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7篇
  免费   838篇
  国内免费   1204篇
测绘学   657篇
大气科学   409篇
地球物理   572篇
地质学   2238篇
海洋学   629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293篇
自然地理   50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294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309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演变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地质过程,特别是沉积地质过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航空相片和遥感影像的解译,结合野外考察和地貌与沉积物分析,研究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演变过程,并对其形成和演变原因进行探讨。晚第四纪以来,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从第二排山麓到下游冲积平原,可划分为四期规模较大和三期规模较小的冲积扇;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形成演变受气候、构造或气候—构造耦合作用的共同影响,具有多成因性和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972.
GIS支持下的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壤侵蚀空间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利用ArcView3.2和ARC/INF08.1软件,通过图层叠加、统计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提取西南纵向岭谷区澜沧江流域云南段的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土壤侵蚀与地形坡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土壤类型和分布、大雨日数以及河流、道路两侧的缓冲区等的相应数据,计算出土壤侵蚀综合度。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坡度等级中,15°25°坡度上的土壤侵蚀最强,其次为8°15°坡地和4°8°坡地;>25°坡地上则较小;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侵蚀程度不同,总体上,旱耕坡地的土壤侵蚀较草地严重,而草地又较林地严重;在各种土壤类型中,黄壤和石灰土的土壤侵蚀最为突出,其次为红壤、黄棕壤和南方水稻土等;河流两侧和道路两侧的土壤侵蚀都较整个流域要严重,而河流两侧又略重于道路两侧;当多年平均大雨日数小于20日时,土壤侵蚀程度基本上随大雨日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大雨日数大于20日时,土壤侵蚀程度反而较小,原因在于前期大雨冲刷侵蚀,带走了地表的疏松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有针对性地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和水库淤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3.
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室内模拟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及其季节性变化,并从沉水植物生长、间隙水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PA)三方面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揭示磷在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的交换机理。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上覆水中各形态磷以溶解性总磷(DTP)为主,其他形态磷浓度变异较大,黑藻降低了上覆水中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和DTP浓度,也降低了DTP和SRP占总磷的比例,从而使颗粒态总磷(P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占总磷比例升高。黑藻主要通过吸收上覆水中的磷和抑止沉积物、上覆水中APA使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保持较低水平,其中对SRP和DTP浓度的影响更明显。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7~8月,TP、SRP和DTP浓度呈下降趋势,并在8月达到最低值;9~10月间有所升高,但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同采样时间存在波动。  相似文献   
974.
北京市城近郊区地下水的环境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环境同位素方法,研究北京城近郊区地下水演化规律。沿北京市永定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流动方向取样15组(D、18O、T、14C及全分析),对所取水样进行D、18O、T、14C分析,并确定地下水同位素年龄。运用地下水14C和T含量在垂向和水平方向变化的结果,验证了地下水的流向并计算了地下水的流速变化范围为5·02~62·63m/a,从山前至平原浅层地下水径流速度逐渐变小,反映了地下水水平径流强度逐渐减弱,地下水交替逐渐变差;浅层孔隙水以垂向交替为主,深层孔隙水以水平径流为主。对地下水D、18O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等。  相似文献   
975.
本文首先介绍了一幢安装了粘滞阻尼器的复杂体型高层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1/15缩尺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梁、柱构件的多弹簧模型并组建了整体结构的计算分析模型,运用此计算模型首先对试验模型结构进行了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最后,以同样方法对原型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并结合试验结果研究探讨了此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效果。结果表明:该结构未出现明显的薄弱层,能够满足规范的抗震设防要求,阻尼器发挥了一定的消能减震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976.
个旧锡矿长期以来在花岗岩成因模式指导下进行找矿,曾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近年来,随着研究和勘查工作的深入,个旧锡矿的非花岗岩成矿作用也日益受到了重视.在全面研究和总结个旧锡多金属矿区成矿理论的基础上,以系统论为指导,以成矿系列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了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Sn-Cu-Zn(Au)矿床成矿观点,并论述了该类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77.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现状,于2019年5月分别对建国后黄河入海口4个流路区域20个潮间带站位进行了采样调查.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5纲16目37科60种,主要优势种有托氏(虫昌)螺(Umbonium costatum)、泥螺(Bullacta exarata)、光滑河篮蛤(Potamocor...  相似文献   
978.
基于1988-2017年6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数据,分析了甘肃河东地区近30年各季节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ENSO和AO对河东地区极端气温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河东地区处于变暖态势中,各季节气温日较差(DTR)、暖夜日数(TN90p)、暖昼日数(TX90p)均呈增加趋势,冷夜日数(TN10p)、冷...  相似文献   
979.
利用2016年全年进出厦门机场和晋江机场航班的AMDAR(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数据对双雷达反演风场进行检验,分析了厦门、泉州双雷达风场反演的总体误差,研究结果表明:1)验证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反演风场的平均绝对误差较大,发现了与两部雷达连线的夹角小于15°和大于165°的区域的反演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明显大于误差的年平均值。2)对于反演风向而言,误差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对于反演风速而言,高度在9 km以下的反演误差在5 m/s左右,而9 km以上的反演误差较小。3)剔除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与两部雷达连线的夹角小于15°和大于165°的区域)和反射率因子小于5 dBZ以及等于100 dBZ(剔除非气象回波)的反演结果后,双雷达反演风场误差较小,相对于AMDAR数据的风向年平均绝对误差为29.4°,风速年平均绝对误差为3.28 m/s,总体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反演结果接近"真值",该反演方法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980.
Stable isotopes and chloride ion of precipitation are ideal environmental tracers to explain and reveal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s of water bodies. It is crucial to investigate the stable isotopes and chloride in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NETP)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available data. This study sampled each event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ly 2018 to June 2019 and the monthly dustfall in the NETP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changes of stable isotopes and chloride in precipitation, and to reveal the moisture source of precipitation over the NETP using a back trajectory mode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δ2 H values of precipitation ranged from-183.51‰ to 17.75‰, and the δ18 O values ranged from-25.18‰ to 0.48‰. The slope of the 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8 due to the effect of belowcloud secondary evaporation on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Most d-excess values were higher than 10‰ because moisture recycled from the continent and Qinghai Lake surface mixed with precipitation. The chloride in precipitation accounted for 86.5% of the annual total deposition mass of chloride(1329.64 mg/m2), indicating that precipitation was the main source of chloride in the NETP. The temperature and amount effects of stable isotope in the precipitation were obvious in the NETP. The precipitation was predominantly derived from the Westerly Circulation from September through May and the East Asian Monsoon from June to August, with precipitation amounts of 246.5 mm and 178.0 mm,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NETP brought by the Westerly Circulation was more than that brought by the East Asian Monsoon. The air mass over the NETP transited in late May and early September, and a slight change in transition period would mainly be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which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These results provide not only baseline data for hydrological and climatological studies of the NETP but also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 in the inland arid area of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