中蛇纹石化大理岩中的铀矿化,以及连山关铀矿床、翁泉沟地区铁-硼-铀矿床的热液铀成矿作用均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造山后/非造山区域伸展环境,可能与区域伸展体制下的地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43.
通过对研究区地层剖面、接触关系、区域地层对比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的研究,将发育于大兴安岭地区原满克头鄂博组下部的一套杂色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夹火山岩组合的地层厘定为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与燕辽地区之土城子组有较好的可比性.研究区土城子组的发现,一是填补了研究区土城子组的空白;二是通过对该组形成时代的讨论以及与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研究,为该区与燕辽地区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地质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4.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不整合面的讨论,以地层区域对比及同位素测年数据等信息确定其界线,达到本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的可识别性、客观性和稳定性之目的.同时,对该区主要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研究,认为土城子组是碰撞造山后伸展阶段形成的一套陆相红层,也是侏罗纪结束的标准层;而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则是碰撞造山后垮塌阶段形成的火山地层.以大规模火山爆发为特征,本区开始了白垩纪地壳演化阶段.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位于土城子组与满克头鄂博组之间,二者界线以区域不整合(假整合)为特征,不整合面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与垮塌的转换时期.  相似文献   
945.
张鲲  徐德明  胡俊良  卢友月  黄皓 《地质通报》2017,36(9):1591-1600
对湘东北三墩铜铅锌矿区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三墩铜铅锌矿区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31.9±1.1Ma。三墩铜铅锌矿区花岗岩为一套强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富集U、Ta、Pb,亏损Ba、Nb、Sr、Zr、Ti等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配分模式,具有弱负Eu异常。Hf同位素分析表明,三墩铜铅锌矿区花岗岩燕山晚期锆石ε_(Hf)(t)值为-5.9~-2.4,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558~1338Ma,表明其物质来源于中元古代古老地壳岩石部分熔融。749.5Ma继承锆石核的ε_(Hf)(t)值为+4.8,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355Ma,暗示其物质来源有幔源物质加入。三墩铜铅锌矿区花岗岩可能是由于中下地壳的熔融岩浆形成后,混入少量幔源物质上侵形成的。  相似文献   
946.
三峡库区范家坪滑坡地表形变InSAR监测与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湖北省秭归县的范家坪滑坡是长江三峡库区干流上的大型岩质滑坡之一。阐述了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监测滑坡地表形变的工作方法与技术体系,采用22景3m空间分辨率的TerraSAR-X数据,辅以人工反射体布设和GPS测量,对范家坪滑坡变形进行监测,发现滑坡处在缓慢匀速变形状态,其谭家河滑坡体的形变比木鱼包滑坡体更为强烈,形变最大处的雷达视线向形变速率达到300mm/a。通过综合分析滑坡区2012年大气降雨和长江水位资料,发现年度内范家坪滑坡变形受水位变化和大气降雨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947.
史秀保  徐宁  温浩  李春进 《测绘通报》2016,(8):70-73,91
针对地表形变监测中水准测量存在的缺陷,本文在介绍小基线(SBAS)技术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的基础上,以宁波市32景Cosmo-SkyMed影像为数据源,获取地表形变平均速率与形变特征,提出了内符合和外符合精度评价方法,并阐述了水准比对流程,为SBAS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显示,SBAS技术在城市地表形变监测中可以取得毫米级精度,成果可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8.
贾涛涛  王清丽  马泉  汤豪  雷蕾  曹子荣 《测绘通报》2016,(10):125-128,143
应“十三五”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之需求,以冰川和常年积雪为监测对象,对冰雪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的开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内容有:冰雪监测内容、监测周期和监测方法,冰雪统计分析与评价。对于冰雪统计分析与评价,主要结合相关行业需求,重点在于指标构建。  相似文献   
949.
由于海底环境和海底地震仪(OBS)结构的特殊性,用OBS远震记录进行接收函数岩石圈反演研究因为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还很少见.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以国产I-4C型宽频带OBS在南海西南次海盆记录的天然地震为实例,我们将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相结合以压制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非平稳干扰,获得了信噪比较高、震相清晰的地震记录,进而成功开展了远震记录的岩石圈结构接收函数反演.主要结论是:(1)OBS接收函数的求取是可行的,关键是压制非平稳干扰.(2)西南次海盆的Moho面埋深为海底下10~12km(地壳厚6~8km),沉积物厚度为1~2km,浅部地壳存在低速区,与沉积物和海底扩张停止后的岩浆喷发产生的岩石碎屑和裂隙有关.(3)在扩张脊中央Moho面上方6~12km存在S波低速区,推测扩张中心可能存在下地壳熔融或岩浆房,在17~30km区间S波速度呈负梯度,我们认为扩张中心更深的地方存在热物质的供给.  相似文献   
950.
The shifting correlation method (SCM) is propo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rthquake sequences and electromagnetic signal sequences. In this method, the two different sequences were treated in units of 1 day. With the earthquake sequences fixed, the electromagnetic sequences were continuously shifted on the time axis, and the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two were calculated. In this way, the frequency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tential seismic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in the pre, co, and post-seismic stages were analyzed. In the work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e first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CM and found it could accurately identify indistinct related signals by use of sufficient samples of synthetic data. Then, as a case study, the method was used for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monitoring data from the Minxian–Zhangxian ML 6.5 (MW 6.1) earthquake. The results showed: (1) there seems to be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earthquakes and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t different frequency in the pre, co, and post-seismic stages,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n the range 0.4–0.7. The correlation w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s, respectively. (2) The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related to the earthquakes might appear 23 days before and last for 10 days after the shocks. (3) To some extent, the occurrence time and frequency band of seismic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re different at different stations. We inferred that the differences were related to resistivity, active tectonics, 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